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张瑞红 《新疆教育》2012,(12):112-112
语文教学不应该仅仅拘泥于课堂,还应融入更广博的社会教学中,让学生在生活的大课堂中学语文、用语文。要让学生真正扎扎实实地掌握并得心应手地运用语文这一人生的工具,就必须打破语文与生活之间的“厚障壁”,让语文教学与学生心灵相沟通,让语文课堂与社会天地相接壤,使语文教学“生活化”,使学生生活“语文化”。  相似文献   

2.
小语《新大纲》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比起其他学科,语文能力与一个人的日常生活联系更紧密。要让学生真正扎扎实实地掌握并得心应手地运用语文这一人生的工具.就必须打破语文与生活之间的“厚障壁”,让语文教学与学生心灵相沟通,让语文课堂与社会天地相接壤,使语文教学“生活化”。使学生生活“语文化”。  相似文献   

3.
语文来源于生活,在生活中教语文、学语文,这是语文教学观的需要。小学语文《新大纲》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比起其他学科,语文能力与一个人的日常生活联系更紧密。要让学生真正扎扎实实地掌握并得心应手地运用语文这一人生的工具,就必须打破语文与生活之问的“厚障壁”,让语文教学与学生心灵相沟通,让语文课堂与社会天地相接壤,使语文教学“生活化”,使学生生活“语文化”。[第一段]  相似文献   

4.
语言来源于生活.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这是“大语文教学观”的需要.所以语文教学必须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紧密相连.让语文教学渗透于学生的生活中。学习语文不仅仅局限于课堂.学习的内容也不仅仅是教科书.教师必须要树立“大语文观”.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把生活与语文教学融合起来.为语文教学注入源头活水.使语文教学返璞归真.回归生活。让生活成为教材.把社会当作课堂.努力使语文生活化.生活语文化.  相似文献   

5.
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论告诉我们:“教育必须是生活的。一切教育必须通过生活才有效。”因此,语文教学应该让教学的内容向社会延伸,让社会生活进入语文教学的课堂,让语文教学散发生活的气息,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努力寻求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的最佳结合点,在大量“活”的情境中学语文、学“活”的语文。  相似文献   

6.
戴云 《成才之路》2009,(15):37-37
传统的语文教学思维认为。只有教科书上的文章才算是语文教学内容。只有在学校的时间才是语文教学时间,结果造成了语文教学少、慢、差、费现象严重。其实新的课程观认为:课程不是孤立于生活世界的抽象存在。而是生活世界的有机构成;课程不是把学生与其生活割裂开来的屏障,而是使学生与其生活有机融合起来的基本途径。因此,要使学生真正扎扎实实地掌握并得心应手地运用语文这一人生的工具.就必须打破语文与生活之间的“厚障壁”,让语文教学与学生心灵相沟通,让语文课堂与社会天地相接壤,使语文教学突破“应试语文”的束缚而成为“生活语文”。作为农村中学的语文教师,更应该让学生轻松走进“生活语文”。  相似文献   

7.
周菊香 《新课程研究》2009,(11):186-187
著名特级语文教师于漪曾经说过,“语文学科是最开放、最有创造性的……”“变语文自我封闭性为开放性,开发语文教育空间,面向生活,面向社会,面向活泼的学生,不用机械训练消磨学生的青春。”与其他学科相比,语文能力与一个人的日常生活联系更紧密。要让学生真正扎扎实实地掌握并得心应手地运用语文这一人生的工具,就必须打破语文与生活之间的“障壁”,让语文教学与学生的心灵相沟通,让语文课堂与社会天地相接壤,使语文教学“生活化”。  相似文献   

8.
长期以来,迫于高考的压力而形成的以课堂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以课本为中心的高中语文教学模式,粗暴地割断了语文教学与生活的联系,使得语文学习功能异化的弊病愈加严重,语文教学“高耗低效”愈益凸现.语文教师必须切实摒弃陈旧落后的语文教学观,树立生活语文教学观,在教学中注重凸显语文的人文性,充分发挥语文教学的人文教育功能;真正解放学生,让学生走进缤纷的生活.这就需要让教学回归生活,使语文充满活力;构建多元平台,让生活走进语文;采用多种形式,让生活与语文双向互动,真正让语文与生活水乳交融.  相似文献   

9.
孔祥跃 《现代语文》2004,(7):13-13,19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更科学、更高远的对学生的课堂实践活动提出了更为鲜明的教学要求,湖北教学专家余映潮老师说:“教学中没有学生充分地占有时间,就没有语文教学的改革。”“学生的活动是检验课堂教学是否改革的一根标尺。”语文教学要最大限度地贴近学生生活,让他们在生活中学习语文,把生活的课堂和语文的课堂结合起来。美国教育学家华特·B·科勒斯涅克说:“语文的外延几乎与生活的外延相等”,大自然是我们生活的天地,语文教学要走出封闭课堂,就要尽可能多的走向多姿多彩的大自然,“事事洞明皆学问”,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充分活动在大自…  相似文献   

10.
学习语文是为了更好地生活.语文课堂教学必须遵循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必须充分考虑学生的生活实际.改变目前语文教学远离学生生活的窘迫境地.打通学生书本世界与生活世界的界限.将文本学习与学生的生活经验整合起来.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使课堂“生机盎然”.从而创造出“生态”的课堂。  相似文献   

11.
语文是一门工具性极强的学科,它既是人们的思维工具,又是人们进行交际的工具。语文教学亟宜打开教室的大门,缩小课堂与生活的距离,让源头活水流进课堂。联系生活进行基本训练,既“导流”,又“开源”,有利于学生生动活泼地主动学习,有利于学生学以致用、学人做人。“不关心广大的社会生活就很难学好语文。”然而长期以来,在教学中存在与生活脱节的弊端,使丰富多彩的语文课堂变得枯燥无味。  相似文献   

12.
叶圣陶老先生曾说过:“语文的外延等同于生活的外延。”在当今信息化社会的条件下,语文学习早已超出了课堂范围。而传统的语文教学都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教师不离三尽讲台,学生则被禁锢于有形的教室之中,整天被困于枯燥的听讲、无尽的题海之中。如此的教学是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的。所以,语文教学在打破以“教师为主”的模式的同时,也应打破以课堂为中心的格局,让生活走进语文,让语文更贴近生活,从而让学生走进社会,把语文学习与社会生活紧密联系起来。  相似文献   

13.
重视语文教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关系,结合教学实际从“让语文教学生活化”和“在生活中学习语文”两方面进行探索。让生活成为学生学习语文的动力和参照,同时让学生通过对语文的学习去关注生活,获得各色人生经验,品味各色别样人生。  相似文献   

14.
叶先堂 《文教资料》2013,(19):42-43
生活是语文的源头活水,语文教学必须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要让生活走进语文.让语文走进生活。时代呼唤生动活泼的生活语文。教师要引领学生感悟教材的生活情味,挖掘教材的生活底蕴,拓展教材的生活维度,抒写对生活的真情实感;借助校园、家庭和社会生活学用语文;把教材教活,把课堂盘活,构建“诗意栖居”的语文课堂,培养学生的个性和人格。  相似文献   

15.
语文教学改革的关键在于:冲破狭窄的课堂“围城”,让语文课程的“触须”向外延伸,变“课堂语文”为“生活语文”。所谓“生活语文”,就是强调教师在传授语文知识和训练语文能力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注入生活内容与“时代的活水”(于漪语);在参与和关心学生生活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为自己服务,即“语文教学生活化,学生生活语文化。”  相似文献   

16.
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认为:"生活即教育。"这句话的深刻内涵其实也给了我们这样的启示:语文教学务必要突破语文课堂教学和现实生活之间的"壁垒",让语文教学与社会实际生活链接,真正地把语文教学由课堂引向社会生活。那么,作为语文教学重中之重的阅读教学又如何与生活链接,最终使语文教学走进学生的生活实际,走进学生的  相似文献   

17.
铁秀梅 《甘肃教育》2013,(20):79-79
语文源于生活,生活中孕育着语文,因此.让生活走进课堂,让教学走近生活,不仅是优化课堂教学的有效手段,也是培养学生应用语文的能力。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没有生活做中心的学校是死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书本是死书本。”由此看来语文教学的改革.关键在贴近学生生活。语文教师要引导学生利用课堂上的“知”到生活中去广泛地应用,在用中学,在学中用,以此提高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相似文献   

18.
语文学习在整个社会生活中几乎是无所不在的,各科教学、课外活动、家庭、社会构成语文学习的广阔天地。因此“要使学生真正扎扎实实地掌握并得心应手地运用语文这一人生的工具,就必须打破语文与生活之间的‘厚障壁’,让语文教学与学生心灵相沟通,让语文课堂与社会天地相接壤。”(李镇西)如何将语文教学与学生生活自然链接起来呢?我是这样思考与实践的。  相似文献   

19.
祁自成 《甘肃教育》2011,(24):67-67
语文源于生活,生活中孕育着语文,因此,让生活走进课堂,让教学走近生活,不仅是优化课堂教学的有效手段。还是培养学生应用语文的能力。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没有生活做中心的学校是死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书本是死书本。”由此看来.语文教学的改革关键在于贴近学生生活。语文教师要引导学生利用课堂上的“知”到生活中去广泛地应用,在用中学,在学中用,以此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相似文献   

20.
一、语文教学“生活化”1.语文讲读“生活化”语文讲读“生活化”,是指课堂语文讲读要面对小学生生活实际,寻找课文内容与学生生活的最佳结合点,使课文走进学生的生活,同时又让学生进入作者的心灵。例如我教学《我的战友邱少云》一课,充分证明了情感的升华是源于生活的,感悟不一定借助实景实物,更多的是一种感觉的迁移,是一种情感的体验与共鸣。联系生活,借助想象,学生可以体验未曾经历过的事,学生在这样的感悟过程中,不仅提高了阅读能力,同时也获得了情绪性体验,达到了“寓情于教,以教育情”的目的。2.语文训练“生活化”语文训练“生活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