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今”探     
《廉颇蔺相如列传》在写到廉蔺交欢一段时,其中有“今两虎共斗,其势不倶生”一句.对于该句中的“今”字,有人误解为“现在”之义,其实不然.清人王引之的《经传释词》说:今,犹“若”也.杨树达先生也在《词诠》“今”字条下云:“假设连词王念孙曰:今犹‘若’也。树达按此乃说一搴竟,改说他端时用之.”“今”字作为假设连词,往往用于偏句开头,可译为“假使”“如果”之娄,“今两虎共斗,其势不俱生”,作  相似文献   

2.
《论语·季氏将伐颛臾》:“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教参译作;“现在那颛臾,城廓完固,而又离费很近”,其中“今”被译为“现在”,“夫”被译为“那”,这是完全错误的。尹君《文言虚词通释》释“今”时说:“语气助词。用在句首或篇首,和‘夫’的作用差不多,表示下面要提出问题或设想一种情况来予以议论。‘今夫’连用,作用相同。”《汉语大字典》(第一卷)释“今夫”时说:“发语词。《礼记·中庸》:‘今夫天,斯昭昭之多,及其无穷也……今夫地,一撮土之多,及其广厚。’俞樾《古书疑义举例·古书发端之词例》:《礼记·中庸篇》‘今夫  相似文献   

3.
文言文中的“故”字,有作名词用、作形容词用、作代词用、作副词用等多种情况。它作连词用时,中学语文教材、一般语文工具书和古文选注本大都释为“所以”、“因此”。实际上,这一个义项并不能概括连词“故”的各种常见用法。在古代作品,特别是先秦时期的文章中,连词“故”出现得相当频繁,在不少情况下这个“故”字不能解释为“所以”、“因此”。中学教材中选自《孙子》的《谋攻》(高中语文第三册)用了八个连词“故”和一个“是故”。节选自《荀子》的《劝学》(高中语文第二册)用了两个连词“故”。节选自《吕  相似文献   

4.
每当我们说起英文单词so的时候,在脑海中一定会出现"如此"、"因此"、"那么"等中文意思。的确是这样,so可用作形容词、副词和连词,作形容词时,常常译成"真的、不错的";作副词时,可译作"这样地;像……一样; (……也)正是那样";若作连词,则可译作"所以;那么"。  相似文献   

5.
现行高中语文课本中,有几处“今”字,用法颇为特殊。现列举如下:①今以秦之强而先割十五都予赵,(则)赵岂敢留璧而得罪大王乎?——《廉颇蔺相如列传》②今两虎共斗,(则)其势不俱生。(同上)③今王田猎于此,百姓闻王车马之音,见羽毛之美,(则)举首蹙頞而相告曰:“吾王之好田猎,夫何使我至于此极也!父子不相见,兄弟妻子离散!”——《庄暴见孟子》④今王与百姓同乐,则王矣。(同上)对于上述四例中的“今”字,课本均未作注释;而现行高中语文教  相似文献   

6.
文言文中有一种特殊的假设复句,它们是以含假设语气的一些词语兼做假设关联词所构成的.这类词语常见者不多.由于它们本身不当"假如"讲,一般字典辞书查不到这种讲法,因而其蕴含的假设语气易被忽略.现特提出几例,以引起注意.一、今①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倡,宜多应者.(《陈涉世家》)②秦王因曰:"今杀相如,终不能得璧也."(《廉颇蔺相如列传》)③今王与百姓同乐,则王矣.(《庄暴见孟子》)  相似文献   

7.
连词before在英语中使用广泛 ,既可以作介词、副词又可以作从属连词 ,其含义主要为“在……以前” ,表示时间、位置、方向和次序等。作为从属连词 ,before引导的是时间状语从句。《新英汉词典》(上海译文出版社 )所给的before作连词时的释义只有两种 :一种用来表示时间的“在……以前” ;另一个是“与其……宁愿……”。由于英汉两种语言在表达习惯上的差异 ,将连词before译成汉语时要根据英语原句的具体情况、句意及主从句之间的关系 ,使译文既符合汉语习惯 ,又不违背原文意义。我们在教学中发现学生们对连词be…  相似文献   

8.
司马相如(前179——前118),字长卿,蜀郡成都(今四川成都)人。他是我国西汉著名的辞赋家。其代表作《子虚赋》和《上林赋》等将汉赋推向了高峰,使这种文体成为一种固定形体。扬雄推崇说:“如孔氏之门用赋也,则贾谊升赏,相如入室矣。”(《法言·吾子》)鲁迅说:“赋莫若司马相如”(《汉文学史纲要》),也给予了高度评价。  相似文献   

9.
《庄暴见孟子》是高中语文课本长期保留的名篇。文中一共6次使用了“今”字,现摘引如下: ①今之乐犹古之乐也 ②今王鼓乐于此 ③今王田猎于此 ④今王鼓乐于此 ⑤今王田猎于此 ⑥今王与百姓同乐  相似文献   

10.
在《鸿门宴》一文中,“与樊哙”之“与”字,语文教材和有关选本都未曾作注,而有的教学参考资料一般都将其当作连词,译作“和”或“同”,或当作衍文。对此,很多同志提出疑义,给本刊来稿。这里选出杨本祥、侍问樵同志各撰的文章合题发表,以饷读者,疑义相与析,“与”字共商讨。  相似文献   

11.
何武功先生把《江乙对荆宣王》一文中的“今子食我,是逆天帝命也。”一句译为“现在你吃了我,是违背天帝的命令”。这里把“今”译作“现在”这是否准确,值得商榷。《康熙字典》、许慎的《说文解字》,这两本书对“今”字的解释是:“今,是时也。”即为“现在”、“当前”之意,这是没有什么怀疑的。《词源》里的解释也是那样。这样看来,把“今”译为“现在”,似无不当。  相似文献   

12.
《廉颇蔺相如列传》共有四处出现了“必”字。(1)“今君乃亡赵走燕,燕畏赵,其势必不敢留君,而束君归赵矣。”(2)“王必无人,臣愿奉璧往使。”(3)大王必欲急臣,臣头今与璧俱碎于柱矣!”(4)“我见相如,必辱之。”联系上下文,笔者认为,唯有(1)和(4)两句中,“必”字宜作“一定”  相似文献   

13.
古代汉语中,可以用来作假设的连词远比现代多。《中学语文》1985年8月号曾刊发过拙稿《中学文言文中的假设连词及其复句》,辑录古汉语假设连词17个,多有遗漏。修订再版后的《语文》课本中,假设连词又增加了许多。笔者通读了12册课本中的全部古诗文教材、现代文中引用的文言语句、知识短文以及“思考和练习”题,共摘录得假设连词38个。现在汇辑于此,以便检索。用例排列先单音节,后双音节(严格地说,其中绝大多数其实是两个单音节假设连词的词义连用);音节数相同的,则以汉语拼音字母表顺序编次。 1 必大王必欲急臣,臣头今以璧俱碎于柱  相似文献   

14.
《桃花源记》“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一句中的“世”历来都翻译为“朝代”,笔者认为不妥。一、“世”有七个义项,但没有“朝代”的意思。将其译成“朝代”显然没有根据且显得牵强。如果译作“朝代”,那么,原文中就应该是“问  相似文献   

15.
《<指南录>后序》中“今存其本不忍废”的“今”字应作何解,课本未作注释。不少注本对“今存其本不忍废”这句话作了意译,一般都译为“现直(或直到现在)保存着这些稿本舍不得抛弃掉”,“今”字被解作“现在”、“今天”。这样理解,我以为不确。其一,从“今”字的本义看,《康熙字典》对“今”的注释是:今,《说文》,是时也。《中华大字典》对“今”的解释有两个义项,一为“是时也”,一为“犹即”也。  相似文献   

16.
高中语文第四册《庄暴见孟子》中有几处涉及到“今”字:“今王鼓乐于此……”;“今王田猎于此……”;“今王与民同乐,则王矣”。对于这几个“今”字,人们在理解上向来有分歧,而课本上的注释却未作明确解释。所以,不少教师在教学中往往径取“今”的本义:“现在”。这样解释,从行文看似乎并无不顺,但却经不住仔细推敲。“现在”是此刻、目前之意。如果把上引几处的“今”字译为“现在”,则就肯定了说的是发生在此时此刻的事,但《庄暴见孟子》是孟子通过设喻的方法,从“齐王好乐”这个基点出发因势利导,循循善诱地  相似文献   

17.
遂用隆中对: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遂用猖獗,至于今日。(初中第六册)教材注“遂用”为“就因此”,“用,因此。”(第204页)《中学语文文言文译注》:“遂,就。用,因。”(第122页)都在将“遂”和“用”分开解释,且属不同词性。愚意:“遂用”是由结果连词“遂”同结果连词“用”组合而成的同义复合连词,仍示结果,今可译为“所以”、“因此”。“遂”、“用”皆有表结果之用法.遂:《古书虚字  相似文献   

18.
近日在给学生讲文言文阅读时,遇到这样一个题目:与“以力弗敌”中的“以”的用法,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不以物喜,不以己悲B.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C.而吾以捕蛇独存D.扶苏以数谏故(见任志鸿主编《优化设计》高二同步测控第二课延伸阅读)很多同学以为此题不妥,因为题干以及几个选项中的“以”都表示原因,均可译成“因为,由于”,其实不然。要想解答此题,就必须先了解“以”的用法。虚词“以”在中学课本中最基本的用法有两种:(一)作介词,(二)作连词,而在作介词或连词时有一个相同的用法,都表示原因。人教社1995年高中语文教材第三册中“常…  相似文献   

19.
一九二八年初,黎锦明在《论体裁描写与中国新文艺》一文中称鲁迅为“stylist”,但是黎锦明以及旧版《鲁迅全集》将“stylist”译作“体裁家”,其意义不甚明确。新版《鲁迅全集》译成“文体家”,意义就明白清楚了。所谓“文体家”,指的是讲究文体或具有个人文学风格的作家。  相似文献   

20.
全展同志认为《论语·为政》“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句中两“而”字不表示转折,而表示假设,译作“如果”(见《语文教学与研究》今年三期)。我们不同意这个意见,理由有二。 (一)“而”字表示假设这个用法古人的确早有论断。王引之《经传释词》卷七:“而犹如也,”又:“而犹若也。”近人杨树达《词诠》卷十亦谓:“而,假设连词,用同如。”这个结论是根据异文、互文资料总结出来的。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