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自北宋始,评论王维诗歌审美价值最精当者,莫过于大文豪苏轼,他在《书摩诘蓝田烟雨图》中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王维"诗中的画",是静穆心灵里物我相亲的"画"  相似文献   

2.
朱学召 《兰台世界》2013,(22):150-151
<正>北宋文学家苏轼曾说过——"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丰富的情感世界、独特的审美理想、无穷的生命哲思……是如今我们观看王维的画、读王维诗歌时的收获,这让我们感受到这位田园诗人、禅意巨匠的生命意识和审美感受。而深究其绘画诗歌,王维作品中的声色并出、以画入诗、禅理融文、清新淡远的特点,更加让人有  相似文献   

3.
古代诗人的美称晋代才女谢道韫“柳絮才”之称,因她有咏雪名句“未若柳絮因风起”。初唐四杰之一的骆宾王写诗爱用数目字,人们读后非但不感到枯燥,反而觉得妙笔生花,因而人们称他为“卜算子”。唐代诗人许棠因其《洞庭诗》脸炙人口,被奉以“许洞庭”的美称。另一位唐...  相似文献   

4.
一、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共收诗____1篇,包括风、____、____三个部分。风又称____,是民间歌谣。《诗经》中的风诗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十五国风。《伐檀》《硕鼠》两首诗就是____中的诗篇。  相似文献   

5.
我国古代的艺术传统,不管是绘画、书法,还是诗文的创作,大都主张形神兼备,神完气足,传神写照。形似与神似的关系,简单说来,形似是艺术表现的基础,神似是艺术表现的高级境界。严羽《沧浪诗话》说:“诗之极致有一,曰入神。诗而入神,至矣,尽矣,蔑以加矣!惟李杜得之。他人得之盖寡也。”刘大(?)《论文偶记》说:“神者,文家之宝。文章最要气盛,然无神以主之,则气无所附,荡乎不知其所归也。”苏东坡有几句著名的诗:“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赋诗必此诗,定非知诗人。”(《书鄢陵王主簿所画折枝二首》)谢榛也说过一句很形象的话;“诗无神气,犹绘日月而无光彩。”(《四溟诗话》卷二)足见古代的文论家,在论画与论诗文中,都很重视神似。  相似文献   

6.
中国历史上,面对统治者昏庸无道、腐败暴政时,便有正直的人站出来“文谏”、“诗谏”.然而,却很少有人知道,还有人进行过“画谏”!顾恺之的《女史箴图》就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画谏”,也是中国美术史的“开卷之图”,更是世界美术界上公认的艺术瑰宝. “画谏”背后的血色故事 说起《女史箴图》“画谏”背后的故事,既残酷又惊心.西晋司马炎称帝后,大封同姓宗室,委以军政实权,也种下了“八王之乱”的祸根,加之娶了个擅权妄为的儿媳贾南风,让皇室纷争更加血腥.  相似文献   

7.
一祖:元代方回论诗排斥西昆体,推崇江西派,提出“一祖三宗”之说,认为杜甫是唐朝诗人之冠,推其为“一祖”。 二妙:金代文学家段克己、段成己兄弟以文章擅名天下,尚书赵秉文称其为“二妙”,合刻有《二妙集》行世。 三俊:唐代文学家李德裕、李绅、元稹同在翰林院共事,文章皆妙,人称“元和三俊”。 四杰:唐代初期文学家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以文词齐名,并称“初唐四杰”。 五鬼:五代时期词人冯延己、  相似文献   

8.
“意境”,在其作为我国文艺理论中一个极为重要的概念形成之初,是用以评价诗品与画品的.只有对饱含“言外之味,弦外之响”的诗画佳作,古代乃至近代的文论家才称之具有意境.具有意境的诗画作品所达到的艺术境界是很高的,通常总是情景交融、物我浑一,境象鲜明传神,富于启示力,意蕴深厚、隽永.我们读之、看之,从中体味到的,远远超过诗、画中描摹或勾勒点染的物象. 在文学艺术漫长的发展过程中,“意境”论的影响也深深地渗入到与诗、画处于同一文艺体系中  相似文献   

9.
赖伟明 《大观周刊》2012,(51):32-32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中国是诗歌之泱泱大国.诗人群星灿烂。卡{=甫以其“忧国忧民”、“沉郁顿挫”的独特风格,成为唐代“骚人”乃至中国古代诗人中最耀眼的明星。杜甫的诗“浑涵汗茫,干汇万状”,“尽得古今之体势,而兼人人之所独专”,体大思精,内蕴深广,众体兼善,素有“诗史”之称;其人则被前人赞之为“古今诗人第一”“集大成者”.享有“涛圣”之誉。  相似文献   

10.
一篇文章掀开了一页历史的温馨:1916年11月17日,痴恋着陈衡哲的任叔永为陈写了一首情诗《对月》。感其诗情,陈即兴和诗两首:《风》、《月》。任读之兴起,当即拿给其好友,同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攻读硕士学位的胡适欣赏。“风月”乃男女情事的象征,胡自然深谙其意,他玩味一番那两首诗说:“《风》诗吾三人(任、胡、杨杏佛)若用气力尚能为之,《月》诗(初月曳轻云,笑隐寒林里。不知好容光,已印清溪底。)则绝非吾辈寻常蹊径……足下有此情思,无此聪明,杏佛有此聪明,无此细腻……以适之逻辑度之,此新诗人陈女士乎?此两诗皆得力于摩诘,摩诘长处在诗中有画,此两诗皆有画意也!”胡适果然不失慧眼,诗作者陈衡哲端地修养不凡:其祖父、父亲都是清末知名学者和诗人,其祖母、母亲亦同为当时著名女画家,这位出自湖南书香门第的才女自小受其熏陶,才得以成为中国第一批官费留学的女学生,二十六岁的她当时就读于美国瓦萨(Vassr College)女子学院,得知胡适对  相似文献   

11.
石志敏 《大观周刊》2013,(10):11-12
易顺鼎是清末民初一位有着重要影响力的诗人,其一生不仅诗歌创作之多令人咂舌,而且其诗歌创作主张也是大胆独特。本文试从“真性情”的标举、“诗界说”的打破、学古而不“泥古”三个方面对易氏诗歌创作主张略作探讨。  相似文献   

12.
蒋磊 《新闻界》2001,(4):42-42
“轻薄为文”出自唐代大诗人杜甫《戏为六绝句》中的一首绝句,其诗开头两句为:“王杨卢骆当时体,轻薄为文哂未休。”“为文”,就是指写文章;“轻薄为文”则是指写文章时,作者态度不严肃认真,轻浮,不庄重。这是一种极坏的文风。当年,一些轻浮文人不负责任地写文章讥笑在我国文学史上有重要影响的“初唐四杰”,而且当时浮艳之风盛行,因此杜甫写下《戏为六绝句》,予以了针锋相对地批判。且不管当年杜甫写诗批判效果如何,作为一种不好的文风,却谬种流传,至今尚存影响,在新闻作品中,也是屡见不鲜:其一,讲大话。作者写作时信口…  相似文献   

13.
“轻薄为文”四字,出自唐代大诗人杜甫《戏为六绝句》中的一首绝句,其诗的开头两句是:“王杨卢骆当时作,轻薄为文洒未作。”“为文”,就是作文,就是我们说的写文章。“轻薄为文”,则是指写文章时,态度不严肃认真,轻浮,不庄重、这是一种极坏的文风。当年,一些人很轻率地不负责任地写文章讥笑在我国文学史上有重要影响的“初唐四杰”,杜甫看不惯他们,所以写诗对这些人予以批评。当年杜甫写诗批评的效果如何,不得而知,因为没有文字记载。但作为一种不好的文风,却谬种流传,其子孙绵绵,直到今天。涤荡“轻薄为文”之风采编手记…  相似文献   

14.
晓阳 《新闻爱好者》2005,(12):25-25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这是人们对唐代山水诗人王摩诘诗境的解读。其实,诗情画意何尝不是人生的一种境界!  相似文献   

15.
“诗有诗眼,文有文眼”,象“云破月来花弄影”、“红杏枝头春意闹”这两句诗,作者用一个“弄”字和一个“闹”字,便把全诗都写活了,读来令人感同身受,兴味盎然,这叫做“诗眼”。唐人杜牧的《阿房宫赋》是一篇好文章,但它给人以深刻启示的只有这三句话:“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这三句话点明题旨,总领全篇,便是“文眼”。鲁迅谈他写小说塑造人物的经验,也说,最要紧的是“画眼睛”、描画人物,即使把这个人物的头发描画得根根逼真,也毫无意义,只有“画眼睛”才能画出人物的  相似文献   

16.
北宋的惠崇和尚,是个著名画家。建阳(今属福建)人,一作淮南人。他还是一个名诗人,有诗集。为“九诗僧”之一。他擅于画鹅、雁、鹭鸶,取法易元吉;擅写寒汀、烟渚等江乡风物,清旷洒脱,人称“惠崇小景”。当时有不少文人为其写下赞美的诗句。苏轼为他的《春江晚景》画上题诗:“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芦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王安石赞他“画史纷纷何足数,惠崇晚出吾最许。”黄庭  相似文献   

17.
信手涂鸦随手画来自谦之词例:她的中国画被裱于墙上,信手涂鸭,颇有印象派风格。涂鸦:语见唐人卢仝《添丁诗》:“忽来案上翻墨汁,涂抹诗书如老鸦”。涂鸦是自谦画得不好。此例句是介绍一位画家的画,用“信手涂鸦”一词已属不当,又将“涂鸦”误作“涂鸭”,更是错中加错。  相似文献   

18.
知识与趣味     
唐诗是如何“发表的” 唐代那么多诗人的浩瀚诗篇,当时是如何“发表”的呢? 墙壁题诗:驿馆、驿亭、寺观等公众场合的墙壁和柱头,是唐代诗人习惯的诗歌“发表园地”。从白居易《蓝桥驿见元九题诗》中:“每到驿亭先下马,循墙绕柱觅君诗”里可见一斑。 即席赋咏:卢纶、韩翃、钱起等“大历十才子”,经常奔走于豪门权贵王公贵戚的宴席赋咏,朗诵自己的应制唱和之作,因此而声名大振。  相似文献   

19.
在我国,几乎到处都有八景。为什么“八景”的说法如此盛行呢? 原来,南宋有个大画家宋迪,他以潇湘平山远水的风景为题材,画了很多画,其得意的有平沙落雁、远浦归帆、洞庭秋月、潇湘夜雨、山市晴岚、江天暮雪、烟寺晚钟、渔村夕照八幅,叫八景图。当时的大诗人、大书画家米芾拍案称奇,给每一幅画作诗写序。  相似文献   

20.
胡永晖 《大观周刊》2011,(43):93-94
以典入诗,是历代诗人常用的表现手法。凡诗文中引用过去有关人、地、事、物之史实。或有来历有出处的词语、佳句,来表达诗人的某种愿望或情感,而增加词句之形象、含蓄与典雅,或意境的内涵与深度,即称“用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