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通过文献资料法、经验总结法等方法,从啦啦操健身、健心的特性出发,对参加啦啦操运动的高校大学生在身心健康各方面所受到的影响进行了分析和探讨,突显啦啦操对于高校大学生具有很广泛的学习价值,充分借鉴和吸收国外啦啦操运动发展的成功经验,结合我国高校的实际情况,提出一些促进我国啦啦操运动在高校开展的对策,以便于我国啦啦操运动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采用文献资料、专家访谈、问卷调查和数理统计等方法,对山西省高校啦啦操运动开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全面了解与分析,主要从啦啦操运动员、教练员及参赛情况进行现状分析。结果表明:山西省八所高校啦啦操运动的开展基本处于初级阶段,高校之间的发展也不平衡,整体水平较低;教练员教龄偏短,参加专业培训较少,缺乏专业技术和带队经验;缺乏正规系统的训练;山西省高校啦啦操运动发展的重点主要以舞蹈啦啦操为主。该研究旨在解决制约山西省高校啦啦操运动发展的根本问题,结合高校的实际情况找出适合啦啦操运动健康的发展之路,以期对啦啦操运动发展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3.
从亚运啦啦队广州城市赛看我国啦啦队运动的发展态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参加2009年亚运啦啦队全国选拔赛广州城市赛的59支入围啦啦操队伍为研究对象,运用文献资料、分析比较、录像观察等方法对啦啦队情况,技术特点,分析与探讨广东省啦啦操运动项目的开展情况及现状,队伍的整体实力和教练水平,对我省啦啦操运动的现状和发展趋势提出一些理论性的见解和建议。  相似文献   

4.
结合我国啦啦操运动的规则变化,并通过对参加中国全明星啦啦队锦标赛暨2007年世界啦啦队锦标赛选拔赛的部分参赛队伍进行现场调查,结果表明:我国技巧啦啦操发展迅速,在编排上吸收多元因素的基础上,提高编排的立体化,体现出独特性,树立自己独特的风格,体现啦啦操的魅力.虽然我国的技巧啦啦操在技术上取得一定的成绩,但是我国在技巧啦啦操项目的理论研究明显滞后于训练的实践工作,因此,本文从竞赛规则入手,研究我国技巧啦啦啦搡开展的实际情况及发展方向,为我国技巧啦啦操运动的进一步开展进言献策,从而加快我国技巧啦啦队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从第29届奥运赛场啦啦宝贝看我国啦啦操运动的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参加2008年第29届北京奥运会、残奥会17个项目,各赛区巡回演出的28支啦啦操队伍为研究对象,运用文献资料、分析比较、录像观察等方法对啦啦队情况,技术特点,分析与探讨中国啦啦操运动项目的开展情况及现状,队伍的整体实力和教练水平,对啦啦操运动的现状和发展趋势提出一些理论性的见解和建议。  相似文献   

6.
采用文献资料法,针对国内学者对啦啦操运动的发展、啦啦操运动对学校教育的作用、啦啦操运动的项目特点、啦啦操的运动训练、啦啦操运动的编排等方面的研究进行分类和归纳,总结了啦啦操理论研究的现状,即现有研究基本能够较为全面地阐明我国啦啦操运动的发展现状,且这些研究表明,我国啦啦操运动的水平正在日益提升,但与世界强国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并在此基础上指出了包括啦啦操音乐的研究、啦啦操训练方法的系统性研究、啦啦操动作编排与竞赛规则如何共存等方面的研究较为匮乏,旨在为大家进一步了解啦啦操运动及其现有研究情况,并为我国啦啦操运动的蓬勃发展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
文章以参加2009年亚运啦啦队全国选拔赛广州城市赛的59支入围啦啦操队伍为研究对象,运用文献资料法、分析比较法、录像观察等方法对啦啦队情况及技术特点进行分析与探讨,根据广东省啦啦操运动项目的开展情况及现状和队伍的整体实力和教练水平,对广东省啦啦操运动的现状和发展趋势提出一些理论性的见解和建议。  相似文献   

8.
史俊 《体育科技》2013,(6):57-58
运用调查法对江苏职业学校啦啦操运动队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找出影响江苏职业学校啦啦操运动的主要影响因素,为江苏职业学校啦啦操运动的顺利开展奠定良好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9.
文章采用文献资料法,运用美学和艺术学的相关理论,结合啦啦操运动本身的一些项目特点从啦啦操美的本质、啦啦操的形式美、与啦啦操的内涵美三个方面对啦啦操运动的“美’’进行探究,目的就是为了使人们更好地认识啦啦操运动中各种美的现象,掌握啦啦操运动美的表现规律,为啦啦操运动实践服务。也对完善、丰富和发展啦啦操文化的内容,提高其艺术价值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使啦啦操更能充分体现热情奔放、青春时尚的独特魅力,也为啦啦操的理论研究开辟了一个新的方向。  相似文献   

10.
在总结啦啦操训练特征和对四川省高校啦啦操训练现状调查的基础上,采用文献资料、专家访谈、实地观察等方法,对我省啦啦操的训练优势因素加以分析,得出:目前我省舞蹈啦啦操运动水平突出;"大-中-小"学训练链促进了高校啦啦操运动的发展;独有的"三步走"训练方式具有实效性。存在着领导重视程度不够、训练经费缺乏、训练场地不完善、科研成果较少等问题;提出应完善训练管理及方法、加强训练损伤防治等,并注重艺术表现力、难度动作的完成质量等方面的训练,以促进我省高校啦啦操运动水平的提高。  相似文献   

11.
文章运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以2014年全国啦啦操联赛(湖南站)运动员参赛情况为研究对象,研究运动员的参赛现状,并分析现状产生的原因,可以更好地了解该项目在湖南地区的竞赛推广情况,为制定啦啦操运动推广方案提供参考。研究结果表明:中小学代表队数量激增,大学生参赛对明显减少,总人数不断壮大;参赛队主要来源于长沙,地域分布不均;啦啦操比赛项目、组别、级别众多;啦啦操影响范围在不断壮大,参加花球啦啦操项目的参赛队较多,参加自选项目的参赛队较多。  相似文献   

12.
基于啦啦操运动的蓬勃发展,旨在了解啦啦操运动员的自信心来源。研究结合《运动员自信心来源量表》对参加2015年全国啦啦操锦标赛的运动员进行测量,结果显示:个体自身成功经历、个体注意和体力调整水平、以及他人的正向反馈,这三个指标对自信心的影响最强;而技能掌握、身体自我呈现、环境舒适、教练的领导,这四个指标对啦啦操运动员的自信心来源影响不强。  相似文献   

13.
沈惠红 《体育世界》2014,(8):118-119
本研究运用文献法、观察法、调查法和逻辑分析法,通过分析啦啦操审美沟通结构的构成因素及结构中存在的关系,客观呈现啦啦操中蕴含的审美沟通过程,总结啦啦操审美沟通的特征。旨在为啦啦操美学研究提供一种新思路,为教练员的创编、训练、教学及参赛活动提供美学理论依据,同时提高大众对啦啦操的鉴赏能力,促进啦啦操运动健康、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14.
运用文献研究法,结合教学实践对微课与啦啦操公共体育课结合模式进行探索。高校公共体育啦啦操课程面临着诸多困境,其发展受到众多因素制约。啦啦操课程之微课具有教学手段丰富、动作过程直观展示、翻转课堂模式创新等优点,可有效应用于课前、课中、课后三个教学实施环节,产生积极的教学效能,有效促进学生对啦啦操运动技能的理解与掌握,从而推动啦啦操运动的普及与发展。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以迁移原理作为理论依据,对艺术体操与啦啦操技术风格上存在的相同因素与干扰因素进行比较分析,寻求两者之间的共同因素,运用运动技能的正迁移,以充分发掘和利用退役艺术体操运动员或不出成绩艺术体操运动员的最大价值,使其转型成为啦啦操运动员,为我国在短期内培养出优秀的啦啦操运动员并提高我国的啦啦操水平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6.
采用问卷调查、文献资料和统计分析等方法,以福建省高校学生啦啦队为研究对象,分析出在多种因素情况下,福建省啦啦操运动水平总体偏低。进而提出,从加强教练员队伍建设、增强现代媒体宣传,增加资金投入,完善比赛机制,扩大竞赛规模,提高教练员的业务水平,提高编排水平和充分发挥啦啦操协会的作用等方面,提出促进福建省高校啦啦操运动水平提升的策略。  相似文献   

17.
运用现场评定法、问卷调查法、文献资料法、专家咨询法等研究方法,以浙江省首届体育大会啦啦操比赛为研究对象,分析我省啦啦操运动开展现状,研究啦啦操运动在我省发展滞后的原因并提出推广啦啦操运动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8.
啦啦操运动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2008北京奥运会体育展示现场啦啦操表演为例,描述了啦啦操运动的发展概况,探讨了啦啦操运动与中华民族文化以及基本精神的融合,以弘扬民族文化,推动啦啦操运动的开展,促使啦啦操运动与我国传统文化更好的融合,对啦啦操运动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采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等研究方法,借鉴美、日等国家啦啦操运动开展模式以及发展经验,对高校推广啦啦操运动的方式、途径进行研究,得出在上海市普通高校推广啦啦操运动应主要依靠开设啦啦操课程、成立啦啦操社团、有组织地开展不同层次和水平的培训营、在行政机构的组织下开展啦啦操竞赛、啦啦队多参与学校内外各种表演活动等途径,从而为上海市高校推广该项运动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0.
<正>2016年第1期为大家介绍了舞蹈啦啦操的主要分类:花球啦啦操、爵士啦啦操和街舞啦啦操,在这3种舞蹈啦啦操中各有他们常用的基本动作以及专业术语,本期将为大家具体介绍这些舞蹈啦啦操的基本动作和专业术语。一、花球啦啦操花球啦啦操是由运动员手持花球完成的一项运动,花球也是啦啦操这项运动所特有的最具代表性的运动器械。在花球啦啦操中,最常用的也是最主要的基本动作就是手持花球的32个基本手位,主要是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