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明代桐城《庄子》研究之风十分兴盛,学者们主要通过以儒解《庄》和会通《易》《庄》的方法来阐释《庄子》,以表达自己的哲学思想,表现出独特的学术文化特色。同时方以智、钱澄之等人,又因遗民身份,借《庄子》研究来表达故国之思、爱国之情,使明代桐城《庄子》学具有了鲜明的时代色彩,为庄子学增添了新内容。  相似文献   

2.
《周易》本名《易》,乃儒家“六经(易、书、诗、礼、春秋、乐)”之首,故又称《易经》。原本是供巫史算卦所用的专门著作,以卦爻辞推断人事的吉凶祸福,记载了上古巫史们世世代代卜筮所积累的经验。相传夏代有《连山》,商代有《归藏》,都是卜筮之书,与《周易》相类似,但其书早亡。汉代时尚存《连山》八万言,《归藏》四千三百言,后来都散失了。今传者为后人依托,并非原本,不可凭信。至于被儒家奉为经典的《易》,实为周代卜筮之书,故称《周易》。秦皇焚书,不焚卜筮之书,故《周易》得免于秦火之劫,作为可靠的先秦典籍而流传至今。  相似文献   

3.
忧患·变通·和谐——《周易》的人文意识与人文理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孔子视《周易》为“迁善改过”之书,从人道教训和生活智慧的层面解释卦、爻之义始,历代易学家,尤其是儒家学者,均把彰示其人文关怀视为研究《周易》的目的之一。这种人文关怀,表现为方方面面,兹就其中较为重要者略述如下:忧患意识《易经》作为一部形成于殷周之际的占筮之书,其目的是为了引导人们防患于未然,化险为夷,趋吉避凶。因而,在其卦爻辞中,包含了较为深沉的忧患意识。成书于战国时期的《易传》把这种意识概括为“明于忧患与故”。其曰:“《易》之为书也不可远,为道也屡迁。变动不居,周流六虚,上下无常,刚柔相易,…  相似文献   

4.
本文论述《连山》、《归藏》、《周易》三书实即一书,是《易》在夏、商、周三代的不同名称,并溯其本源认为,此上古卜筮之书实即是人造综合图腾——龙形成之过程,故《易》实可称之为《龙经》。  相似文献   

5.
杨天才 《天中学刊》2006,21(6):33-35
朱熹认为《周易》是“古之卜筮之书”。而我们现在看到的《易经》就远远不是什么“卜筮之书”了,虽然如此,《周易》的富赡精深的哲学思想还是与以“蓍”为工具的卜筮方法有着紧密的联系,因此,“蓍”也就在《易传》里被赋予儒家的道德观和特殊的哲学内涵。这是因为“蓍”不仅反映了古人对生命的崇拜意识,更重要的是,它使《易》学思想建立在一个严密的数理逻辑系统之上。  相似文献   

6.
"《易》何为而作"为易学史所关注的核心问题之一。本文尝试从朱子论《周易》的成书过程,分析朱子从伏羲画卦、文王周公重卦和作卦爻辞乃至孔子作十翼,以展现他所主张的作《易》目的是如何得以实现的。"《易》本卜筮之书"是朱子一以贯之的对"《易》何为而作"这一问题的回答。此论断构成朱子全部易学诠释工作的基础,集宋易之大成的朱子易学体系只有藉此才能得到适当的理解。  相似文献   

7.
古典目录之书,“汉有略、晋有部、唐有录、宋有目、元有考,志则诸史共之。”这是明代胡应麟在《少宝山房笔丛》中对我国目录著作做的概括说明。目录著作在书目中独立成类,是到《隋书·经籍志》史部开始立“簿录”一门,自此目录学成为专门之学。唐宋以  相似文献   

8.
《型世言》是明代陆人龙创作的一部优秀白话小说集,所记皆为明代人情世事,语言别具特色,较典型地反映出明末的时代特征。《型世言》所提供的语言材料,对近代汉语的研究具有重要的价值。本文就《型世言》中所出现的个别语言现象略加整理、分析,以引起学者诸人的注意。  相似文献   

9.
一一本正经的教训,即使最尖锐,往往不及讽刺有力量。——莫里哀《<达尔杜弗>的序言》说到讽刺,自然记起《儒林外史》,因鲁迅先生曾高度评价它:“乃秉持公心,指摘时弊,机锋所向,尤在士林;其文又戚而能谐,婉而多讽:于是说部中乃始有足称讽刺之书.”并在篇末不无惋惜地写道:“是后亦鲜有以公心讽世之书如《儒林外史》者.”可以告慰鲁迅先生的是,他去世刚好十年,一部可以称得上“以公心讽世之书如《儒林外史》者”便付梓问世了。这就是被西方学者誉  相似文献   

10.
明代开封周藩的宗室学者朱睦以其经学造诣之深,藏书之富及创作之丰而闻名于当世。而在其经学体系中,又尤以《易》学见长。通过《易学识疑》与《授经图义例》等代表性著作,朱睦形成了由辨析《周易》文本,到解释经传大义,进而阐发易学思想,总结《易》学传承史的学术体系。其超越宋儒成说,回归汉学以及象数、义理兼采的学术特点也由此体现。  相似文献   

11.
《焦氏易林》是西汉焦赣所著的一部占筮之书,但在文学方面取得了较大的成就。受《易》学象思维和占筮需要的影响,《焦氏易林》中有大量咏史诗,为我们考察汉代咏史诗提供了新的契机。  相似文献   

12.
《四部备要》是中华书局出版的一部大型古籍丛书。它以经、史、子、集分类统纂,共收书336种,是文史工作者的必备之书。而《四部备要》的辑校人高时显、监造人丁辅之的生平事迹群为世人所知。考据其家学渊源和学术素养,可彰显二位学者对学术界的贡献。  相似文献   

13.
东汉高诱所作的《淮南子》注本为研究《淮南子》必读之书,清代学者王念孙在《读书杂志》中对《淮南子》一书作了非常精审的考释校勘,同时也对部分高注提出了质疑。本文以王氏对高注的分析说明为出发点,探讨王念孙在训诂方面所体现的优点和不足。  相似文献   

14.
现存福建地区乡试录汇编《闽省贤书》,保存了明代福建90科乡试录取情况,为了解该地区内部以专经为表象的科举竞争实态提供了依据.梳理明代福建各府的中式人数,分析其变化趋势以及竞争关系,得到如下结论:一是明代福建地区的科举格局,经历了由明前期福州府的一家独大,至明中期福州、兴化两府争锋,再至万历后泉州府、漳州府崛起的变化过程;二是各地区的科举优势,建立在专经的基础上,如福州专《诗》、兴化好《尚书》、泉州重《易》;三是各地科举人数的消长,取决于各地专经实力的变化,福州、兴化在明代后期科举优势的丧失,源自于漳州、泉州等地在《诗》《易》《尚书》等方面科举竞争力的增强.对闽县与晋江二地《礼记》盛衰变化的考察发现,杰出的科举人才往往能够引领一时风气,带动地方科举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在对《水浒传》成书所进行的研究中,学者历来重视元代水浒戏的价值及其与小说的关系,而明代水浒杂剧多被忽略。明代的水浒杂剧从明初到明末历时比较长,而小说《水浒传》开始广泛流传是中叶以后的事,所以明代水浒杂剧与小说的关系就比较复杂。本文主要以现存七部明代水浒杂剧的内容与小说的比较为依据,讨论明代水浒杂剧与小说的关系度。  相似文献   

16.
《纵乐的困惑——明代的商业与文化》,作者为加拿大学者卜正民,方骏、王秀丽、罗天佑译,三联书店2004年出版。这是一本优秀的分析明代商业文化  相似文献   

17.
明代学者对陈寿《三国志》与裴松之注进行研习,撰写了不少著述,有对三国史中”魏蜀”正统之争进行论辨,对陈寿《三国志》、裴松之《三国志注》进行评述和考证,取得一些成果。其中一些分析结论,与明代当时的理学、心学相适应,强调义理名教思想;特别是明代中后期一些学者,如胡应麟、朱明镐、周婴等对《三国志》与裴注进行考证,大多注重证据,通过归纳解决问题,这开启了清代考据学的学术潮流。  相似文献   

18.
元代虞集的《杜律虞注》早已在明代时就已经被肯定是一部伪书,并判定与元代张性的《杜律演义》有着很大的关系。明代有许多学者文人都对《虞注》的有关情况进行了记载,为后人的辨伪工作留下了宝贵资料。在此分明代和明以后两部分对有关《虞注》资料进行总结评述。  相似文献   

19.
关于西汉著名学者刘向《新序》的著作性质 ,自古以来许多学者认为其出于旧有之书 ,而非刘向所自造。《汉书·艺文志》著录《新序》为“刘向所序”,但从“序”的含义、刘向校书情况及其对材料的运用情况三个方面来分析、考证该书的著作性质 ,会得出不同的结论。  相似文献   

20.
胡煦“乾元”思想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煦认为《周易》为天人合一之书为理论出发点,围绕"元"这一最高最完善最原初的观念,上至日月交光自然之易,下至阴阳男女人伦道德,无一不是《周易》之"元"的呈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