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12 毫秒
1.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者,一代伟人毛泽东到底留给锦绣中华多少珍贵的墨宝,难以数计,但他为个人书写的碑文,却唯有一方,堪称一绝。有幸享受这等殊荣的不是达官显贵,而是毛泽东的国文老师,湘西保靖县葫芦寨的袁吉六先生。 1868年古历4月,袁吉六先生诞生于葫芦寨袁家坪老屋。袁先生三岁失怙,家境贫寒,但自幼聪慧过人,再加上勤奋,清光绪23年终成苗疆第一举人。尔后,袁吉六先生一领蓝衫,踌躇满志,离乡远行。原湖南省副省长、毛泽东的同学周世钊回忆说:“袁吉六先生于1913年春季到当时新建的湖南省立第四师范任国文教师。毛泽东是他教的预科第一班学生。第四师范合并到湖南省  相似文献   

2.
名人的幽默     
毛泽东巧设悬念 李宗仁从海外归来,毛泽东亲自接见他。见面伊始,毛泽东大声对李宗仁说:“哈哈,德邻先生,你上当了!”李宗仁一怔,他风趣地说:“蒋介石骂我们做‘匪’,你这次回来,岂不吝误上贼船了吗?”客人转而大笑。  相似文献   

3.
陶行知先生他毕生献身于人民教育事业。1947年他逝世时,毛泽东及朱德联名发唁电称先生为“人民教育家”,“为民族解放与社会改革事业奋斗不息”。宋庆龄曾写下了“万世师表”四个大字,高度评价和赞誉陶行知先生。在我国教育事业蓬勃发  相似文献   

4.
青少年时代的毛泽东,刻意模仿梁启超的文章。对此,毛泽东的国文教师袁吉六先生(隆回县人)颇不以为然,指导、帮助他放弃梁文,研习韩愈的文章,使毛泽东的作文长进很快,并日渐形成纵横捭阖、一泻千里的文风。  相似文献   

5.
中国人民的伟大领袖毛泽东,不仅作诗词著文章轻车熟路、炉火纯青,他写对联的造诣,也非同寻常,在青少年时代就显露出卓绝超凡的应对才能。毛泽东8岁至13岁就读于韶山冲的7处村私塾。在此期间,他苦读《论语》、《孟子》、《大学》和《中庸》。毛泽东10岁那年,他在要求学生十分严厉的邹春培先生手下读书。有一天,邹先生因事外出,一再嘱咐学生呆在书房里好好温书。等先生一走,毛泽东就带着大家去校门前的池塘里游泳。邹先生返回见状十分生气,要狠狠地处罚他们,而这种处罚,既不用竹板打手心,也不  相似文献   

6.
在毛泽东的一生中,尤其是建国前后,留下了许多他与民主人士友好交往的记载,如与柳亚子先生的诗词唱和,与梁漱溟先生的口舌之争,与章士钊先生的旧友之情,与黄炎培先生的土改、字帖之论……这些故事,以其浓郁的人情味和多少带一点传奇色彩,为人们所熟知,从而使“走下神坛”,还原为伟“人”的毛泽东,更为亿万人民所接受,所亲近。  相似文献   

7.
一代伟人毛泽东,早在少年时代就充分表现出卓绝超凡的应对才能。1903年,他在南岸私塾邹春培先生手下读书。有一天,邹先生无理责打了一个学生。为表示对老师的不满和对同学的声援.毛泽东逃学罢课。邹先生劝他复学,父母也再三劝说。毛泽东坚持要邹先生答应今后不再无故责打学生.才同意继续上学。邹先生口头上答应,却对毛泽东的做法耿耿于怀。  相似文献   

8.
湖南—师初相识毛泽东的书法胸纳万有,浑然天成,极为世人景仰。人们大多不知道,毛泽东能写这样一手好字,曾得力于他的一位邵阳籍老师——孙俍工先生。毛泽东其实并不是孙俍工班上的学生。论年纪,毛泽东比孙先生还大一个月。孙俍工到长沙湖南第一师范任教时,毛泽东已经是一师附小的教员了。但是,毛泽东一直尊孙俍工为他的老师,这其中自然有一番道理。  相似文献   

9.
在《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论再评价》一文中,胡绳先生着重考证了毛泽东与民粹主义的关系。通过考证他认为,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不但没有丝毫染上民粹主义思想,而且是坚决反对民粹主义的。胡绳的考证驳斥了那些鼓吹毛泽东具有民粹主义思想的观点,有力地支持了改革开放,为进一步推动改革开放挪开了理论上的一块绊脚石。  相似文献   

10.
毛泽东作为政治领袖,一生钟爱《红楼梦》,并留下了大量关于《红楼梦》的评语。本文通过梳理其相关评论,认为毛泽东一直将百二十回本《红楼梦》当作艺术整体来对待,并高度评价了高鹗及其续书。周汝昌先生所谓对他的“毛泽东好评说”只是欺人之谈。  相似文献   

11.
毛宇居,毛泽东的老师。1906年,毛泽东到离家七八里路远的井湾里私塾读书时,毛宇居在这里当塾师,给毛泽东讲授《春秋》、《春秋左氏传》等经书。 毛泽东在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求学时,有五位者师。杨昌济先生,即杨开慧同志的父亲,是毛泽东的老师,教伦理学和哲学。后来,毛泽东在回忆一师生活时说:“给我印象最深的教员是杨昌济,他是从英国回  相似文献   

12.
毛泽东报刊编辑思想特点论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毛泽东自步入社会直到逝世,不论是在“指点江山,激扬文字”追求、宣传马克思主义真理的青年时期,还是在戎马俊偬的革命战争或社会主义建设中担任领导职务时期,他都从事或指导报刊的编辑工作。他的编辑工作,可上溯到1915年编眼《汤康梁三先生之时局痛言》、1919年主编《湘江评论》、《新湖南》周刊和1925年主编《政治周刊》等等②。在革命战争和社会主义建设中,他虽然没有亲自主编报刊,但他一直没有放弃、放松对报刊、特别是对重要的党报党刊的直接指导。他撰写有关报刊的论述、作品或者改稿难以统计,除《毛泽东选集》及单行本有关文…  相似文献   

13.
他将自己一生全部的精力与智慧都奉献给了近现代中国的教育事业。毛泽东同志的老师、著名教育家徐特立先生对他的教学成绩大加称赞,认为他"在中国教育界有极大贡献"。他就是中国近现代著名教育家俞子夷。  相似文献   

14.
陈嘉庚先生是一位著名的爱国华侨领袖,他倾其所有办教育,毛泽东同志称赞他为"华侨旗帜,民族光辉"。陈嘉庚先生是福建省厦门集美村人,他17岁赴新加坡经商,后来成为华侨实业家。他一生爱国爱家乡,从1912年起,把攒的钱拿回集美,先后办起了幼稚园、小学、中学和商业、水产、航海、农业、师范等中专学校,形成了"集美学村",  相似文献   

15.
毛泽东与著名爱国华侨领袖陈嘉庚先生有过长达20余年的交往和患难与共、肝胆相照的友谊。 延安初识 1940年6月1日下午,延安城的杨家岭。身材魁梧的毛泽东站在窑洞前,等候着陂邀请的客人——爱国侨领陈嘉庚。 毛泽东对陈嘉庚仰慕已久,了解他早年就追随孙中山,加入同盟会;1923年创办《南洋商报》,宣传抵制日货;抗战爆发不久,他以民族大义为重,联系广大侨胞,为祖国抗战尽心尽力,被东南亚  相似文献   

16.
陈嘉庚先生是一位著名的爱国华侨领袖,他倾其所有办教育,毛泽东同志称赞他为"华侨旗帜,民族光辉"。陈嘉庚先生是福建省厦门集美村人,他17岁赴新加坡经商,后来成为华侨实业家。他一生爱国爱家乡,从1912年起,把攒的钱拿回集美,先后办起了幼稚园、小学、中学和商业、水产、航海、农业、师范等中专学校,形成了"集美学村",  相似文献   

17.
毛泽东在学生时代,就立下“改造中国与世界”的伟大理想.因此,他对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都特别感兴趣,在湖南省第一师范读书,与当时历史老师罗元鲲先生关系甚密.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不忘恩师教诲,曾邀请罗先生到北京“叙旧”,并通过多次书信往来,罗先生向毛泽东提出了不少的治国方面的宝贵建议,毛泽东虚心听取,产生了深远影响,值得我们纪念.  相似文献   

18.
对井咏诗     
毛泽东小时候,父亲送他在本地的一家私塾 (shú)读书,先生是一个对学生要求苛(kē)刻的人,教学方式也很呆板。有一回,先生安排学生在教室里背书,要求大家不得随意走动和交头接耳。生性不愿受约束的毛  相似文献   

19.
集句成妙联     
郭沫若先生是我国著名的文学家,他不仅会写诗歌、戏剧,还会写对联。在他写的对联中,借用别人的诗句,巧妙地将原句凑成联句,可渭匠心独运,别开生面。他以毛泽东的诗词集句作联,极有神韵。  相似文献   

20.
《中学教育》2007,(9):10-11
当过毛泽东老师的人很多,比如徐特立、杨怀中、黎锦熙,还有毛泽东在延安时曾向美国记者介绍过的"袁大胡子"袁仲谦等,他们后来都成为著名学者或者职业革命家。而毛泽东的启蒙老师毛宇居先生却一直在乡村教书,为开拓韶山的文化事业贡献了毕生的精力。韶山一支笔毛宇居,派名毛泽启,是毛泽东的堂兄,又是毛泽东的启蒙老师。他1881年生于韶山冲东茅塘,后迁蔡家塘。他的父亲毛福生与毛泽东的父亲毛顺生是不出五服的叔伯兄弟,青年时同住在东茅塘,过从甚密,毛顺生与文七妹结婚时,毛福生曾帮助操办婚事。1919年毛泽东曾将父亲毛顺生和伯父毛福生接到长沙休养,并和弟弟毛泽覃与二老一起合影留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