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佳秀 《学语文》2002,(5):4-44
高中语文第五册《殽之战》中“妇人暂而免诸国”一句,课本注释为“妇人几句谎话就在都城把他们放走。暂,一下子。”这个注释实在令人费  相似文献   

2.
高中语文课本第五册《殽之战》一文有“妇人暂而免诸国”句,老课本(1983年版)编者兼收二注,云:“暂,通‘渐’,欺诈;一说暂,仓猝,匆忙。”1988年修订本的注释则改为“妇人几句谎话就在都城把他们放走。暂,一下子,这个注释在文字表达上确与旧注有所不同,但实际上还是二注并存,翻译时把“暂”译为“谎话”,  相似文献   

3.
高中语文第五册《殽之战》“武夫力而拘诸原,妇人暂而免诸国”一句,其中“暂”字,课本注释为:“通‘渐’,欺诈;一说,暂,仓猝、匆忙”,语译为:“妇人几句谎话就从国内把他们放走。”将“暂”作如是解,我们认为值得商榷。《说文解字》:“暂,不久也,从日斩声。”许慎用“不久”描写“暂”的时间极短。综观秦汉“暂”的用法,均为此义。《史记·李将军列传》:“广(李广)暂腾而上胡儿  相似文献   

4.
高中语文第五册《殽之战》一文有“妇人暂而免诸国”一句,老课本(人教社1983年版)编者兼收二注:“暂,通‘渐’,欺诈;一说暂,仓猝,匆忙。”1988年修订本改为:“妇人几句谎话就在都城把他们放走。暂,一下子。”这个注释在文字表达上确与旧注有所不同,但实际上还是二注并存,翻译时把“暂”译为“谎话”,与旧注“欺诈”意思相似;而释词时把“暂”解释为“一下子”,仍然是旧注“仓猝,匆忙”义。  相似文献   

5.
《高级中学课本语文第五册(必修)》(1996年4月第6次印刷)《殽之战》一文中:“先轸怒曰:‘武夫力而拘诸原,妇人暂而免诸国,堕军实而长寇仇,亡无日矣!’不顾而唾。”208页书下注释(11)将“不顾而唾”解释为“不顾是在君前,就(面对襄公)吐了口唾沫。”此处译为“不顾”,自然是“不顾忌”之意,这是不妥当的。《高级中学语文第五册(必修)教学参考书》(1993年5月第3次印刷)  相似文献   

6.
新版高语教材在译《郩之战》“妇人暂而免诸国”句时,把“暂”译成“几句谎话”,在为“暂”单注时,注为“一下子”。前后牴牾,甚为不妥。前人对“暂”字确有两种不同的注释:一种本自西晋杜预的《春秋左氏经传集解》,训“暂”为“卒”(猝)。嗣后,宋代陈彭年的《广韵》、清代段玉裁的《说文解字注》均持这种观点。这大概就是课本释“暂”为“一下子”的依据。另一种则源于清王引之的《经传释词》,他认为“暂”通“渐”(jian),“渐,诈也”。章  相似文献   

7.
现行高中英语课本第二册(1985年版)第285页上有这样一个句子:That’s the lake where I used to swin in此句本来无可厚非,但却有人为此争论不休,例如:云南省张克俊同志认为,where在句中作状语,表示地点,故“in”为多余.应省去.(见《英语辅导》杂志1990年第4期第43页《评全日制十年制中学英语课本》一文)江苏省彭昆湘同志则认为,where在此句中作介词in的宾语,但我们不能想当然地由where可作介词宾语推广到也可作及物动词的宾语.(见《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1988年第6期第36页《从“That’s the lake where I used to swim in”谈起》一文)  相似文献   

8.
一焉耆高中语文课本第三册第一课《天山景物记》中有一个地名“焉耆”,课本给“耆”注音为qi,这是错误的。“焉耆”无论作古西域国名,历代府县名,还是作为解放后的自治区名,抑或是自治县名,“耆”字的读音不是qi而是peng。(见王力《古代汉语》上册第二分册第488页) 二繁漪高中语文第四册第十八课《雷雨》,特地给剧中人以繁漪的姓氏。“繁”字注音为fan,殊为不妥。“繁”是多音字,在作姓氏用时,应注音为po。曹禺先生在给该人物定名时,是有  相似文献   

9.
全日制十年制学校初中语文课本第五册,选有柳宗元的《捕蛇者说》一文,并对“苛政猛于虎也”句做了如下注释:[苛政猛于虎也]苛酷的统治比老虎还要凶啊!原话见于《礼记》记载的一个故事中。这个故事是这样的:孔子从泰山旁边经过,有个妇人在坟前哭。孔子让子路去问她为什么哭。妇人回答说,他的公公、丈夫和儿子都被老虎害死  相似文献   

10.
人民教育出版社职业教育室编写的《职业高级中学课本·语文》第四册选用晋李密的《陈情表》一文,文中有“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句。课本对句中的“五尺之僮”作了注释,其注为:“五尺高的僮仆。僮,幼小的仆役。五尺,相当于现在的三尺多。”(见课本292页注释(19))此条注释,笔者以为欠妥,有商榷之必要。  相似文献   

11.
初级中学课本语文第三册《大铁椎传》有这样一句:“……饮食拱揖不暂去。”其中的“不暂去”,课本注释为“一会儿也不离开”。但是谁不离开,不离开什么地方,注文未提及。揣摩注者的意思,大约是指“健啖客”在吃饭行礼时不离开,有的同志就根据这种理解,认为这一句是描写“客”  相似文献   

12.
这似乎是一个不成问题的问题。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高中语文第三册教学参考书》第171页上和于漪、陶本一主编的《中学语文备课手册》高中第三册第362页上都明确指出“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一句是《谋攻》一文的中心论  相似文献   

13.
中国古代史方面我在教学过程中发现 ,现行初中《中国历史》第一、二册和高中《中国古代史》(选修 )课本存在着对同一史实表述不一致的现象 ,即使同一课本也存在前后不一的问题 ,给教与学都带来不少困难。下举数例。(1 )半坡氏族遗址距今时间 :初中课本是“约 5 0 0 0年”(第一册第 1 3页 ) ;高中课本却是“约五六千年”(第 4页 )。(2 )对于河姆渡氏族种植水稻的问题 :初中课本表述为“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和粟的国家”(第一册第 1 4页 ) ;高中课本则表述为“河姆渡人……种植水稻。我国是世界上最早栽培水稻的国家”(第 5页 )。(3 )初…  相似文献   

14.
新编高级中学课本《语文》第三册在注释《冯谖客孟尝君》中“乃歌夫‘长铗归来’者也”的“夫”字时,认为“夫”是“句中助词,没有意义”(见372页)。在该册第八单元的知识短文中又举此句作例,说明“‘夫’用在句中动词之后,起辅助动词以舒缓语气的作用,可不译”。这显然也认为此句中的“夫”  相似文献   

15.
一、此处的“斜”到底读什么 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第七 册第24课中,有一篇唐代杜牧的七言绝 句《山行》。[这句的头上最好加上“人教 版”三字,因目前小学语文教材的版本较 多,交代一下课本的出处,对读者有好 处。]其第一句为“远上寒山石径斜”,此 处的“斜”字教材上的注音为xie。而由上 海科学普及出版社出版的《语文参考教 案》第七册(1996年版)第173页中对“斜”  相似文献   

16.
对现行高中语文课本第一册《廉颇蔺相如列传》“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一句中的“坚明约束”,各编著译者的注释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如:①《中国历代散文选》(上)刘盼遂主编,北京出版社1980年1月版306页注:坚,坚守。明,明确。约束,盟约。意即信守盟约。②《高中语文课文分析》(一、下)顾振彪等编,广东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869页注:坚决明确地遵守信约。“约束”本是动词,  相似文献   

17.
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为千古名篇,中高等院校语文教材常选。但对“雨脚如麻”一词,有的略而不训,如朱东润先生的《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有的训而欠妥,如《高中语文》(第六册136页)、卫电教育·小学教师培训教材《文选和写作》(第三册121页),均训“雨  相似文献   

18.
现行高中语文课本第三册(以下简称教材)收杜甫诗《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下者飘转沉塘坳”一句中的“塘坳”释为“低洼积水的地方”,对“沉”字忽而不注,对“坳”的读音未注明。对此,本文将分成三点来谈谈笔者教学之余的粗浅体会。一、“坳”字该读何音?林庚先生主编的《中国历代诗歌选》上编第二册  相似文献   

19.
现行高中语文课本(1990年10月版)第一册的《赤壁之战》中,有两个字的解释各家说法不一,值得商榷。在此,我们不揣浅陋,作一探讨,以期抛砖引玉,求教于大方之家。  一 关于“操军方连船舰”中“方”之解释此句在课本上没有注释,但课后的“思考和练习”题三选了它作为例句。1990年12月版的高一语文《教学参考书》上有这道题的参考答案(第211页),它解释说:“正。副词”。在教参上附录的译文中,此句也被译为“曹操的军队正连接战船”(第221页)。把此句中的“方”释为时间副词“正”的解法,大约是取自于在春先生的《文言散文的普通话翻译》一书…  相似文献   

20.
九年义务教育初中语文第二册《奕喻》(钱大昕)一文有“曾观奕者之不若已”句。对句中“曾”,教材第287页和人教社编第二册语文《教师教学用书》第235页的注均为zēng,乃,竟。”笔者认为这个注音值得商榷。“曾”确有两种读音。查商务印书馆《古汉语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