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提高当代大学生知耻教育的实效性,不仅要遵循道德人格的形成规律,培养、强化、深化、升华大学生的知耻之心,培养大学生健康、高尚的道德人格,实现耻育的根本目的,而且要帮助大学生确立适度耻感。  相似文献   

2.
龙迎伟 《中国德育》2007,2(1):67-69
耻感的缺失或错位是导致当代大学生道德失范的重要原因,而高校的各种量化管理手段以及社会舆论对于缺失耻感、道德失范的大学生的制约作用非常有限。知耻教育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手段,是大学生内化道德规范、提高道德修养、培养道德勇气的重要途径。开展知耻教育要以“八荣八耻”为着力点,全面提高大学生的道德水平。  相似文献   

3.
当前大学生中存在是非不分,善恶不辨,荣耻不知的现象,出现耻感消解,去羞耻化、去道德化的倾向。本文首先阐述了耻的含义,论述了耻感的重要性,然后分析了知耻的实质及其道德价值,进而提出当前大学生道德教育中要突出知耻教育。  相似文献   

4.
耻感包括知耻感和羞耻感。耻感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伦理思想的基本范畴。由于主体的道德意识薄弱、不良社会环境的影响和教育的失误,使得一些大学生荣辱不分、是非颠倒、耻感淡化。提高知耻能力、确立合理的德育目标和构建文明健康的社会环境是提升大学生耻感意识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5.
耻德是中国传统儒家美德基本规范之一.儒家认为,知耻是人性的标志,是人与禽兽的重要区别.人贵有耻,知耻求荣,是儒家理想人格所追求的价值目标.在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今天,儒家耻德仍可以成为道德建设的重要思想文化资源.  相似文献   

6.
知耻、有耻既是传统道德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又对传统道德文化有重要的特殊价值。耻文化对传统道德文化的积淀、涵育和整合作用;弘扬传统道德文化,要培养确立"认知上科学"、"情感上乐观"、"意向上进取"的现代审美意蕴。  相似文献   

7.
姚俊 《华章》2012,(17)
中国传统社会非常注重“耻感意识”的培养,认为“耻”是做人的根本,而德治的较大功效就是使民众知耻,这成为促进个人人格完善、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机制.社会不断变迁,“耻感意识”也随之弱化,各种“去羞耻化现彩横生,产生了诸如淡化群体意识、放弃自我道德约束等不良问题.新时期的“耻感意识”建设需要从家庭、学校、社会入手,更要建立公平正义的社会环境.  相似文献   

8.
当代大学生的道德现状是:自我意识强,责任意识弱;专业素质高,人格素质低;精神情感追求高,道德践行能力差.造成大学生道德缺失的主要原因是不良社会舆论干扰了大学生的价值选择,弱化了大学生的责任意识.不少大学生耻感钝化,良心的道德约束作用降低;"孝道"淡化,削弱了传统习惯的道德评价作用.从道德评价角度加强大学生品德建设,应该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知耻教育和"校园孝道"教育.  相似文献   

9.
略论社会公德与耻感培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维护和建设社会公德的主要途径是靠人们的自律,而自律习惯的培养,是以耻感培养为基础和关键的。知耻是一种道德意识,知耻,才能守公德。因此培养耻感,对建设良好的社会公德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当前的大学生耻感教育应着力于在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过程中将之内化、升华,通过真实教育帮助大学生辨耻、明耻、识耻、知耻,加强自我反思教育,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合格的建设者和可靠的接班人。  相似文献   

11.
耻感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伦理文化的重要范畴,已经根深蒂固地融入了人们的道德实践之中。加强知耻教育,培养知耻意识,批判继承中国传统耻感文化的精华及合理成分,对于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加强新时期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论知耻     
知耻之意论述知耻意识的内涵和表现,知耻之理论述耻的发生以及知耻是如何影响道德主体的;知耻之教从现实出发论述耻育的内容和方法。  相似文献   

13.
李玉琴 《江苏高教》2007,(1):152-153
一、大学生荣辱观教育应突出"明荣知耻"的教育 "明荣知耻"是大学生荣辱观教育的首要任务.大学生只有真正明白了何者为荣,何者为耻,方能耻所当耻,荣所当荣,才不至于"以荣为耻、以耻为荣".目前,高校正对这"八荣八耻"进行着大张旗鼓的宣传,这种强大的宣传攻势的确能使大学生很快分清何为荣,何为耻,但分清了何为荣,何为耻,并不等于他们就真正明白或接受了为何要以此为荣、以彼为耻的原因和道理,也不等于他们在行为选择上就能有所为,有所不为,更不等于他们就已经形成了正确的荣辱观.现代大学生一个比较鲜明的特点就是:知而不行、知而妄行、知行不一.究其原因,按照程颐的说法"知而不能行,只是知得浅",信之未笃.所以,荣辱观教育的首要任务就是要通过一定的方式使大学生从内心深处真正明白和接受社会主义荣辱观,并能成为其内在的"道德律令".  相似文献   

14.
知耻与趋荣是新时期对大学生进行德育的两个不可或缺、相互作用的伦理维度。知耻是大学生德育的底线和基点,趋荣是大学生德育的"善"的体现和目的,知耻与趋荣有效结合有助于增强大学生德育的实效性。知耻与趋荣道德双重维度的有机统一,关键在于要形成大学生趋荣避辱的自觉的道德情感、积极的道德行为和坚定的道德信念。  相似文献   

15.
知耻而后德     
“知羞耻成人”,一直都是仁人志士立身做人的宝贵经验和修身养性的重要法宝。对于教育工作者来说,加强对学生“荣耻观”教育,尤其是对“知耻”的教育是当务之急、义不容辞的职责。1、以“教之耻为先”为教育的前提条件耻,一般指羞愧的心理感受,它是一个正常人所具有的最基本的道德感。苏霍姆林斯基有一句名言:“做人要从知耻开始”。在众贤看来,恶皆生于无耻,无耻乃人之大患,知耻是人的基本德性和人格,并把这种道德感看成是人与禽兽相区别的标志之一。青少年正处在人生从幼稚到成熟的过渡阶段,在不良风气和思潮的冲击下,一些青少年出现了理…  相似文献   

16.
孟子用"羞恶之心"表明了道德的本源,朱熹解释为"羞,耻己之不善;恶,憎人之不善"。"羞恶之心"既是人性的发源地,又隐藏于人性之中,与道德建立了本心与行为的内外关系。由于明礼知耻、崇德向善历来是国人对道德的要求,也符合当代的价值标准。因此,本研究认为,大学生的道德培养应重在"育心",由内至外强化他们"耻己,之不善"和"憎,人之不善"的观念。  相似文献   

17.
龚志宏 《教育探索》2008,1(5):99-101
知耻感是指个体因自己的言行、品质不符合社会公认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而产生的一种否定性的情绪体验。正确的荣辱观的建立,同时也是对错误的、混乱的荣辱观进行清理与批判的过程。只有真正明确了什么是“辱“,才能真正明确什么是“荣“。在高校荣辱观教育中,应当坚持“教之耻为先“,把培养、激发大学生的知耻感放在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8.
知荣明耻、好荣恶耻的士人"耻"观是中华民族优秀的道德遗产,传统士人阶层的社会地位、职业生活等是其形成的基础。传统士人"耻"观的内涵则包括将士人"知耻"作为国家治乱兴亡之本、士人阶层教化的基本宗旨和人与动物的分野标志,坚持"不仁则辱"的道义标准,将陶冶耻感作为士人教育的重点。这启迪我们应该将大学生荣辱观的培养提到国家兴衰荣辱的高度来认识,以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作为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突破口和着力点,以报国恤民、崇仁尚义、勤劳诚信作为大学生荣辱观教育的核心内容,积极营造优良"士风"以促进社会淳厚风尚的形成。  相似文献   

19.
中华传统道德文化博大精深,内容丰富。形成了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根基。中华传统道德文化中,“知”“耻”是一笔宝贵的道德遗产。“知”作为人内在的自律规范“,耻”作为外在的他律规范,两者共同构成了传统道德的知耻文化。这种知耻传统文化虽不可避免地具有阶级的、历史的局限性,但它对现代公民教育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因此以“知耻”传统道德丰富公民教育内容,达到传统性与时代性的统一,公民教育才能真正取得成效。  相似文献   

20.
本文论述了当代部分大学生还存在着比较严重的道德缺陷,要从根本上提高道德修养,必须系统深入地学习、理解社会主义荣辱观,要重点加强大学生"知荣知耻"的道德传统教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