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2000多年前,在孔子及其弟子那里产生过令人神往的教育享受:孔子自己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与弟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以至于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师生之间不仅仅是“学之”、“好之”,而是到了“乐之”的境界———享受的境界。现在,享受教育对教师来说却成为一个沉重的话题:许多教师兢兢业业地工作,默默无闻地奉献,但没有把教育工作当成一种享受,充其量是在尽心尽职地凭良心工作。享受———教育的最高境界,理应成为师生共同的感受,仅有学生享受教育是不完美的,因为没有享受体验的教师也难以做到真正意义上的爱生乐教,难以让课堂焕…  相似文献   

2.
2000多年前,在孔子及其弟子那里产生过令人神往的教育享受:孔子自己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与弟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以至于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师生之间不仅仅“是学之”“、好之”,而是到“了乐之”的境界——享受的境界。现在,享受教育对教师来说却成为一个沉重的话题:许多教师兢兢业业地工作,默默无闻地奉献,但没有把教育工作当成一种享受,充其量是在尽心尽职地凭良心工作。享受——教育的最高境界,理应成为师生共同的感受,仅有学生享受教育是不完美的,因为没有享受体验的教师也难以做到真正意义上的爱生乐教,难以让课堂焕发生…  相似文献   

3.
李忠衡 《山东教育》2004,(19):126-127
2000多年前,在孔子及其弟子那里产生过令人神往的教育享受:孔子自己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与弟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以至于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师生之间不仅便是“学之”、“好之”,而是到了“乐之”的境界——享受的境界。  相似文献   

4.
两千多年前,在孔子及其弟子那里产生过令人神往的教育享受,孔子与弟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以至于发愤忘食,乐以忘忧,弟子不仅“学之”“好之”,而且“乐之”,可以说达到了学习的最高境界——享受的境界。  相似文献   

5.
<正>两千多年前,在孔子及其弟子那里产生过令人神往的教育享受,孔子与弟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以至于发愤忘食,乐以忘忧,弟子不仅"学之""好之",而且"乐之",可以说达到了学习的最高境界——享受的境界。  相似文献   

6.
赵华  郭力玮 《辅导员》2010,(10):37-37
在两千多年前,孔子就曾经说过"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可见"乐在其中"的境界,也就是享受的境界是教育的最高境界,对于教师来讲也是如此。对于很多教师来讲,他们兢兢业业地工作,默默无闻地奉献,但没有把高尚的师德看作享受,充其量是在尽心尽职地凭良心干活。我认为,要想使师德建设持久、稳固、深入地开展下去,  相似文献   

7.
李战华 《中国教师》2010,(23):49-51
<正>孔子是举世瞩目的教育家,他培养了大批人才,被尊为"万世师表"至圣先师",已成为中国教师的典范。孔子在教育上取得伟大成就的原因很多,但不能不提的是,他与弟子之间建立了一种如朋友般默契、如父子般情笃、符合教育规律的师生关系:孔子深爱着弟子,也深得弟子的敬仰和爱戴。孔子与弟子形成的师生关系,颇具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8.
杨辉 《辅导员》2009,(7):55-55
《孔子游春》(苏教版语文第十二册)是根据《论语》有关章节编写的,它生动地描述了孔子带着弟子们到泗水边游玩,和弟子们一起看水、议水,巧借河水诱导弟子、实施教育的故事,表现了孔子对学生的关爱及师生之间真挚的情谊。通过认真地备课钻研,笔者对生活在春秋末期、距今已有2500多年的孔子充满深深的敬意和感激,因为“泗水游春”让笔者对“在新课程背景下我们到底要成为一个怎样的老师”这个问题有了新的理解和感悟。  相似文献   

9.
“师生互动”自古有之,无论是中国古代孔子与弟子的座谈,还是古罗马教育家昆体良提出的“教是为了不教”,都或多或少地在形式、内容上成为“师生互动”的先导。如何真正地将“师生互动”这一理念内化到课堂教学方式中,笔者以为,教师与学生在课堂上的角色定位值,旦粹容与宜聘  相似文献   

10.
孔子是我国成人教育的开山鼻祖。因他“有教无类”,所以 ,其弟子不仅来自许多“国家”和各类家庭 ,而且 ,各年龄段的都有 ,孔子自己也称“自行束修以上 ,吾未尝无诲焉。”意思是说 :只要是成年人 ,我就可以教育。事实上 ,有些弟子如秦商等也确实与孔子的年龄相差无几 ,所以说 ,孔子所从事的教育活动基本上属于成人教育的范畴。孔子弟子 ,号称“三千”,在当时可谓规模空前 ,但这相对于全国 (鲁国 )及各诸侯国的总人口来说 ,毕竟十分有限。因此 ,孔子为进一步扩大自己影响 ,实现为之奋斗的社会理想 ,同时 ,也为使“天下”更多没有条件拜在自己…  相似文献   

11.
教态是指教师在教学中的衣着打扮、仪表风度、行为举止和感情态度等方面的表现。前苏联教育家乌辛斯基说:“教态对儿童是一股非常有益的阳光,而这种阳光是没有任何东西可以代替的。”教师的教态好,能引起学生愉悦和积极的情绪体验,并使学生产生敬意与模仿的心理反应。教学过程实际上是师生感情互相沟通交流和信息互相传递的过程。教师的感情主要表现在对学生的信任和爱护上。古今中外的一些教育家都非常重视师生之间的情谊。如孔子对他的弟子总是循循善诱,诲人不倦,为学生们排忧释疑,从而也引起他的弟子对他的无限敬仰和热爱,学他的学说也乐…  相似文献   

12.
孔子从事教师工作,大约四十多年,有丰富的教育实践经验。司马迁在《史记·孔子世家》中说:“孔子以《诗》、《书》、《乐》教,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毛泽东在《社会主义高潮》一书的按语中写道:“曲阜是孔夫子的故乡,他老人家在这里办过多年的学校,教出了许多有才干的学生,这件事是很出名的。”可见孔子是中国古代很成功的一位教师。为什么孔子能有这样突出的成绩?我们从以下四个方面的分析,便可以知道孔子具有作为教师的优秀品质,也就是他能有这样突出成绩的原因所在。第一,进步的政治思想。“没有正确的政治观点,就等于没有灵魂。”因为“教师是人类灵魂工程师”,所以教师自身必须有正确的政治思想。孔子的政治思想是以他的“仁”为核心的。他的学生樊迟问什么是“仁”?孔子回答说:“爱人”(《论语·颜渊篇》),孔子还讲  相似文献   

13.
孔子开创了我国历史上私人讲学的先河,将以前学在官府,即文化知识是贵族们的专利的现象移植到民间。孔子在开展私学教育中,最首要的贡献就是他所倡导的“有教无类”思想。依据这一思想,教育对象突破了奴隶主阶级的有限范围,使更多的人能够得到教育机会。孔子教学有固定的场所,对象广泛,并采用“因材施教”和启发式的方法,内容主要是传授“仁”的具体形式,教学方式也主要是一问一答法,弟子问,孔子回答。教师通过回答来传授知识,学生的学习目的是知道“仁”之后照着做,最后达到孔子,的“仁”的境界,  相似文献   

14.
丁春美 《语文天地》2011,(14):29-30
近日再读《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不禁慨叹孔子及弟子的闲情逸致:暮春时节,披着春服而咏归,享受着在大自然怀抱中的愉悦。可这样的享受生活并没有影响孔子成为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没有影响三千弟子中七十二贤人脱颖而出。除此之外,孔子还跟别人学琴,听了《韶》乐后甚至"三月不知肉味",做着今天看来与学习无关的闲事。可正是这样的  相似文献   

15.
孔子弟子曾子曾说:“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在育才学校曾向师生提出了《每日四问》:“我的身体有没有进步?我的学问有没有进步?我的工作有没有进步?我的道德有没有进步?”作为现代校长,每天要问自己什么呢?我从自身实践提出了“十问”。一问:有没有走进课堂?学校以教学为主,课堂教学是学校教学工作的主阵地、主渠道,校长不能不进课堂,包括上课、听课、评课,这是校长的主要职责之一。不进课堂的校长就没有领导和管理教学的权利。二问:有没有走进教师?教师是学校之本,校长既是教师的…  相似文献   

16.
好课,因有效对话而精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话作为教学的基本手段,不仅为广大教师使用,还成为了师生、生生互动的必不可少的教学活动。我国古代教育典籍《论语》,就是"孔子应答弟子、时  相似文献   

17.
语文教学是教师教、学生学、师生共同参与、相互配合的一个双边的脑力劳动过程,力求互动,才可能提高教学效率,获取最佳教学效益。“师生互动”这一课堂教学理念是自古就有的,如高中语文中《子路、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孔子与弟子的座谈在形式和内容上成为“师生互动”的先导。要使“师生互动”这一理念真正内化到课堂教学方式中,我们必须明白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还要教给学生获得知识的方法。  相似文献   

18.
孔子与研究生教育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任继愈先生在他主编的《中国哲学史》第一册里说 :“孔子是中国历史上最早公开讲学的教师。他自己‘学而不厌’ ,对弟子‘诲人不倦’。相传他先后教过的弟子有三千人之多。在春秋末期他建立了最大的讲学团体 ,并教育出不少有才干的学生。通过他的丰富的教学实践 ,在学习方法和认识论方面总结了不少经验。”如何理解任继愈先生所说的孔子“建立了最大的讲学团体” ?根据笔者对研究生教育特征的认识和理解 ,想在这里作一个自以为不无道理的借用 :孔子所教育的学生是“研究生” ;而这位“至圣先师”在这个“讲学团体”中充当着“研究生指导教师…  相似文献   

19.
作为中华文化精典的《论语》,其阐释价值是没有穷尽的。作为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教育家的孔子,述其言语的语体著作《论语》更是蕴含着蔚为宏富的教育意义,值得我们去不断地解读、阐发、转化和创造。何谓《论语》?班固在《汉书·艺文志》中曾云:“《论语》者,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语也。当时弟子各有所记,夫子既卒,门人相与辑而论纂,故谓之‘论语’。”也有论者指出:就字面直译,“论语”就是经过整理、撰次的对话,也就是“对话集”之义。我们知道,作为首开“私学”之风的孔子,其教学的主要方式是“师生…  相似文献   

20.
朱庆利 《课外阅读》2011,(8):242-242
“师生互动”这一课堂教学理念并不是新生事物,而是自古就有的。无论是中国古代孔子与弟子的座谈还是古罗马教育家昆体良提出的“教是为了不教”都或多或少的在形式和内容上成为“师生互动”的先导。使“师生互动”这一理念真正内化到课堂教学方式中,我们必须明白不仅教给学生知识还教给学生获得知识的方法。教师在课堂上的角色就不能是单纯的给与者,而应该是获取方法的引导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