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试论亲子关系对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亲子关系是人生中形成的第一种人际关系,也是家庭中最基本、最重要的一种关系,它对青少年的社会认知、情感和社会行为的发展具有决定性的影响。本文通过对亲子关系的界定分析亲子关系对儿童社会性发展的三个方面影响,并提出建立良好亲子关系的方法。  相似文献   

2.
孝道与现代青少年教育钱焕琦自人类进入文明时代以来,在任何社会形态的家庭中,父母与子女互为依靠的关系,都是决定家庭稳定和延续的重要因素。在中国,相当一段时期内,家庭是一个经济实体,直接担负着物质与人口两种再生产的任务。由此,决定了人们对亲子关系的备加重...  相似文献   

3.
社会的发展,文化的进步,集体主义文化背景下的中国,迎来了80、90后的大学生,他们生活在变化的家庭环境,社会政策中,到底拥有怎样的文化信念?他们的亲子关系咋样?通过调查,发现新生代大学生更倾向于拥有个人主义文化信念,在感受父母的亲子关系中,更多的感受到父母的控制,在对子女的亲子关系中,更多愿意用平等型来处理亲子关系,这种亲子关系父母和谐,子女相对独立,能感受到父母的爱,也是一种更健康的亲子关系。  相似文献   

4.
论“三从四德”的伦理学内涵及其历史局限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三从四德”是中国古代社会调节夫妻关系的伦理规范。由于古代中国是高度男权制的社会,所以,“三从四德”只是对于女性的单方面要求。“三从”即“未嫁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子”,“四德”即“妇德”、“妇言”、“妇容”、“妇功”。这一伦理规范,几千年来,一方面约束着中国女性的生活道路,使其遭受到比男性更多、更过分的精神束缚。另一方面,也是古代社会维持家族一体制以及家庭稳定的工具之一。后一方面的功能则构成了对“孝道”的补充。  相似文献   

5.
家族主义与中国个体私营企业的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中国,家庭与家族是两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家庭是指由血缘、婚姻和收养关系而形成的基本群体,即具有共同财产、共同经济、同居共食,在一起生活的人所组成的群体。家族则是指由同一个父系祖宗的后代的家庭所组成的家庭组合,即一个家族包含了若干个具有血缘关系,但经济上和生活上各自独立的家庭。在中国历史上,家族曾经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与家庭相联系的家族主义曾经是左右中国人的一种普遍的意识。所谓家族主义,就是把家族利益看得高于一切,把家族关系看得重于一切,特别注重族人之间的亲情,以家族利益和亲情标准来待人处事。随着历…  相似文献   

6.
田霞 《华夏文化》2000,(4):18-20
民国时期的中国农村,仍是以一家一户小农经济为主体的农业社会。与其自然经济相适应,其家庭关系大都保持着一种较为复杂和种类繁多的状况。这同如今的工业化社会的家庭所具有的关系简单、种类稀少形成明显的反差。社会学家李景汉先生在20世纪20年代曾在河北几个地区进行过实地调查,发现家庭关系较为复杂。  相似文献   

7.
家庭是一个系统,家庭中的每一个成员都会影响其他成员,本文主要是关于在家庭结构的建立中,母亲、父亲和孩子在这个结构中的关系。从精神分析的角度分析孩子精神结构的建立的各个阶段,父母在各个阶段的所处的位置对此的影响,同时解释了俄底普斯情结对人格形成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家庭和国家是中国传统社会的两极,在中国传统社会中,二者之间存在着紧密联系。历代儒家学者,对家庭与国家及其关系非常重视,提出了许多见解,形成了儒家独特的家国观,儒家家国观的基本内容是:  相似文献   

9.
刘刚 《中华文化论坛》2008,1(1):109-112
孔子将原初囿于家庭伦理的“亲亲”扩展为人我关系“亲人”的社会伦理,以家庭伦理类比社会伦理,但孝、悌为本的仁爱原则,由于家庭关系与非血缘的人我关系有异质差异,因此并不能对等和普遍化为社会伦理,这使得孔子还需从其它来源为仁爱原则寻找依据;墨子以地缘为基本社会关系,不再以特定伦理为社会伦理提供依据,试图从人自身追寻社会伦理确立的道德根源。孔子与墨子伦理思维变化的意义是:一、人性问题逐渐凸显。二、血缘宗亲伦理对日趋地缘制的社会如何可能。  相似文献   

10.
和其它国家一样,在美国,家庭生活是社会得以延续、个人得以安身的基础,但它却又有其某些自己的特色。一个典型的美国家庭一般由父母和他们未婚的孩子组成。若不是为疾病或贫困所迫,孩子结婚后是不和父母住在一起的。但父母和孩子的关系一般是密切的。遇到节假日,一个大家庭的成员,包括祖父母、叔叔、嫂嫂等都聚到一块进餐。美国社会的一大特点就是人员的流动性很大。在美国每年有百分之二十的人迁居,这就破坏了原有的家庭纽带关系,也直接影响着美国人的婚姻。美国青年到一定年龄往往离开家乡,要么去上学,要么去当兵,或到大城市去找个谋生的职业,这就给他们的婚姻自主创造了有利条件。在美国,父母不为  相似文献   

11.
封建伦理把建立尊卑有序的社会等级看成是立国兴邦的人伦之本。它往往将社会伦理关系中的双方,划分出阴阳、尊卑、主从,然后依据阳主阴从的所谓神圣化规律规定双方各自的道德权利与义务。在君臣关系中,君为阳,是尊贵的、主导的方面,臣为阴,是从属的、被动的方面;在父子关系中,父为阳,子为阴;在夫妻关系中,夫为阳,妻为阴。在人际关系的很多方面,都可依次类推。为了维护尊卑不乱的秩序,封建伦理道德确立了一整套宗法伦理关系图式,从“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到“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都无不依附和屈从于等级关系。这种维护皇权至上和封建等级制度的人伦关系的道德观念,实际上就是“礼”的要求。“礼”突出的伦理特征就是上下等级、尊卑贵贱等明确而严格的秩序规定,这些规范人伦关系和统治秩序的规定带有强制性、普遍性的特点,渗透到古代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也深深制约着中国传统建筑活动的诸多方面,包括传统的民居建筑。  相似文献   

12.
从文字记载看,“孝”始见于西周的典籍及当时的铜器铭文。但作为观念形态,却必定是在此之前的氏族社会即已产生并存在的。依照历史和逻辑的推论,孝的行为和观念,应是与家庭的出现和发育相伴生的。因为只有在家庭出现之后,才会产生稳定、清晰的父(母)子(女)关系。...  相似文献   

13.
唐代夫妻分葬现象论析——以墓志铭为中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运用墓志材料,探讨了影响唐代夫妻分葬的文化现象,大致因素有:宗教信仰、妇女结婚后无子嗣、打搅亡灵禁忌、再嫁、占卜和时辰禁忌等。可见,唐代在夫妻合葬这一主流文化背景下,仍然存在着诸多次文化潜流,它们对主流文化的冲撞,形成了唐代夫妻关系和丧葬文化的多元性局面。  相似文献   

14.
正残疾预防,任重道远,关系千家万户,关系每个人的健康和每个家庭的幸福,是政府、社会和每位公民的共同责任。通过首个"残疾预防日"宣传活动,让更多的人了解了残疾预防的有效途径和方法,增进了群众残疾预防意识,对推动残疾预防事业发展,推进健康大理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华人经济实力在世界范围的迅速崛起,令世人瞩目。分析华人企业家成功的原因和条件,可以发现,除了普遍具有中华民族特有的忠、诚、勤、和等优良传统之外,一个很重要的因素是,华人企业家善于利用华人关系网络,即牢固、稳定和广泛的家庭、亲戚和朋友关系的网络。华人经...  相似文献   

16.
辛亥革命时期,中国人婚姻家庭观念的变革十分突出。婚姻观念方面的变革主要表现在反对“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传统婚姻,主张婚姻自由;反对早婚,提出了适宜的婚龄;反对以金钱维系的聘仪奁赠的卖婚现象,主张删繁就简的文明婚礼;主张离婚、再嫁自由,否定片面贞操观。家庭观念方面的变革主要表现在对传统大家庭组织的批判;对旧的传统家庭关系的批判,要求建立新型平等关系;主张废婚和毁家。  相似文献   

17.
张爱玲女士的作中有大量的写作题材和创作灵感来源于她个人传奇和独特的身世家庭,她的作品也有很大部分着力刻画和表达在家庭中饱受亲情的冷漠与伤害的成员,尤其是作为晚辈的子女.本文从心理批评切入,在探讨小说叙述的事件和故事背后的事实真相的同时,结合文学创作主体个人的童年经历与艺术品的关系,指出生活事实与艺术真实的差异以及童年经历对张爱玲创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中国传统家庭伦理设计的原则与精义略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家庭和谐是社会和谐的有机组成部分,社会主义家庭和谐的实现有赖于家庭美德建设,而社会主义家庭美德建设必须吸收传统家庭道德的精华,这对于今天的人们来说,都是无庸置疑的浅显道理。然而,在人们一方面称赞诸如孝道的合理性,另一方面又批判其局限性的研究模式中,  相似文献   

19.
近代陕北妇女再嫁习俗岳珑,秦燕婚嫁,是人生仪礼中的大礼,历来受到个人、家庭和社会的高度重视。在传统社会中,婚姻不仅仅意味着男女之间的关系,它与生存、发展和社会变迁有着密切的联系,也影响着各种习俗的传承。近代陕北特定的民俗氛围,对妇女再嫁见善思齐,止恶...  相似文献   

20.
任荟 《华夏文化》2006,(4):33-34
柳宗元(773~819),字子厚,是唐代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古文运动的主将,也是杰出的散文家与诗人。在《送巽上人赴中丞叔父召序》中,柳宗元说:“吾自幼好佛,求其道,积三十年”。他自幼信佛与家庭环境有极大的关系。柳宗元之母卢氏便是一位虔诚的佛教徒,亲戚中也有多人信佛,家庭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