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在写作中,我们经常会遇到这样的题目,如《 ,我想对你说》。这个题目,完全可以运用书信体来完成。选择好“想对你说”的对象,然后以第二人称的方式展开。如写《爸爸,我想对你说》,开篇即表明自己的态度:爸爸,您应该好好休息一下了。然后可以用几个段落来“证明”为什么应该休息:每天要做好自己的工作;照顾这个家;空闲时间看望爷爷奶奶……一点也不爱惜自己。这样构思,就应该是一篇感情真挚的佳作了。  相似文献   

2.
于永正 《青年教师》2009,(11):19-20
我曾经写过一篇关于读书的文章,题目叫《感谢书》。文中有这样一段话:“我这个人读书喜欢想自己。我是抱着从书本中寻找智慧、思想和方法的态度读书的。如果读书不与自己、与工作联系起来,学而不用,对我来说,读书就失去了大半的意义。”简单地说,就是读书同时读自己。  相似文献   

3.
青海的王晓同学来信说,我的作文总跑题,我也找不到原因,我该怎么办呢?杨老师:作文跑题的原因有以下几种:1.审题不当。审题不当是对题目的含义不能正确理解造成的,可以从两方面着手。一是要正确理解题目中的每一个词、每一个字的含义。比如《记一件有意义的事》这个题目,其中“记”是记述的意思,也就是说这是一篇记叙文,“一件”是一件事,不是两件也不是多件,“有意义”指不是一般的事,是一件对作者来说有意义的事,“事”表示是记事的文章不是记人的,不是说明文也不是议论文。这样这个题目就审清楚了。另一个是注意题目中的关键词。题目中的…  相似文献   

4.
[阅读欣赏]读了这篇习作,大家恐怕会觉得,这个童话写得真美啊。本文作者在原稿中有一段话,说:“想起安徒生老爷爷一篇篇美丽而发人深思的童话,想起格林兄弟手中的《灰姑娘》,想起叶圣陶老先生笔下的《稻草人》,我也想有我自己的童话……”  相似文献   

5.
一位青年教师写了一则教学案例要我指导,题目是《倾听:课堂上师生的心灵之约》—— [案例】 听陈老师教学《丑小鸭》一课,一位女学生说:“课文中的‘他’字写错了,因为是鸭子,应该用‘它’。”这遭到了一些学生的反对.认为课文中有“鸭妈妈”“哥哥”“姐姐”.当然要称“他”“她”或“他们”。书上怎么会错?可陈老师却说:“我觉得雅丽同学能提出自己的想法.很好。因为是鸭子,用‘它’也有道理呀,你们说呢?”这时,认为书上不会错的同学更开动了脑子.找出了不少理由:“因为这是篇童话故事,不是真的写鸭子。”  相似文献   

6.
每个同学都希望自己有个好听的名字。其实,每篇文章也应该有个好的题目。我写的文章是《“反毛公鸡”》,这个题目是怎样想出来的呢?记得老师说过命题的方法:可以用概括文章内容的语句做题目,可以用与内容有关的物件名称做题目等。我这篇作文是根据人物特点命题的。爸爸的特点是同错误的行为对着干,  相似文献   

7.
在电脑上一打出这个题目,就觉得自己道貌岸然,面目可憎。夫人从我身后经过,瞟了一眼,阴阳怪气地说:“哎哟,真伟大。这回天下当老师的可有了光辉榜样了。”一侧身,又俯在儿子的耳边说:“你爸又要祸害人了,快吃盖中盖去。”我听了虽然气愤,但又实在不能发作,因为这个题目的确让人觉得三张纸画个鼻子———脸太大了。我的老祖宗被尊为“至圣先师”,也不曾写过这种吹牛文字。鲁迅先生够伟大的,也只写了一篇《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若不是编辑小弟弟小妹妹催逼得紧,我是打死也不敢摸这根高压线的。不过转念又想,这东西其实天天有人在写,那些“模…  相似文献   

8.
《风筝》是鲁迅《野草》中的一篇。有人说:“这一篇的主题思想……是在解剖自己,在深刻地批判自己。”有人又说:《风筝》中的“我”,“决不是鲁迅自己”,它的主题也“不是什么‘自我批  相似文献   

9.
1月18日晚上,我来到快乐作文班,刘老师把我叫到跟前,拿出了2003年1-2期合刊的《少年作文辅导》,翻到第八页问道:“宇航,这篇《我也受贿了》是他抄你的,还是你抄他的?”我一看,天啊!这不是我写的那篇登在2002年第11期《作文报》上的作文《我受贿了》吗?除了题目多了个“也”字之外,文章内容几乎一字不差。顿时,我急得直摇头,气得直摆手,大声说:“是他抄我的,上面还有您亲笔改的地方呀!”刘老师笑了:“你回座位去吧。”唐丹阳同学,你为何要这样?你为何要这样呀?是为了“功名利禄”,还是为了在别人面前…  相似文献   

10.
各位看官,俗话说:乱世出英雄。本人套用这句话,也得出一句:歪写出佳作!你先别急,且听我分解。其一:题目要“歪”。老师说,文好题一半,作文内容写得再好,再感人,没有个好的题目,也是一位藏着的灰姑娘。相反,如果内容一般,但题目很酷,有点另类,有点“歪”气,如《曾想改姓“硬”》《我救了小偷两条腿》《买梦》《李逵当班主任》等等,那就由不得你不去读下面的内容。怎么样,题目“歪”,是不是已经吊起了你的胃口?不说别的,就说本人这篇作文,不写个“歪”题目,你的眼球怎么会被吸引过来呢?其二:语言要“歪”。有句古诗说:“语不惊人死不休。”这…  相似文献   

11.
初看《养花》这个题目,我以为是一篇写养花的日记。可经过仔细认真地阅读,才知道这是我国现代著名作家老舍先生写的一篇含有深刻道理的课文。课文中“不劳动,连棵花也养不活”这句话,的确是一句千真万确的真理。陶行知曾经说过:“滴  相似文献   

12.
来稿摘编     
让学生尝试写作文言文为了让学生从文言中展示能力,我尝试让学生自己写作文言文。在学了《少年中国说》《捕蛇者说》《黄生借书说》《马说》几篇文言文之后,我要求学生以班级和学校生活的现象为内容,写一篇文言“说”,题目自拟。学生的文言作文有不少都是可圈可点的。摘录两篇如下:《抄作业说》(沈伟)吾班抄作业数次,校长见而告之班主任,曰:“作  相似文献   

13.
新学期,新气象。写写我们的新学期,正是个很好的题目。 也许有同学会说,新学期“一切照耀”,学校还是这个学校,老师还是这些老师,同学还是这些同学,连我自己也是“涛声依旧”。没什么可写啊。那么就请看看三年级小朋友侯东林的这篇《新学期新班车》吧!  相似文献   

14.
江道启 《教育文汇》2013,(20):23-23
上完《慈母情深》这篇课文,为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感悟伟大而无私的母爱,我要求学生课后围绕歌颂母爱写一篇自己亲身经历的文章。作业刚布置完,不知是哪位女生轻轻地说:“老师,不写行吗?”“不行!今天晚上必须完成。我明天要检查。”我头也没抬,边说边收起课本,与学生互道“再见”。  相似文献   

15.
鲁迅的《风筝》写于1925年1月,在写该文的五年前,作者还写过一篇《我的兄弟》,发表于1919年9月9日的《国民公报》上。这前后两篇散文,虽字句有些不同,但所述反对小弟放风筝的事却是相同的。这就告诉我们,《风筝》不是毫无根据的艺术虚构。怪不得有人说:“这一篇……是在解剖自己,在深刻地批判自己。”穴李柯林《〈野草〉注释》雪《风筝》叙写了一件往事及其带给“我”的感情折磨。作品中的“我”向来不爱放风筝,并认为风筝是“没出息孩子所做的玩艺”,所以很是嫌恶,以至对小弟喜爱风筝采取了一种粗暴禁止的态度。可后来“我”看到了“一本外…  相似文献   

16.
张旗鼓 《今日教育》2007,(3S):56-57
晚辅导时.我随手拿起学生的语文书翻了翻.有两篇文章引起了我的注意,一篇是《数学与文化》,另一篇是《熵:一种新的世界观》。前一篇我没有读过原著.后一篇是我曾读过的一本同一题目的翻译著作中选编的文章。《熵:一种新的世界观》.是上世纪80年代初流行于西方世界的一本哲学名著.这本著作用了物理学中一个很难懂的概念“熵”和物理学的重要规律“热力学第二定律”。“熵”这个概念在大学普通物理的很多教材中都没有讲:热力学第二定律在现行的高中物理教材中也只有简单介绍。  相似文献   

17.
《原道》是《文心雕龙》一书首篇,它跟下面的《征圣》、《正纬》和《辩骚》四篇,构成刘勰自己所说的作为总纲的“文之枢纽”。刘勰在《原道》这篇文章里主要是要确立自己的文学观,探讨文学的本源。“原”,“本于”的意思。“原道”就是本于“道”。《序志》篇中说:“文心之作也,本乎道”,也是说明这个意思。刘勰把他著作的前25篇称为“纲领”,后25篇称为“毛目”,那么这篇《原道》就可以理解为它的“纲领”中的“核心”之作了。  相似文献   

18.
英语老师Ms韦下课前布置了写一篇英语作文的作业,字数不限,题目自拟。下课后,我苦恼地和后座的死党Rain想着英语作文题目,飞猪热心地给我们出主意。他建议我写一篇《坐在我后边的傻瓜》,Rain写一篇《坐在我身边的傻瓜》,飞猪自己可以自拟题目为《我这个傻瓜》,“这样我们就可以相互Copy了!”  相似文献   

19.
杨菲 《教师》2012,(25):104-104
俗话说得好:“牵牛要牵牛鼻子。”语文教学中,文本的切人口就是解读文本的牛鼻子;著名特级教师王菘舟说它是“语言的秘妙”:而支玉恒教师说它是“最触动自己的一个词或者一句话”:我的理解是它是能引发学生触及作者“情动”的一道“门”.找到这个“门”,老师就可以“造势”与“顺势而导”,如何找准这道“门”?下面我就结合课堂教学实践谈谈文本切人的方法。一、“提领而顿,百毛皆顺”——题眼切人法”题目是文本的眼睛,文本的标题往往体现了作者别具匠心的构思。教师在教学时就可以课文题目为切入点.开启学生阅读兴趣之门。《我不是最弱小的》这篇课文就文本本身而言,说的是一件普通的生活小事.但透过字里行间,我们却可以感受到蕴含其间的深刻道理——每个人都应该自觉地保护弱小者。  相似文献   

20.
今天要讲《端午的鸭蛋》。在课堂上,我按照备课时的计划,先整体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再分析语言特色,最后讨论课文末段的有关问题。可是刚把课文的三个主要问题(1、家乡端午节的风俗。2、家乡的鸭蛋。3、端午的鸭蛋。)讨论完,就有同学按耐不住心中的疑虑,举手发言了。他说:“老师,我觉得这篇课文的第一段写得有问题。”我说:“有什么问题?”他又说:“你看吧,课文的题目是《端午的鸭蛋》,可是文章的第一段用了那么多文字来介绍家乡端午的风俗,用我们过去学过的一个词来形容,就是冗杂。”他的问题我在备课的时候也有所察觉,本来我准备放在这一课的最后来讨论这个问题,没想到这时就有人提出了这个问题。既然学生很关注,索性趁热打铁,此时就让他们讨论吧。我就问:“大家对这个问题怎么看?”一石激起千层浪。同学们似乎也早就注意到了这个问题,于是纷纷举手发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