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长恨歌》和《琵琶行》是白居易的两篇经典之作。唐宣宗有诗云:“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如同《长恨歌》一样,《琵琶行》采用七言诗的写法,字里行间饱蘸着浓重的情感,令人读后久久无法释怀。假如说《长恨歌》写的是君王和爱妃的爱情悲歌,那么,《琵琶行》则是一首才子佳人同病相怜的长恨歌,关于人世沧桑人生无常的长恨歌。[第一段]  相似文献   

2.
《琵琶行》与《李凭箜篌引》同为乐府古题,又均有十分出色的音乐描写,但因作者的个人才情、生活遭遇不同,两首诗在音乐描写方面呈现出迥异的创作风格。  相似文献   

3.
“文章憎命达”,自居易左迁九江,即有《琵琶行》传世。当年浔阳江头那如歌的行板,未逐逝水流去,却永久回响在历史的天空。洋洋六百三十六肓,如星珠串天。而我最钟情的,却是那星稀的时候——爱看《琵琶行》里三轮月。  相似文献   

4.
张凤芝 《学语文》2011,(1):68-69
自居易《琵琶行》作为课文,编进了人教版普通高中《语文》“必修”第三册。课文中有几条注释颇值得商榷。  相似文献   

5.
白居易《琵琶行》中“阿姨”一词的解释,长期以来众话纷纭,争论不休,这些解释都不能很好地体现作家作品的思想,应该引起关注和重视,还《琵琶行》中“阿姨”一词的本来面目。  相似文献   

6.
郭伟 《文学教育(上)》2011,(21):106-107
17世纪朝鲜学者洪万宗的诗话巨著《诗话丛林》中,李奎报(1168—1241)《白云小说》记载:“崔致远孤云有破天荒之大功,故东方学者皆以为宗。其所著《琵琶行》一首载于《唐诗·遗响》,而录以无名氏。”在《全唐诗》卷七百八十五,我们看到无名氏的《琵琶行》与白居易的同题诗《琵琶行》关系非浅。本文就崔氏与白氏这两篇《琵琶行》谈谈其接受因缘。  相似文献   

7.
白居易的《琵琶行》是中国诗歌史上不朽的名篇,诗歌对琵琶女的音乐演奏进行了详细的描绘,展现了琵琶的音乐之美。诗人通过偶遇琵琶女来展开叙事,饱含了白居易丰富的内心情感,其情感的表达方式亦甚为独特。《琵琶行》中情感的表达方式对中国抒情诗歌的创作与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后世涌现出了许多借鉴《琵琶行》的音乐诗和同悲诗。准确理解《琵琶行》中的情感,以及其情感的表达方式,对读者整体把握《琵琶行》,并由此而推广至其他诗歌的深入领悟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自居易《琵琶行》里有一句诗为“初为《霓裳》后《六幺》。”课本注释说:《霓裳》,就是《霓裳羽衣曲》,唐代乐曲名,  相似文献   

9.
《琵琶行》与《明湖居听书》都是历史上脍炙人口的名篇,又都是以对音乐的出色描写而著称,二者在对声音的描绘时,都不约而同地运用了生动贴切且独具匠心的比喻修辞,状无形之物如在眼前,可触可感。  相似文献   

10.
清人方扶南在《李长吉诗集批注》中把自居易的《琵琶行》、韩愈的《听颖师弹琴》、李贺的《李凭箜篌引》相提并论,推许为“摹写声音至文”,因而鉴赏《琵琶行》,第二段中描写音乐的诗句是绕不开的教学重点,而末句“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的赏析则是重点之中的难点。对这一难点。我主要采取对比赏析、涵泳品味等方法加以突破,引导学生鉴赏“悄无言”与“秋月白”之妙。[第一段]  相似文献   

11.
《琵琶行》的创作,有着深刻的社会、心理等原因,强烈的思归之情,是社会方面的原因;对于回归精神家园的期待,对于巅峰经验的缅怀和追忆是心理上的原因。  相似文献   

12.
白居易的《琵琶行》在叙事艺术上,是唐诗发展中的一个高峰,尤其是它对音乐的描写是非常成功的,因而给读者的印象是很深刻的。以下是笔者对《琵琶行》音乐描写的一管之见。  相似文献   

13.
李俊 《现代语文》2005,(2):109-109
唐代诗人白居易的《琵琶行》因其对琵琶声的出色描写而流传至今,成为文学史和音乐史上的千古绝唱。《琵琶行》被选入高中语文课本第三册,教师在教学中能否处理好教材中音乐描写部分,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这篇课文教学的成败。  相似文献   

14.
白居易的《琵琶行》在叙事艺术上,是唐诗发展中的一个高峰,尤其是它对音乐的描写是非常成功的,因而给读者的印象是很深刻的。以下是笔者对《琵琶行》音乐描写的一管之见。  相似文献   

15.
白居易的《琵琶行》与李贺的《李凭箜篌引》在音乐描写方面既有相同之处 ,又有各自不同的特点 ,可谓异曲同工 ,尽得其妙。正是音乐和文学完美无缺的结合 ,使得这两首诗得以闪烁着璀璨的艺术光辉。  相似文献   

16.
深厚的音乐造诣、充分的创作试笔及特殊的情感经历造就了白居易之千古绝唱《琵琶行》。《琵琶行》对音乐特性的表现和描摹在听觉转化为视觉,塑造音乐形象上使之可感可视,尤其是在把握休止符,在音乐速度、力度及节奏转换等音乐手法的刻画上显示出作者高超的艺术功力。  相似文献   

17.
对《琵琶行》的社会学解读会得出控诉性质的主题。而从学角度看,琵琶女痛苦的深层原因是物质与精神、现实与浪漫这一人类永恒的矛盾,这是琵琶女形象的艺术魅力所在。  相似文献   

18.
盂萍萍 《学语文》2013,(6):75-76
近几年来。以王荣生、李海林先生等为主提倡掀起的有关语文教学内容的讨论,得到学界越来越多的人响应。对于语文教学内容的讨论,不仅言之者日众,而且有逐渐深化的趋势。下面我就以《琵琶行》这篇文章为例,来谈谈教学内容的确定。我选择了郭玉霜和于晓莉两位老师的《琵琶行》教学设计。  相似文献   

19.
《青衫泪》杂剧取材自白居易《琵琶行》。这一故事题材在演化过程中,表现出从情理相悖到情理合一、自体悟现实到写意抒情、由以曲为曲到以诗为曲的发展历程,体现了不同时期剧作家人文思想和戏曲观念的变化。  相似文献   

20.
中国古代文人墨客对“月”这个意象可谓褒爱有加,如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自居易的《琵琶行》等对“月”这个意象的运用可谓令人击节赞叹。唐代浪漫主义诗人李白对“月”更是情有独钟,他揽“月”人诗:或抒情、或怀古、或怀乡、或思亲、或言志……而宋代豪放派词人苏轼《前赤壁赋》融“月”人文,匠心独运,将“月”运用得出神人化,摇曳生辉,丝毫不逊于前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