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先请读者朋友看几个带问号的句子,并思考一下句中的问号为什么使用的不对。①你要讲清楚为什么这样做错了?②指出下列句子哪些用了比喻的修辞?哪些用了排比的修辞?③他工作成绩突出,短短一年就有好几项发明呢?从书面形式看,例①例②出现了疑问代词“为什么、哪些”,例⑧出现了经常表示疑问语气的助词“呢”,那么,是不是一个句子出现了疑问代词或疑问语气助词就要使用问号呢?回答当然是否定的。问号只有在句子表示疑问语气时才能使用,而疑问语气并不一定非要使用疑问代词或语气助词,用疑问代词或语气助词的句子并不都是表达疑问语气的句子。上例中虽然出现了疑问代词“为什么、哪些”,但就整个句子而言它表达的是陈述语气,所以句①的问号应改为句号,  相似文献   

2.
今文《尚书》是我国最早的政史资料汇编。它的语言诘屈聱牙 ,古奥难懂且多用口语 ,语气丰富而独具特色。今文《尚书》语气传达的语法形式包括疑问代词、语气词、副词和叹词。将今文《尚书》与商代甲骨文、西周金文和《左传》的语气传达进行比较 ,就可以知道 ,从殷商、西周至《左传》成书年代 ,句末语气词从少到多 ,使语气由早期的单纯、直露变得较为复杂、委婉。疑问代词则从无到有 ,从少到多 ,形成了完整的疑问代词系统 ,使得汉语的疑问语气已由早期的无标志形式或疑问代词表达发展为用疑问代词和句末语气词相配合来表达。由于篇幅和记载内容特点的限制 ,今文《尚书》中出现的叹词就可基本反映上古汉语叹词的独特面貌  相似文献   

3.
今《尚书》是我国最早的政史资料汇编。它的语言诘屈聱牙,古奥难懂且多用口语,语气丰富而独具特色,今《尚书》语气传达的语法形式包括疑问代词、语气词、副词和叹词,将今《尚书》与商代甲骨、西周金和《左传》的语气传达进行比较,就可以知道,从殷商、西周至《左传》成书年代,句末语气词从少到多,使语气由早期的单纯、直露变得较为复杂、委婉。疑问代词从无到有,从少到多,形成了完整的疑问代词系统,使得汉语和疑问语气早已由早期的无标志形式或疑问代词表达发展为用疑问代词和句末语气词相配合来表达。由于篇幅和记载内容特点的限制,今《尚书》中出现的叹词就可基本反映上古汉语叹词的独特面貌。  相似文献   

4.
特指型反问句特有的表达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着重从疑问副词和疑问代词在特指型反问句中的运用方面探讨了特指型反问句特有的表达式:一、使用疑问副词表达反诘语气的特指型反问句;二、使用疑问代词造成的特指型反问句.  相似文献   

5.
《论积贮疏》“思考和练习一”要求找出文中三个宾语前置的表示否定语气的语句。人教社教学参考书答案为:①国胡以相恤。②国胡以馈之。③何招而不至?三句都属宾语前置句。但第①,②句均没有否定词,表示不出否定语气,而疑问代词“胡”只起帮助发出疑问的作用。第三句中虽有否定词“不”,但不是用来否定动词“招”的,疑问助词“何”只帮助发出疑问。故三个句子都不是表示否定语气  相似文献   

6.
疑问代词的非疑问用法在多种语言和方言中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什么”作为我们经常使用到的疑问代词,表示疑问是它的最基本用法,但是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它的非疑问用法也是普遍存在的。概括来说,它表现为五个方面:“什么”的任指用法、“什么”的虚指用法、“什么”的列举用法、“什么”的否定用法、“什么”表委婉语气的用法。  相似文献   

7.
疑问代词的非疑问用法在多种语言和方言中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什么”作为我们经常使用到的疑问代词,表示疑问是它的最基本用法,但是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它的非疑问用法也是普遍存在的。概括来说,它表现为五个方面:“什么”的任指用法、“什么”的虚指用法、“什么”的列举用法、“什么”的否定用法、“什么”表委婉语气的用法。  相似文献   

8.
宁都客家话的疑问语气系统包括疑问句式、疑问代词和疑问语调。其中正反问句疑问句式类别繁多,形成了一些较有特色的表疑问的合音词。有些疑问句式、疑问代词等具有过渡性质,也见于赣语中。  相似文献   

9.
〔问疑解难〕 1、顿号、逗号和分号在使用上如何区别? 逗号是表示句中的停顿。在一个句子里,意义上、结构上可以断开的地方,可用逗号。它是标点符号里使用最多的一种。顿号是表示句中词或短语并列成分之间的停顿,停顿时间短于逗号。分号主要是表示复句中并列分句之间的停顿,停顿时间长于逗号。如; 《制台见洋人》、《第二次考试》都是小说;《蜘蛛》、《海光》都是说明文。 2、有疑问代词的句子就可以用问号吗? 有些句子,虽然有疑问代词,但整个句子没有疑问语气,不期待对方回答,那么句末就不用问号  相似文献   

10.
藏缅语族中双疑问代词重叠现象很多,在数量上,代词重叠能够表示加大的维度变化,核心意义表示"多数",泛指意义则是在"多数"的基础上引申出来表周遍性的"所有"、"每一"。现代汉语疑问代词重叠有表示客观量的增加,也可以表示主观量的增加和主观程度量的增加,主观量是客观量的高级形式。考察藏缅语族的疑问代词重叠情况以及现代汉语疑问代词的重叠情况,得出现代汉语疑问代词重叠的基本功能是表示量的增加。  相似文献   

11.
1.Well,wouldyoulikesomethingtodrink?(L74)句中todrink动词不定式作定语,修饰不定代词something。这种位于被修饰词之后的定语常称为后置定语。不定代词若有定语修饰时须用后置定语。例如:I’mfreenow.Doyouhaveanythingtoread?我现在很闲。你有什么可读的东西吗?2.Wouldyoulikesomebread?(L74)1)some和any都是表示不定量的词,后面可以接可数名词,也可以接不可数名词,区别在于some意为“一些”、表示肯定语气,常用于肯定句中;any意为“一些”,“任何的”,表示不肯定和疑问的语气,应用于否定句和疑问句中。试体会:Therearesomebooksonth…  相似文献   

12.
"其"是高中文言文中最常见的虚词之一,它属于多义虚词,使用频率高,用法极其灵活。采用穷尽式的调查方法将其用法主要归类为代词和副词。将代词分为人称代词、指示代词和复指代词。副词主要分为:表委婉的推测语气副词,表反问的疑问语气副词,表希望、祈使、命令的语气副词和表假设的语气副词。与此同时,还对"其"的用法和词组进行了归纳总结,对虚词"其"的简析,对高中文言文的阅读和理解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论《金瓶梅词话》的疑问句及疑问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金瓶梅词话》中的疑问句分是非问、特指问、选择问以及反诘问。其表达语气有三种手段——语义关系、疑问词和固定句式。《词话》的疑问词分疑问代词、疑问副词、疑问语气词和凝固结构。  相似文献   

14.
《颜氏家训》已具备了现代汉语中所有的疑问句类型,疑问句的疑问语气主要由疑问代词和疑问语气词来反映。大量使用假性疑问句和疑问度最低的真性疑问句是《颜氏家训》疑问句运用的显著特点。"那"、"若为"、"几许"、"多少"、"早晚"等是《颜氏家训》中出现的新兴的疑问代词,只是尚未得到普遍运用,这反映了汉语从上古向中古过渡时期的语法特点。  相似文献   

15.
"端的"是近代形成的一个语气副词,最早出现在唐代,是由同义副词"端"和"的"复合而成,宋代时期发展成为一个表示肯定、强调语气的副词,进一步发展成为一个表疑问的语气副词。北宋时期"端的"一词出现名词形式。副词"端的"作状语,可修饰动词或动词性短语;也可以修饰形容词;还可以修饰谓词性代词。  相似文献   

16.
疑问句和疑问代词、含疑问的短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疑问句是用来发问的句子,也称问句。书面上,句末用问号。疑问代词是表示疑问的一种词。常用的疑问代词如“谁、什么、怎么、怎样、哪、哪儿、几、多、多少”等。含疑问的短语是指短语中有疑问代词或动词、形容词正反重叠等疑问形式。例如:  相似文献   

17.
说“何”字     
“何”字在古代汉语里是疑问代词。它经常出现在疑问句中表示疑问。那末“何”字在疑问句中的位置、词性、功能等究竟怎样?笔者想提出点与传统见解不同的看法,敬请同行们指正. 我们首先看疑问代词“何”处在句子最前的情况:  相似文献   

18.
表示范围,表示强调的语气,这是现代汉语副词“都”字的两种基本用法。本文讨论“都”字的三种特殊用法:①疑问代词“谁”等,后边用上“都”与之呼应,就不表示疑问;②“和”“同”“跟”组成的短语往往会造成歧义,用上“都”可以消除歧义;③量词重叠作主语的定语,可以表示不同的语法意义,表示何种语法意义,“都”起着决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哪儿 那儿“哪儿”用来指没有确实肯定的地方,是疑问代词.例如:老大娘双手上上下下地摸着焦裕禄叔叔,半天才问:“您是哪儿来的?快告诉我.”“那儿”指的地方有确实肯定的范围,是指示代词.例如:邱少云始终自觉执行革命纪律,纹丝不动地伏在那儿.怎么 这么 那么“怎么”是疑问代词,一般用在疑问或语气不肯定的句子里.例如:我连忙问:“芒草是什么?它怎么能织布呢?”“这么”是指示代词,一般表示近指.例如:老大娘激动地说:“毛主席这么关怀咱贫下中农,我们永远忘不了他老人家!”“那么”是指示代词,一般表示远指.例如:你们看过三十二吨自卸载重汽车吗?真了不起呀!它有三米半宽,七米半长,将近两个大人那么高.优秀 优良这两个词都是表示很好的意思,但是话里的范  相似文献   

20.
“什么”一般用作代词。作疑问代词的如:“总理又问:‘现在在家里干什么?’……”(《一张珍贵的照片》)用作指示代词的如:“歌声似乎比什么语言都更响亮,都更感人,不管唱的是什么,听者总会露出会心的微笑。”(《草原》)但除此之外,它还有两种特殊的用法,在小学语文教材中不乏其例。一是表示特定的语气和强烈的情感。如:(1)我不需要什么自白,/哪怕胸口对着带血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