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汪曾祺与中国文人画结下不解之缘,文人画对汪曾祺的小说有着不可估量的间接和直接的影响。汪曾祺深受儒家“温柔敦厚”精神和道家“冲淡旷达”思想的濡染,他的小说在气度上接近于文人画,尤其是宋元文人画。他的作品融合了中国画的笔墨趣味和意象性的诗化特征,营造了一种平淡天真、柔慧雅逸的独特意境。汪曾祺的小说可称为“画境小说”。  相似文献   

2.
为什么要探讨当代中国文人画的不朽魅力和华丽转身?因为一段时间来人们对文人画的认识存在着隔膜甚至偏差,进而影响了中国画艺术的发展和审美欣赏。类似"当代中国文人画已不多,能够坚守传统文人精神的中国文人画更是乏善可陈"、"中国文人画时代在20世纪已经终结了"的说法甚嚣尘上。这种现象应该说是对当代文人画的不朽魅力与华丽转身缺乏了解的一种偏见。其实,中国文人画精神不仅悄然延续着,而且颇具时代特色,只是没有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而已。  相似文献   

3.
汪曾祺与中国文人画结下不解之缘 ,文人画对汪曾祺的小说有着不可估量的间接和直接的影响。汪曾祺深受儒家“温柔敦厚”精神和道家“冲淡旷达”思想的濡染 ,他的小说在气度上接近于文人画 ,尤其是宋元文人画。他的作品融合了中国画的笔墨趣味和意象性的诗化特征 ,营造了一种平淡天真、柔慧雅逸的独特意境。汪曾祺的小说可称为“画境小说”。  相似文献   

4.
文人画的产生 ,使中国绘画进入了一个新的领域和新的境界。它成了画家抒发个人主观情绪 ,表现作者个性的一种艺术手段 ,对中国画的发展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文人画作品大都是立足现实 ,直面人生 ,渗透了一定程度的社会意义。像苏轼、倪云林、徐渭、朱耷、郑板桥等 ,这些有影响的文人画家 ,他们的作品总是流露出一些现实主义精神和人民性。因此 ,我们在研究文人画时 ,除研究其娴熟的笔墨技巧外 ,更要研究文人画的思想性。通过笔墨技巧探讨作品的思想性 ,才是研究文人画的关键之所在  相似文献   

5.
文人画泛指中国封建社会中文人、士大夫所作之画。建立在传统文化基础之上的中国文人画,是中国古代文人在绘画中表达思想、才情、审美和技艺的一种融诗、书画于一体的美术创作形式。中国文人画的发展,大体分三个阶段:一是魏晋至隋唐,心境超前于表现,为前文人画阶段;二是宋元,心境与表现相匹配,为标准文人画阶段;三是明清,心境落后于表现,为后文人画阶段。  相似文献   

6.
明清文人画在整个文人画传统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在笔墨表现上更加突出了笔墨自身的审美价值,笔墨从以往主要作为造型手段的功能中独立出来。对笔墨的关注与欣赏,造成了笔墨表现形式的多样性,无论在用笔、用墨上都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对于上古及中古的文人画笔墨是一种超越。另外,明清文人画中笔墨的抽象表现也是一个突出的特征,它为中国画走向现代作出了必要的铺垫  相似文献   

7.
莱辛、黑格尔将绘画的构成材料(媒介)看成是物质性的,它诉诸人的视觉,而将诗的构成材料看成是精神性的,它诉诸人的想象,并由此得出诗比画的表现面更为广阔,诗比画更优越的结论。莱辛、黑格尔的观点不能用以分析作为异质文化背景下的中国的文人画、因为中国文人画 的表现目的、欣赏手段、语言材料都是精神性的。  相似文献   

8.
苏州传统文人画是中国传统文人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起源融会在中国传统文人画的产生和发展之中。六朝时陆探微、张僧繇等强调作品中人格精神的表现和理想境界的寄托,由此形成了苏州传统文人画的滥觞,并将苏州(吴地)美术文化的发展推上了第一个高峰。  相似文献   

9.
张光辉 《文教资料》2013,(14):72-74
文人画又称"士夫画",是中国国画中山水、花鸟、人物画的一个交集,是中国独具特色的一个画种。中国绘画史上常常有这样的一个定论,就是"文人画"以北宋苏轼为祖。作者分析了苏轼对中国文人画的贡献。  相似文献   

10.
中国文学注重情理互谐,而不是特别讲究以情动人,小说、诗词、戏剧当然都不是没有情的,但是并非只以写情为目的,往往都是为了更好地表现出理性的思考。因此,欣赏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也就应该从感情和理性两方面入手,以欣赏的眼光来阅读,而不能为了从中寻求“刺激”。  相似文献   

11.
吴昌硕"与古为新"的绘画创新思想在原文中意即引上古金石篆籀文字的笔法笔意入画进行传统文人画的创新,深层而言是在文人画商品化的历史语境中整合中国古代文化和艺术中富有活力的因子,赋予传统文人画新的生命质地,从而创作出适应市场需要和体现时代精神的绘画作品,所以他这种绘画创新思想具有与时俱进的品格.  相似文献   

12.
宗教隶属于艺术,而艺术与宗教之间又相互渗透、相互影响。在西方哲学家眼中艺术是宗教的根基,而在中国的艺术领域,艺术家将禅宗美学精神看成是艺术的灵魂。禅宗哲学作为一种生命哲学,带有浓厚的美学色彩,特别是在中国文人画中禅宗美学精神得到了充分体现。为此,笔者将对文人画作品中的禅宗美学精神进行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13.
文人画在中国绘画发展史上源远流长,留下了大量的艺术作品以及丰富的理论著述,其深刻的文化内涵至今影响着中国画坛。一、中国文人画的形成及特点文人画也称土夫画,它的名称是宋代苏东坡最早提出的。史书记载当苏东坡看到唐代诗人王维创作的山水画作品时,即被他清新文雅的格调所折服,王维的山水画作品一改以往勾线填彩的古法,线条浓淡相破,水墨渲淡,清新雅致,这在唐代是技法上的创新,苏东坡对此称赞道:“观摩洁之诗,诗中有画,观摩洁之画,画中有诗”、“真士夫画也”。士大夫阶层为什么会加入画家队伍呢?在宋代,中国土大夫阶…  相似文献   

14.
呼应着中国新诗现代化的趋向,朱自清在三四十年代建构了中国现代解诗学体系,并以读解新旧诗实践着自己的理论。朱自清解诗的具体方法是从语言分析入手进行细读,在细读中思索和玩味,把了解和欣赏统一起来。通过这一方法实现对作品本体复杂性的超越和对作品本体审美性的再造,为作者、作品和读者之间架起一座智性的桥。这种文本分析的解诗方法,具有现代批评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文人画一直是一个颇受争议的话题。近年来兴起的新文人画风,更是众说纷纭。文人画的产生有其必然性和发展历程,有着鲜明的特性。而上个世纪产生的所谓“新文人画”与之相比,完全不具备这些明显的特性,所以从根本上讲新文人画不再是文人画。新文人画家不应一味的追求文人之画,而是应在继承传统中开辟中国画的新天地。  相似文献   

16.
刘燕 《成才之路》2011,(26):54-54
中国传统水墨画经过长期的发展,已经成为我们中国独有的一种绘画形式。而中国水墨画在世界艺术史上也有着极其重要的艺术地位和极高的研究价值。我国的水墨画不重形而重意,在欣赏的过程中,不光需要注意一幅水墨作品的笔法、构图,更重要的是感受作品的内在和灵魂,即一幅作品中所包含的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这就是作品的意象。  相似文献   

17.
“中国方式”是中国当代艺术中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它是借用中国传统化资源的视觉元素,并把它转换成符合当代艺术语境的艺术形式,使人们在欣赏当代艺术的同时,又能领悟作品中化的根源和脉络。“中国方式”的当代艺术呈现出了中国传统化的价值和魅力。本通过对当代艺术作品的分析,发掘和阐释了中国当代艺术中的一个重要的化现象。  相似文献   

18.
戚良德  林冬梅 《现代教育》2005,(5):30-32,34
为细致全面地掌握相关内容,中国古代文学史和作品选向来是分别讲授的。然而,一方面,文学史是“心灵的历史”,文学史的学习离不开对具体作品的把握:如刘勰所说,文学创作乃“各师成心,其异如面”,作家各具特色的艺术风格,只有通过对作品的仔细品味,才体会得出来。另一方面,中国古代作家又是从同一条河流中走出来的,有着共同的历史文化渊源,他们执著于相同的价值,有着一脉相承的人文情怀,这些则需要体察和把握文学史的共同规律了。所以,从作品出发学习文学史,以历史规律指导作品的欣赏和研读,这是一种双向互动的学习过程。  相似文献   

19.
文人画中的淡泊精神郭建军文人画是中国绘画史上一个特有的文化现象,它的源发期至今没有一个明确的界说,但文人画以其丰富的文化内涵、独特的观察方法和表现手法,对中国绘画作出了杰出的贡献,成为中国绘画的主流。文人画深受中国传统释、道思想的影响,所以优秀的文人...  相似文献   

20.
<正> 中国的文人画有以下三个主要特征:“以形写神”而注重“神似”;讲求“笔墨”及其相对独立的审美价值;诗、书、画、印四位一体的综合艺术性。 一般以为文人画始于宋元而盛于明清。因为宋元之后文人作画论画蔚然成风,作品也大量涌现;而且元代以前的画“多不用款,款或隐之石隙”(沈颢《画麈》),诗书画印的结合尚不明显。文人画的确只是到了宋元之后才真正形成了诗、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