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从后殖民主义角度出发,运用后殖民主义理论家霍米.巴巴提出的矛盾心理和模仿行为理论,对非洲作家恩古吉.瓦.提安哥的小说《一粒麦种》进行解读,试图分析文本中强势文化入侵弱势文化后,弱势文化属民通过最初的抵制、随之产生的矛盾心理和模仿行为,以及模仿变异后使之成为颠覆强势文化的有力手段,从而建立一个独立、民主的新兴国家。  相似文献   

2.
黄燕 《文教资料》2009,(28):55-56
后殖民主义理论关注强势文化与弱势文化之间的关系与交流。本文旨在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视角观察分析译者在归化与译化选择方面的文化与权力问题。  相似文献   

3.
本文在分析了后殖民主义翻译策略——异化和杂合提出的文化背景后,指出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对差异性的诉求以及对民族性的批判都是从强势文化的视角出发,必须从民族文化的现实状况出发选择翻译策略。"杂合"是一个中立性的概念,具有理想化的色彩,因此,本文提出以"拼贴"取代"杂合",以凸显翻译中的权力斗争过程。  相似文献   

4.
赵萌 《海外英语》2011,(2):130+132
该文旨在运用后殖民理论家霍米·巴巴提出的"杂合"概念,对翻译中长期存在的归化和异化之争从一个全新的视角来解读。"杂合"理论不仅可以有效解决归化和异化之争,而且有利于弱势文化抵抗强势文化,有效抵御文化侵略,促进全球文化的多元化。  相似文献   

5.
王星 《海外英语》2015,(3):136-137
翻译不仅是两种语言的转换,更是两种文化的交流与对话,然而后殖民翻译研究指出,强势文化与弱势文化之间的对话,从来没有达到过真正的平等。该文将从后殖民主义翻译的视角出发,重点探讨在翻译过程中弱势文化所遇到的危机,并对如何在强势文化的高压之下谋求自身的生存提出建议。指出弱势文化应当在抵制文化霸权、保护本民族文化生存的同时,也要学习西方优秀文化,以促进自身的发展与壮大。  相似文献   

6.
翻译不仅是两种语言的转换,更是两种文化的交流与对话,然而后殖民翻译研究指出,强势文化与弱势文化之间的对话,从来没有达到过真正的平等。该文将从后殖民主义翻译的视角出发,重点探讨在翻译过程中弱势文化所遇到的危机,并对如何在强势文化的高压之下谋求自身的生存提出建议。指出弱势文化应当在抵制文化霸权、保护本民族文化生存的同时,也要学习西方优秀文化,以促进自身的发展与壮大。  相似文献   

7.
梁永华 《海外英语》2012,(4):149-150,183
在后殖民主义语境下,译者的翻译行为成为一种有明确指向性的话语实践,成为弱势族群表达文化诉求、争取话语权力、重塑文化身份的途径。霍米·巴巴的杂合化成为主要的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之一。翻译中的杂合是异域文化与本土文化间的交流与对话的必然产物,在促进文化间平等交流间发挥着积极作用。该文以赛珍珠翻译的《水浒传》这一典型的杂合文本为例,分析其杂合的本质,认为赛译本反映出了赛珍珠对中国文化的价值认同和对中西文化差异的尊重,译文具有汉语语言文化和英语语言文化的双重特质。在我国推动汉语及中国文化走向世界这一背景下,其翻译实践为中华文化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宝贵经验。  相似文献   

8.
翻译研究和后殖民主义理论的核心交点就是权力关系问题,基于这种权力关系的差异,文化之间的交流在翻译这种行为中是不平等的,弱势文化与强势文化的交锋,胜负关系显而易见。为此,我们需要采取一些适当的文化翻译策略,解构翻译中的"文化霸权"行为,搭建后殖民语境下合理化翻译的平台,以便使"失语"的异质文化在与强势文化交往中发声。本文在论述归化翻译策略的局限性的基础上,研究后殖民主义语境下如何合理进行翻译策略的选择。  相似文献   

9.
当前西方归化/异化的讨论多从后殖民理论视角出发,揭示强势文化在翻译外国文学时所采取的归化策略的文化殖民主义本质,提倡异化的策略作为一种抵抗以求文化交流上的平等.文章剖析了韦努蒂的异化翻译策略,并与传统译论视域中的异化/归化策略进行了比较.同时提出,在弱势文化向强势文化传播过程的初期,归化翻译不失为一种权宜之计.但在具体的翻译实践中,传统译论视域中的归化/异化手段较韦努蒂倡导的异化策略更具操作性.译者还是应在忠实于原文和不妨碍译文读者理解的前提下使归化异化互为补充.并防止过度归化或异化.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以后殖民主义为理论视角,以西方译者翻译中国古典诗歌和东方译者翻译的西方小说《天路历程》为研究对象,着重探讨翻译中的宗教文化差异.分析强势文化和弱势文化在处理宗教文化差异时采取的不同策略及其背后反映的权力关系。  相似文献   

11.
不可译性按其产生的原因可分为语言上的和文化上的,文化上的不可译性是由于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产生的。中国与西方英语国家在社会习俗、宗教信仰、历史典故、思维和价值观念等方面的差异是文化的不可译性产生的原因。本文探求了文化不可译及其根源,对文化的不可译特征作了例证分析并给出了应对策略,进而指出当今随着文化交流的不断深入,英汉互译中的文化不可译性将会更多地、在更大程度上朝可译性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2.
对少数民族文化作文化哲学阐释 ,既是解决“世界历史”、交往“全球化”背景下少数民族文化现代化所面临的深刻矛盾及生存前景的需要 ,是促进强势民族与弱势民族相互理解和协作以共同应对全人类所面临的生存危机的需要 ,同时也是深化民族文化研究、细化文化哲学并使之对少数民族文化的历史和现实更具解释力和适用性的需要。云南省的民族文化资源极为丰厚 ,应该在这一领域率先开展研究  相似文献   

13.
英汉习语的文化透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文化的主要载体是语言。习语是语言的精华和“活化石”,是语言中最能反映文化特性的部分。由于语言与文化的同质性和异质性,英汉习语在表达和内涵上也呈现出同质性和异质性。对英汉习语的文化对比分析对克服语言、文化的负迁移,对中西文化的交流与融合,甚而对构建多元共存互补的世界文化新格局有着积极的建设意义。  相似文献   

14.
文化帝国主义实质就是要解构他国文化的合理性和价值性,赋予自己文化价值观念的普遍性和绝对性,达到控制他国文化,促使对象国民众迷信和向往自己的文化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的目的。识别正常国际间文化的交流和文化帝国主义之间的区别,认清文化帝国主义带来的危害性,抵制文化帝国主义的扩张,确保本土文化的主导地位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15.
随着国家间的文化交流日渐频繁,优秀的海外电影被大量引入国内,但英文电影片名的翻译却难尽人意,误译、乱译的现象屡见不鲜。电影片名的翻译实质上是两种文化相互交流的过程,对文化预设缺乏了解、过度追求商业利润是造成误译、乱译的主要原因。以文化预设的相关理论为指导,以东西方文化预设的共享程度为基础,提出译者应当坚持“忠实性”或“叛逆性”的翻译原则,从而采取相应的翻译策略,以促进国与国之间影视文化的交流与沟通。  相似文献   

16.
从英汉习语看中西文化差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语言是文化的一面镜子,透过语言我们可以窥见人类文化的发展历史。植根于两种截然不同的文化背景之中的英汉两种语言,不可避免地存在着巨大的文化差异。本文试图通过英汉习语,分析中西文化的差异。  相似文献   

17.
从文化传统、思维方式和社交礼节等几个方面论述了中西文化差异对英汉翻译中语义理解和传达所产生的影响,并有针对性地对大学英语翻译教学提出了如加强中西文化教学,培养学生跨文化意识,将翻译教学纳入大学英语教材体系等建议。  相似文献   

18.
文学翻译不是简单的语码转换,而是不同文化间的对话,文化间又存在差异性,导致了翻译中的文化误读。以葛文浩的《丰乳肥臀》英译本为例,分析文学翻译中的文化误读,并从接受美学角度阐释文化误读存在的必然性。  相似文献   

19.
广告充斥着现代社会的每一个角落。广告语言作为文化的载体,展现着不同国家和民族的文化特征及文化价值观。基于中英文化差异,中英广告语在语言风格、句子结构和价值观方面也各不相同。研究这些风格迥异的遣词造句,有助于我们更深层次地了解广告语所折射出的中英文化异同,尤其对广告语在国内及国际市场的成功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0.
翻译是源语和译语在语言和文化两个层面上的转换过程.对文化因素的处理主要有两种方法,即归化翻译与异化翻译.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和各民族文化间的交流的日益频繁,在翻译实践中,译者就必须通过异化方法,尽量保留原作的民族文化特色,突出源语文化的价值和地位,在译语中建构源语的民族文化身份.同时,考虑到译文读者对源语文化的接受能力和译文的可读性,译者只能通过归化翻译对源语文化加以补充说明,使译文符合译语语言文化规范,以便达到交流与沟通的目的.翻译中的文化异化已经成为一种必然的趋势,而语言上的归化则是对译文语言表达的必要补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