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乙丁  毕文章 《老年教育》2008,(12):25-25
今年以来,警民冲突事件不断发生,从贵州“瓮安事件”、上海“袭警案”、云南“孟连事件”到前不久发生的深圳围攻派出所事件,引起社会的普遍关注。按理说,警察维护正义和社会稳定,打击邪恶,保护人民,警民之间应是鱼水关系。为什么有些地方警民关系恶化,以致发生冲突呢?  相似文献   

2.
每个有钱人上辈子都是折翼的天使。 那些有钱人。隔三岔五就闹新闻——《宝马撞人。车主逃逸》《宝马撞人后飞速拖行5公里》《宝马车主当街打人》……看到没,这种恶劣事件.总少不了“宝马”两个字。车主.当然是有钱人。你说奥拓也撞车是吧?没错.但网友说了.奥拓撞人.是人民内部矛盾。宝马撞人。那是阶级矛盾!  相似文献   

3.
“杨不管”事件发生后,社会议论纷纷。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事情呢?我们每一个人都需要发出这样的疑问。这一事件使笔者不由自主地想起了鲁迅和他的《藤野先生》。  相似文献   

4.
今年的6月7日,就在高考学子走进考场的这一天,大三学生药家鑫却被押赴刑场。如果他没有开车撞人事件的发生,药家鑫在常人眼里依然是个不错的学生,为什么一错就错到了不归路,原因是多方面的。我想作为老师,尤其是班主任老师在学校里首先要培养孩子的责任心。  相似文献   

5.
规定的背后     
<正>话题中教师提到了学生的疑问:对于偏斜的位置,为什么低年级要以东西开始命名,而到了高年级又以南北开始命名?其实对于这样的问题,在平时教学中,大部分教师没有仔细思考过,认为这就是规定。可是,为什么是这样“规定”的,而不是那样“规定”的?支撑这些规定背后的道理是什么呢?  相似文献   

6.
今年的6月7日,就在高考学子走进考场的这一天,大三学生药家鑫却被押赴刑场.如果他没有开车撞人事件的发生,药家鑫在常人眼里依然是个不错的学生,为什么一错就错到了不归路,原因是多方面的.我想作为老师,尤其是班主任老师在学校里首先要培养孩子的责任心.  相似文献   

7.
当前,我国对德育的重视程度,可谓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以人为本、全员育人等理念在中小学得到普遍认同,广大教育工作者在各自的岗位上默默耕耘、呕心沥血地教育下一代。然而效果怎样呢?当学生弑师案以及自杀、伤害事件频频发生,我们不禁要追问:我们的教育,怎么了?  相似文献   

8.
2008年奶粉事件作为风险社会的实践后果,不仅危害到国内婴幼儿的生命安全,还波及到国外,造成世界影响。全社会对此引发了深深思考,各责任主体为何不能担当起相应的责任?文章针对这一问题,从奶粉事件出发,深入思考了为什么会出现“有组织的不负责任”及如何构建应对模式。  相似文献   

9.
潘九堂 《教师博览》2008,(12):15-17
“山寨机”产业,在经历一段疯长期后已经危机重重,因为“山寨”产业在打破现有游戏规则后,并没有建立可持续发展的新规则,其内在的“自我毁灭”机制和外部的“挤压”效应已经显现。 放大了看,“山寨”背后的民营力量,既是改革30年来中国奇迹的动力,也蕴涵着中国经济的很多秘密。为什么“中国制造”频繁受抵制?为什么中国没有产生一批世界级企业?为什么深圳“山寨制造”和中国经济在2008年一起陷入低谷?  相似文献   

10.
最近几年接连发生了一批“问题富豪”落马事件,引起大家议论纷纷,这些落马民营企业家都是“非法”起家的,那是不是大多数民营企业家都如此?企业家在转制过程中的“原罪”是有其共性还是个案?  相似文献   

11.
怎样看中东炸弹恐怖事件?正当巴勒斯坦、以色列进一步推动和平进程之际,从2月25日至3月4日,在耶路撒冷、阿什克伦和特拉维夫发生了4起自杀性爆炸事件和一起汽车撞人事件。造成57人死亡,近200人受历。这是继拉宾总理遇刺后,连续发生的恐怖事件,再次威胁中...  相似文献   

12.
书架     
《留学生》2014,(11):60-61
潜移默化的"模因" 为什么我们会受到媒体的影响,变得支持某一种言论以及某一个公众人物?为什么我们会受到可口可乐和百事可乐广告的影响,潜意识中对其他可乐品牌sayno?为什么说“男人来自金星,女人来自火星”?经过科学研究证明,这一切行为的背后原来都源于模因正在潜移默化地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13.
我没有直接接触过文中所述如此“棘手”的学生,但是近年来,类似杭州飙车撞人以及“我爸是李刚”、李双江儿子打人等等一系列事件发生,中国社会的“富二代”、“官二代”、“名二代”肇事丑闻源源不断。炫富攀比、好逸恶劳、自私自利、唯我独尊、不思进取、追逐名牌名车、缺乏爱心与同情心等等,  相似文献   

14.
<正>很多家长认为沟通就是“聊天”,“聊天”就是“说话”,只要不是哑巴,都会“说话”。事实果真如此吗?如果“会说话”等于“会聊天”,那为什么很多亲子会沟通不畅呢?环顾四周,我们发现有的亲子之间聊天总也聊不起来,甚至很快“把天聊死了”;而有的亲子之间聊起来却天南海北,意犹未尽?为什么会这样呢?这主要涉及我们有没有捕捉到孩子所说的话背后的心理需求,也涉及对沟通中详细信息的捕捉。下面举例子解析。  相似文献   

15.
说到“课堂教学”,我认为教师无非要解决两个问题,即“教什么”和“怎么教”。教什么?为什么教这个?这是方向的问题;而怎么教?为什么这么教?这是方法的问题。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在《学会生存》一书中指出“教育必须经常检查它的目标、内容和方法。”  相似文献   

16.
对于许多怀揣梦想的年轻人而言,张磊捐款事件背后的东西更值得关注:为什么他从耶鲁大学毕业之后会在短短几年内拥有如此多的钱?这个问题表面上似乎可以聚焦于一个关键点:张磊是从耶鲁MBA毕业的青年才俊!如果我们再结合网友们针对此事件对中国教育的抨击,那么似乎就会得到一个“启示”:  相似文献   

17.
《中国教工》2011,(4):46-47
《廉政嘹望》发表石勇的文章认为,西安大学生开车撞人后还连杀八刀让农妇死亡这一影响深远的事件无异于宣告:中国已经进入一个人性残忍的“冷血时代”。它绝非一个孤立的事件,而是表明我们的制度和社会,出现了某种“神经症性紊乱”。  相似文献   

18.
“教师明明已经讲过,甚至重点讲过的东西,学生为什么还是不会?”这是王祥连老师在《一道阅读题引发的思考》中提出的很有意思的问题。这句话核心是两个字:“讲”与“会”。其背后的观念很值得思考。  相似文献   

19.
钟能文 《师道》2007,(5):13-14
不只一次在有关媒体上看到关于“伪教研”方面的文章。我知道这一个“伪”字背后隐藏着当下中小学教学研究的一种被异化的真相。既然是“伪”,即便带有一定的形式主义或走过场的色彩,那也有打击与根除的必要。但是为什么“伪”并由此而派生出来的“假”“劣”教研照样生生不息呢?面对如此根深蒂固、盘根错节的虚假教研形式,人们为什么都采取集体“缄默”的方式处置呢?  相似文献   

20.
“杨不管”事件发生后,人们的眼光往往只局限于一个教师、一个个体上,而极少有人去关注出现此类事件背后的问题。笔者认为,这个事件背后有两个“不管”才导致了“杨不管”的出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