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现代篮球运动的特点是对抗,而转换是对抗发生结果后攻与守的即刻变化,它是攻守有形技战术在比赛场上的体现,也是攻守无形意识所支配的结果。进攻转入防守处理得好,可以过渡到正常防守,使对方失掉攻击机会,防守转入进攻处理得好,可以抓住战机多得分。因此,重视对篮球攻守转换问题的研究,无疑会对全面系统分析篮球训练和比赛中,存在的单纯片面看待比赛攻、守问题的肤浅认识,提  相似文献   

2.
<正> 一、怎样判断和处理投篮队员与防守投篮队员的犯规在激烈对抗的篮球比赛中,进攻队运用各种技术和战术的目的,都是为了创造尽可能多,尽可能好的投篮机会,力争投中得分;而防守队采取各种技术和战术进行积极防御的目的,则是为了防止进攻队的投篮和得分,力求从防守转入进攻。显而易见,投篮与防守投篮,是篮球比赛攻守的焦点。因此,正确地判断和处理投篮队员与防守投篮队员的犯  相似文献   

3.
篮球比赛,是进攻与防守双方在激烈对抗和攻、守相互转换中进行的。防守与进攻同等重要。一个强队必须攻守兼备,不仅进攻有力,还要防守有方。要掌握扎实的防守技术,运用针对性强的防守策略,才能有效地破坏和阻止对方的进攻,取得比赛的胜利。  相似文献   

4.
论篮球运动的攻守对立统一规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依据篮球运动进攻和防守发展及演变过程,分析了篮球运动的攻防技战术的发展规律.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篮球运动进攻与防守的辩证关系、攻守对抗的特点及把握篮球运动攻守对立统一规律的作用:篮球运动进攻与防守既相互对立,又相互促进,攻守对立统一;篮球运动攻守对抗的特点主要表现在攻守转化频繁、准误对抗、攻守平衡的动态性方面.  相似文献   

5.
<正> 随着篮球运动的不断发展,攻守转换在现代篮球运动中已作为一种特殊的攻守战术为当今世界强队所运用。以往那种不慌不忙、慢慢腾腾站着打的打法早已被历史所淘汰。在现代篮球运动中已把进攻→攻守转换→防守,或防守→守攻转换→进攻,作为一个统一的整体来进行训练,并在比赛中加以运用。那种单纯地把进攻和防守分开进行训练的时代已一去不复返了。攻守转换已成为现代篮球训练或比赛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攻守转换,是指某队在最短的时间内,以最快的速度完成由攻转  相似文献   

6.
辩证法认为,事物内部的矛盾性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贯穿于篮球运动全过程的进攻与防守这对基本矛盾,互相制约、互相对抗,从而推动着篮球运动不断向前发展。进攻技、战术的提高,迫使防守与之相适应,防守技、战术的提高,又对进攻提出新的要求。综观篮球运动发展史,无不是在攻守对抗中前进,在攻守矛盾中发展。就战术而言,近三十年来,进攻战术经历了8字、换位、移动进攻几个  相似文献   

7.
篮球比赛是在激烈的对抗中进行的 ,攻守交错 ,运动员无论进攻或防守都要依据临场的情况采取不同的脚步动作在球场上移动。改变位置、方向、速度 ,达到获球、堵截、协防、创造进攻机会等目的。因此 ,脚步动作直接影响队员的应变能力和积极性。1 防守时的脚步动作篮球运动的对抗中坚固的防守尤其重要 ,脚步动作的灵活性又影响着防守威力的大小 ,一个球队防守威力大 ,没有后顾之忧 ,进攻才会得心应手。另外 ,防守好能挫败对手的进攻 ,提高本队士气。个人防守好才能构成集体防守能力的提高。防守的脚步动作多种多样 ,哪一种防守动作好 ,没有绝…  相似文献   

8.
浅谈防守反击从丢球时开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当今足球比赛最主要最直接的特点是攻守的矛盾 ,在比赛中表现为高速度、强对抗。特别在防守的关键区域更是盯逼积极、抢断凶狠 ,以多防少的压迫式打法很盛行。因此进攻队一方所能创造和利用的时间、空间大为减少。如何进攻和怎么进攻成为今天人们研究的重点。从近几届世界杯上可以看到现时足球确是守易攻难。 1 998年阿根廷人提出了反向移动理论 ,即防守时进攻和进攻时防守。他们用一个很简单的例子解释此理论“在罚角球时绝不能全部回来防守 ,因为进攻队的主罚队员和他的守门员在罚角球时并没有被用上。如果是防守方 ,我就会放 3名队员在中…  相似文献   

9.
一、情况防守落后于进攻,是我国各级兰球队长期以来存在的一个普遍性问题。“现在国内各级队伍普遍忽视防守,这是当前训练工作最薄弱的一环”。没有好的防守,就不会有强的进攻。“兰球是直接对抗的项目,紧张激烈就表现在攻守争夺上,没有好的防守,就不可能制约住对方进攻,就不可能给自己进攻创造条件。今后,必须大力下功夫改变目前防守落后的现状,抓好防守技术和战术,这个问题如果解决的好一  相似文献   

10.
快速反击战术的运用及其规律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现代足球运动在快速、激烈的对抗中向着严密的整体、快速多变的全攻全守方向发展。全攻全守打法自第十届世界杯足球赛中确立之后,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已更加完善。这种严密整体的全攻全守首先建立在严密的防守基础之上,而整体攻守的快速转换则是取胜的关键。攻守兼备、以攻为核心的快速反击战术正是立足于这种攻守转换的焦点上,把强烈的进攻欲望孕育于防守中,力求在对方由攻转守的调整完成之前,乘对方立足未稳的混乱之机,速战速决,达到出奇制胜的目的。纵观第十三届世界杯赛,从总体战术上看,防守  相似文献   

11.
排球运动是一种对抗性很强的运动项目,比赛是进攻与防守对立斗争的过程,由于进攻与防守的互相转化,促进排球技、战术的发展。进攻是得分的主要手段(包括拦网),防守是进攻的基础也是反攻的前提。在比赛中攻中有防,防中有攻,相辅相成反复的交替着,才能推动整个比赛的过程。单一的进攻或单一的防守是不存在的,所以,不论在训练或比赛中,均应贯彻攻守兼备的指导思想。  相似文献   

12.
路线移动是篮球攻守对抗中的一种表现形式,充分利用防守线路中防守队员的优势,并合理的运用,从而达到限制对方实现个人进攻的目的。  相似文献   

13.
谈篮球防守假动作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篮球运动的迅猛发展,攻守双方的技术运用,集中体现在主动权、制空权的激烈争夺。进攻体系不断发展,对防守技术有了更高的要求,防守假动作的成功是防守争取主动的关键问题之一。防守中结合假动作既能迷惑对方造成其失误,又能有效地制约对手,达到破攻、限攻、反击的目的,为本队创造更多进攻的机会,争取胜利。  相似文献   

14.
冰球运动与其它球类项目一样,具有进攻和防御两个方面。当对手获得球权的瞬间,就应立即转入防御。一个强队的攻守能力应是比较平衡的。防守牢固的球队,一般都是较强的队。可以说,防守的好坏,是决定比赛胜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5.
第18届世界杯足球赛前16名球队比赛攻守特征分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采用文献资料、录像观察等研究方法,对第18届世界杯足球赛前16名球队攻守区域与方法的基本状况进行总结分析。认为:本届世界杯赛球队比赛阵型更趋动态变化;显现活点进攻特征;重视防守,普遍贯彻守好再攻的指导思想;进球数充分体现现代足球比赛攻守平衡的规律等。  相似文献   

16.
对伸缩防守要加强抢断长传球技术的研究天津大学郭英当今篮球运动正处在高超技巧、激烈对抗的进攻时代。对于篮球比赛中这个占有支配地位的进攻力量,要有科学的防守方法制约它,使攻守趋于平衡。因此提高其防守能力是篮球界有识之士经常研究探讨的课题。经长期训练教学实...  相似文献   

17.
三、团队练习 1.攻守转换练习 攻守转换练习指的是进攻得球后获得以多打少的快攻优势,防守方练习退防的一种练习。所谓转换是指防守方取得进攻权后,准备快速反攻的一个过程,其往往可以造成二打一的快攻局面。 练习方式如下:五位防守球员平均分站在球场一侧的罚球线延长线上,而另五位进攻的球员则在另一侧的罚球线延长线上,与防守球员对齐站好,找教练或是其他的球员站在防守球员的后方喂球给对面的进攻球员。在进攻方接到球之后,对应于接球者的那一位防守球员,必须快跑绕过那位接球者并触碰当时离该接球员最近的边线后再返回来帮…  相似文献   

18.
成功的防守是足球比赛取胜的基础和关键,一般而言,防守必须遵循防守原则,防守原则是一个队由攻转守之后,到转入下一次进攻之前的时段里,整体上对防守方队员采取防守行动的原则要求。其一是“封抢第一点,延缓快速反攻”:就是由攻转守时,丢球队员或离球较近的队员要迅速反抢或封堵对方第一点进攻,为同伴的防守回收争取时间,因为进攻时队形一般拉开较大,存在防守上的漏洞,此时要避免对方组织快速的长传进攻和快速的直线推进。  相似文献   

19.
稳固防守快速反击进攻,事实上是全攻全守打法的发展,也是现代足球运动发展中攻守矛盾不断取得平衡,总体型打法不断完善的必然产物。其基本点是攻与守的转换突出强调一个“快”字。本文通过对第15届世界杯赛的部分场次的统计分析,表述稳固防守快速反击进攻战术在现代足球比赛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谈篮球中锋在防守中的核心作用与培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篮球运动技、战术水平的不断提高和“攻守平衡、守中有攻”的竞技理念的不断发展,一个球队的防守水平已经成为其能否在比赛中制约和战胜对手的关键。为此,重视防守就应该象重视进攻一样才能保持攻守平衡,给进攻者以重大压力,从而改变防守中的被动局面。苏联教练戈麦尔斯基曾在80年代提出了要象培养进攻核心队员那样培养出防守意识强、质量高、并能带领全队投入防守各种进攻的核心后卫。据笔者观察,这个呼吁尚待进一步完善、完成之中。长期以来,人们只重视了进攻核心队员的选材和培养问题,而忽视了对防守核心队员的选材和培养,对此本文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