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朱曰辰 《文教资料》2013,(32):35-36
妙玉是小说《红楼梦》中非常鲜明的女性形象之一。她总是标榜自己是槛外人,然而她的做法与槛外人的形象并不符合。本文首先揭示妙玉的“云空未必空”的假槛外人形象,继而进一步分析妙玉假槛外人形成的原因:心中有欲却深陷佛门。最后阐述其“欲洁何曾洁”的痛苦根源是她崇尚道家的思想,却身在佛门必须无欲则刚。本文旨在揭示妙玉悲剧的思想根源在于佛教和道家截然对立的境界,造成的内在矛盾与痛苦。  相似文献   

2.
论妙玉     
妙玉在《红楼梦》众多女性形象中,是既独特、又典型的。她名注“金陵十二初”正册之六,可见是个紧要人物了,但在书中却着里甚少,是十二初中写得最少的人物之一。在前八十回中,有关妙玉的文字只有五处(除开第五回中的判词及词曲),其中有她直接出场的才两处。作者对她惜呈如金,正写不多。更多地是采用倒写、暗写、“不写之写”,给人物蒙上一层奇异的色彩,给读者留下驰骋想象的空间。她的独特之处还在于她是十二钗中唯一的女尼形免以“槛外人”自居,然而内心却异常不“安分”。“欲洁何曾洁,云空未必空”两句判词,道出了她内心尖…  相似文献   

3.
简飚 《师道》2002,(2):37
多愁善感的林黛玉的学识和才气具有“超级教师”的水平,这在《红楼梦》里是有据可查的。在“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封建时代,像林黛玉这样的女子去当教师是不可能的,但《红楼梦》却写她当了一回货真价实的老师(如她教香菱学诗),这一点也可看作《红楼梦》向传统思想挑战的又一战绩。《红楼梦》第48回写林黛玉教  相似文献   

4.
众所周知,《红楼梦》中林黛玉最突出的个性特征莫过于“爱哭”。为此作者还特意创造了一个神话般的“还泪说”,以证其“泪尽而逝”的悲剧人生。作品中林黛玉唯一的情感表达方式便是哭和泪。她用哭声表达心曲,用泪倾诉哀愁。而她的哭又有着丰富的内涵和深层底蕴;她追求爱情,追求自主人格。她要以自己的存在重建一个同现实相对抗的世界,哪怕这个世界只能在幻想中存在,她也仍然在执着地追求。“天尽头,何处有香丘?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抔净土掩风流;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她的哭正是一种  相似文献   

5.
读写新闻     
某女生读了情况不妙《红楼梦》余养健在《中国教育报》上撰文说,他读初中的女儿读完《红楼梦》以后情况不妙,首先是变得不爱说话,时常出现忧郁状,接着又发现她作业没有先前认真,甚至还有些题目做错了。父亲问她为什么,她说做人没什么意思,“反正到最后什么都是空。”父亲又问:“怎么会什么都是空呢?”她说:“你看贾府,那么富贵,那么繁华,最后不是变成白茫茫一片?”直到这时,作父亲的才感到问题严重,才知道女儿是看《红楼梦》看得入了迷。余养健由这件事情引发了许多关于中学生读文学名著的思考,他认为,在让学生读名著前要做到三点:第一,教师…  相似文献   

6.
白盾 《黄山学院学报》2006,8(4):109-114
从贾府衰败、后继无人的下一代教育问题和以思想、心灵契合不惜生命相搏的宝、黛爱情以及千红、万艳、群芳的美和美的毁灭的问题,说明《红楼梦》题旨在“悼红”——“红楼”写千红、万艳、群芳故冠以“红”;又一“梦”成“空”,就深具“悼”之情,故“悼红”二字是书的总主题。简言之,《红楼梦》三字,足以尽之也!  相似文献   

7.
《中学生阅读》2007,(5):15-15
欲洁何曾洁?云空未必空。可怜金玉质,终陷淖泥中。 这一首说的是妙玉。判词前“画着一块美玉,落在泥垢之中”。“美玉”就是“妙玉”,“泥垢”与判词中的“淖泥”都是喻不洁之地。  相似文献   

8.
薛宝钗是曹雪芹在《红楼梦》中着力描写的一个封建淑女的形象。她美丽富贵,聪明大方,“真是大户人家的姑娘”,“叫人敬奉”;她城府世故,“沽名钓誉,入了国贼禄鬼之流”,为了维护家族的利益,心甘情愿充当牺牲品。足见这一人物形象的复杂性,然而这都是由她的人生理想和价值观决定的。  相似文献   

9.
《林黛玉进贾府》节选自人民文学出版社 1 992年版的《红楼梦》第三回 ,在第一段中有这样的文句 :“另换了三四个衣帽周全的十七八岁的小厮上来 ,复抬起轿子。”而人民文学出版社 1 95 7年 1 0月第 1版《红楼梦》第三回此处的文句是 :“另换了四个眉目秀洁的十七八岁的小厮上来抬着轿子。”此版本是以程乙本为底本点校的。比较二处的文句 ,有两点不同 :( 1 )前处的“三四个”“衣帽周全”在后处作“四个”“眉目秀洁”。 ( 2 )前处的逗号、“复”字在后处没有。在其他版本的《红楼梦》中 ,此处文句或同前或同后。《红楼梦》自写成即广为传抄…  相似文献   

10.
古语云:“天机不可泄露。”教学中我发现适当的泄露“天机”,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 洁是一位很自卑的女生,她总觉得自己差,平时也寡言少语。一次数学活动课,我和学 生做了一个猜数的游戏,先由一个学生想好一个三位数,然后请这个学生将这个三位数乘以27,再乘以 37,把乘得的积报出来,我根据积立即猜出原来的三位数是多少。其实,方法 很简单,只要把积的前三位数加上 1,和就是要猜的数。我悄悄地把这个方法告诉了洁,让 她代替我来猜,一次又一次的成功,使她满脸通红,看着她一脸的兴奋,我知道她其实不比 别人差。 芮是一位成…  相似文献   

11.
分析《红楼梦》的梦境审美特征,认为全书以梦境为线索贯穿全书,带头“色空”思想的外壳,观照现实与理想的矛盾冲突及心理焦虑。提出《红楼梦》的又一主题。  相似文献   

12.
繁体字扫盲     
女儿名字中有一个“洁”字,她供职于一家涉外机构,与外国友人交往中免不了互通信函,作为家长,在女儿不便的时候,多次代为走邮局提取挂号邮件。虽然简化汉字在国内盛行了几十年,但国外仍沿用繁体字书写,尤其是日本人写汉字几乎全是繁体字。于是“潔”与身份证上的“洁”招来了麻烦:“怎么名字不一样的?”一位服务小姐提出质疑。我立即向她说明“潔”是“洁”的繁体  相似文献   

13.
“色空”观点是《红楼梦》悲剧意识的反映,在小说中贯穿始终。曹雪芹用“色空”观否定了世俗社会追求的一切东西,有其消沉的一面,但也折射出关于生命和宇宙的哲理思考。而贾宝玉“色空”的生命轮回历程,杂糅着儒释道三教的内涵,反映了曹雪芹思想的复杂性,《红楼梦》的悲剧意识,实际上是传统化的悲剧。  相似文献   

14.
《红楼梦》诞生于漫长的中国封建社会之晚期,此期间佛教文化也已穿越了它的成熟期。佛教文化与汉文化长期交融、渗透和不断撞击的结果,一方面使中国一些文学常常笼罩着佛教思想的迷雾;另一方面,也无疑地开拓了中国文人的创作思维,从而造成了异常的艺术之灿烂。《红楼梦》可谓是其中之代表。但由于作者曹雪芹本人并非一个禅宗信徒,所以作品中虽同名为“色空”,究其实质,作品中所体现的与佛家真正意义上宣传的“色空”观又并非完全相同。本文所论述的正是《红楼梦》中“色空”观与佛教中“色空”观的异同。  相似文献   

15.
刘用奇 《现代语文》2006,(7):122-122
提起《红楼梦》里贾府的女管家王熙凤,那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有人说她长得漂亮,是个美女子:有人认为她精明能干,是个女强人。在我看来,还是《林黛玉进贾府》这一回中贾母对她的评价一语中的,准确鲜明。贾母说:“她是有名的泼皮破落户儿,南省俗称作辣子,只管叫她‘凤辣子’就是了。”  相似文献   

16.
<红楼梦>中的妙玉因她独特的才貌,身世、际遇和小姐兼幽尼的特殊身份,铸成了她独特的性格.她孤高矜持,洁身自好,但又过洁怪癖.她本应"一念不生,万缘俱寂",但又眷念人生,追求幸福,充满着对美好情感的向往.她的悲剧是封建社会追求人生幸福和欢乐者不可避免的悲剧.她的"欲洁何曾洁"揭露了腐朽的封建末世的罪恶与黑暗.  相似文献   

17.
在《红楼梦》里面,有一位被“栊”在“栊翠庵”中的妙玉,其身世地位是十分尴尬的:既非主人,又非做客;既非小姐,又非丫鬟;原来她竟和那些养在笼中的鸟兽一般,先做了贵妃娘娘省亲别墅中一种高雅的点缀品,后又作了以贾母为首的大观园统治者“苦海慈航”的导航人!“栊翠庵”之“栊”字,隐含着妙玉极其特殊的地位与她那“世难容”的复杂性格,这个“栊”字使她长期处在一种生活与悲情的夹缝中“终陷淖泥”。本文将关注的便是这妙玉悲剧的一页!  相似文献   

18.
“金陵十二钗”正册之一的秦可卿,是曹雪芹在《红楼梦》中用笔较少而又意义非比寻常的人物。她的美丽,她的智慧,以及她的乱伦情事都是复杂而又矛盾的。解读秦可卿,解读她的悲情人生,也就读懂了她在整个《红楼梦》中所体现的深刻的人物内涵,同时对理解《红楼梦》的思想价值、美学价值,也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红楼梦》中的贾母形象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少见的睿智通达的老祖母的形象。在她的身上,凝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许多内容,其中最突出的是传统“和”文化。依据文本,从贾母自身的和谐、与人的和谐、与自然的和谐等几方面探索中国“和”文化的内涵。  相似文献   

20.
又是一节英语课。英语老师是踏着铃声进教室的。洁很讨厌英语,理所当然地就对英语老师产生了一种厌恶感。洁是个叛逆的女孩,是任课老师眼中标准的“差生”,是班主任心中的“坏女孩”。洁不太合群,平时的话也很少,加上她性格怪僻,同学们很少有机会与她交流,老师们也懒得管她。这个时候,英语老师正在绘声绘色地讲课,同学们也在用心地听着。而洁却一个人在课本上饶有兴致地画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