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论曹雪芹笔下的林黛玉之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桂银 《文教资料》2014,(29):53-56
林黛玉是《红楼梦》悲剧中的核心人物,她的死是贾府破败、诸芳流散的情节故事中最重要的一环,在佚稿中,这定是作者一腔血泪、惨淡经营的大文章。然由于原稿的迷失,黛玉之死便成为了难解之谜。不过,依据曹雪芹在前八十回书中精心留下的种种“草蛇灰线”和脂砚斋等人的关键点评,还是可以大致勾勒出黛玉之死的原貌。探寻其死亡的时间、原因及方式,有助于我们排除续书的干扰,重新认识《红楼梦》深刻的悲剧主旨和伟大的艺术精神。  相似文献   

2.
《红楼梦》被称为"悲剧中的悲剧",既是悲剧,死亡便是必不可少的描写,而在众多死亡中,最令人痛心的莫过于黛玉之死。黛玉之死,既是因其生长于贾府这一衰落的大家族,也是由其自身性格导致的。  相似文献   

3.
以“宝玉出家”这一《红楼梦》中男主人公的最终结局作为出发点,探寻《红楼梦》中深层叙事的因果关系,可发现这一条因果关系链—黛玉之死直接导致了宝玉出家,而黛玉之死是由宝玉成亲一事造成,宝玉成亲又是封建家长们一手促成,封建家长们之所以酿成悲剧,是因为男权中心、男尊女卑思想以及拥有权力和财富是他们的核心价值理念。  相似文献   

4.
牟宗三的《红楼梦悲剧之演成》是王国维《红楼梦评论》发表后20世纪30年代极少数对《红楼梦》悲剧问题再次进行研究的文章,一定程度上回应和发展了王国维的观点。牟宗三就《红楼梦》悲剧演成的问题提出"思想矛盾之冲突"和"人生命运之无常"两个维度的原因,并以黛玉之死和宝玉出家两幕悲剧为例进行说明。牟宗三从悲剧内涵方面对《红楼梦》悲剧的发展与深化,不仅做到了对《红楼梦》悲剧问题的本土化,更发展了中国早期的悲剧理论。  相似文献   

5.
红楼的泪水     
《红楼梦》是一曲女性的颂歌,是一幕女性的悲剧,是一杯用女儿泪水酿成的芳醇甘洌的艺术之酒。黛玉的泪黛玉是《红楼梦》悲剧女性的核心人物,伴随着她的泪水是其性格的写照。她的泪中不是充斥着无奈和文弱,不是充斥着妥协和退  相似文献   

6.
黛玉的死是文学艺术的必然,是思想内涵里最有价值的悲剧,也是封建社会的必然产物。如果黛玉不死,那么封建社会那残酷的吃人本质就不能得到充分的揭露,所以,黛玉之死,使《红楼梦》有了更深邃的思想,使读者用心去触及到了社会灵魂的更深之处,更使《红楼梦》散发出了前所未有的思想魅力。  相似文献   

7.
《红楼梦》是曹雪芹用饱醮血泪的笔,精心创作出的一部现实主义的鸿篇巨著。它不仅仅是一个爱情悲剧,而是一出人生的大悲剧。作者悲悼了全体年青一代,尤其是青年妇女的悲惨结局,展示了一幅"千红一窟(哭),万艳同杯(悲)"的悲惨画卷。作品的深刻意义在于作者揭示了整个时代的悲剧,让我们看到了封建社会必然灭亡的趋势。我们读《红楼梦》,一般认为黛玉之死是作品悲剧的高潮,这位具有叛逆思想的"世外仙妹"最终被封建制度扼杀了。但是,认真体验作者的创作意图,可以理会到黛玉的夭亡是封建制度下叛逆者的必然结局,而薛宝钗,作为封建礼教塑造出来的完全符合道德规范的淑女,也没有找寻到幸福,而  相似文献   

8.
一宝玉和黛玉的爱情悲剧,是《红楼梦》的中心故事,体现着全书的主要倾向。它给读者的感受最深,对读者的影响也最大。过去的研究者所最注意的是这个故事,今天以《红楼梦》为底本而改编的戏剧和电影的基本情节也是围绕着这个故事。这一故事的社会意义如何,读者对它究竟怎样理解,这是值得我们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高老头》是巴尔扎克创作的一个高峰。它并没有曲折的情节,也没有壮烈的场面,但却令人百读不厌,这是艺术的"秘密"——于平凡中见神奇。《高老头》在结构上有两条平行发展的情节线索:一条描绘了被女儿掠劫一空之后而遭到遗弃,最后穷困而死的高老头的悲剧;  相似文献   

10.
《红楼梦》受《西厢记》影响之深,不仅仅限于思想精髓上。《红楼梦》对《西厢记》曲文的化用极为自然妥帖,为点化宝黛爱情、推进小说情节演进、丰富宝玉黛玉人物形象起到关键作用。崔莺莺、张生的爱情之路也成了宝玉、黛玉爱情关系的映照。  相似文献   

11.
女性之死是《红楼梦》悲剧中最为惨烈、不可或缺的部分,作品通过对众多女性之死的描写,展示和转换情节,渲染悲剧氛围,表现生存环境的恶劣,暴露权势者的本性,反映无助女性的抗争等,体现出作家鲜明的创作意图。  相似文献   

12.
在中学语文教材所选《红楼梦》之《林黛玉进贾府》一文中,作者四次使用了“半旧”这一修饰词。细读文本与研究者的文章,笔者发现在对“半旧”一词的解读上,我们忽视了黛玉这一环节的重要性,即所谓的“半旧”是黛玉视角中的“半旧”。加强对黛玉视角中“半旧”的诠释,不仅能深化对这一问题的认识,更能深刻体会到《红楼梦》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13.
黛玉葬花和宝玉祭奠是《红楼梦》中有异曲同工之妙的重要章节。在这之中,无论是文本本身还是与之相连的前后情节,都渗透着一种难以言传的悲剧氛围,寄托着作者的爱情理想与人生追求,是作者理想与现实碰撞的无奈,是“情”与“礼”冲突的感伤,是“历史的必然要求”和“这个要求的实际上不可能实现”的困惑。  相似文献   

14.
以《饮水诗词》等级其背后相关的事实与《红楼梦》的人物情节作对照,以为曹雪芹是受福临与董小宛爱情故事的触发,以纳兰容若爱情悲剧为素材来源,以梦幻虚构的艺术手法,完成这一绝世名著的。  相似文献   

15.
寒塘渡鹤影     
[边边插嘴]王黎冰,是个很有想法的同学,他写了很多文章,得过很多荣誉奖项。他读了《红楼梦》,写下了四五千字的随笔,很见笔功。他还专门写了一篇《莫向东风枉自嗟——我来探究黛玉之死》,颇有学术见地地指出,黛玉的死是沉湖而不是像高鹗续写的后四十回那样死于病榻之上,于是就精心构思出了下面这一出"黛玉之死"——  相似文献   

16.
《红楼梦》作为四大名著之一,一直是中国文学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红楼梦》表现了各种各样的悲剧,其中以宝黛爱情悲剧为主线。宝黛爱情悲剧的成因一直为学界和读者所关注。造成宝黛爱情悲剧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本文从黛玉自身健康与性格角度出发,对宝黛爱情悲剧成因做一些粗浅的探索,认为黛玉自身的性格和健康状况是造成宝黛爱情悲剧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7.
《金粉世家》一经成书,便被人们誉为是"民国时期的《红楼梦》",其中的人物设置和《红楼梦》的人物也有一些相似之处,如冷清秋和林黛玉在很多方面就比较相似。很多读者都为黛玉夭折而遗憾。本文通过比较冷清秋和林黛玉的结局,论证了黛玉之死是黛玉的最好结局。  相似文献   

18.
《红楼梦》后四十回真伪问题是学者们热心探讨而又悬而未决的问题,林黛玉之死有人认为写得好,也有人不同意。本文从文本出发,依靠“内证”,将黛玉之死和前八十回中金钏儿、晴雯、尤三姐之死进行比较研究,从而证明黛玉之死这部分文字是违背前八十回创作思想的,是败笔。  相似文献   

19.
我曾多次观察调查,凡是看《红楼梦》小说、电影、戏剧的人,看到“瞒消息凤姐设奇谋”——俗称调包计——以及黛玉焚稿、宝钗出闺的情节而不动容者,几乎是没有的,尤以妇女抽泣垂泪为最多。可以这样说,《红楼梦》悲剧的感人力量,在这一章节中达到了高峰,取得了最显著的效果。  相似文献   

20.
子弟书是一种独特的曲艺形式,红楼梦子弟书是《红楼梦》传播过程中最重要的艺术形式之一,是其艺术生命的继承和延续,子弟书其独特的体制特点造就了红楼梦子弟书独特的文化内涵,这主要表现在子弟书对《红楼梦》人物、故事情节及语言艺术的继承和接受。故《红楼梦》子弟书在某种层面上具有重要的文化意义。本文基于此探讨《红楼梦》子弟书的文化意义,得出结论:第一,《红楼梦》子弟书在内容上放大了原有的文化价值,具有文化增值意义;第二,在思想上继承了著作的悲剧精神,具有思想的继承意义;第三,从创作而言,打破了传统的叙事诗文体,具有创造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