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陈兵 《新闻导刊》2005,(2):23-24
新闻发现即拿到一条事件性新闻线索.怎样挖掘新闻?挖掘新闻的第一步就是采访。但目前的通病是采访不到位,导致该做大的新闻做小了、该做小的新闻做大了。前者是采访不到位挖不出新闻的分量.后者仍然是采访不到位靠给新闻注水来加重分量。有篇消息讲铁路警方破获一起倒票案.由于只采访了警方(而且采访极不深入),没有采访嫌疑人(利用住在大学校园隔壁的便利收集学生证倒票)、学生等,报道相当于警方的一个工作动态,甚至连收学生证加价倒票这个新闻眼也没有挖出。  相似文献   

2.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有必要对新闻采访的组织运作方式重新认识。   计划经济时代,各级党报新闻采访活动的组织运作方式主要是划口采访,即根据党、政、军、工、农、商、兵分口设置采访部门,最常见的如分为政治文教部、工商经济部、农村部等,记者再细分口子,一人跑一个或几个系统、单位,谓之分兵把口,不漏报新闻。改革开放 20多年来,报社内外情况发生了很大变化,但新闻采访的运作方式没有什么根本性变革。笔者认为应从如下方面理解重新认识新闻采访组织运作方式的必要性:   一、时代进步,新闻报道选择的价值标准发生变化,迫使…  相似文献   

3.
在采访中能捕捉到“活鱼”吗?答案是肯定的,关键要善于捕捉。只要我们做有心人.善于挖掘采访中的背后新闻,就不愁没有好稿。笔从事新闻采访多年,从获奖的几篇新闻作品来看.几乎都是从日常例行采访活动中挖掘出的有价值的新闻。  相似文献   

4.
蔡晖 《军事记者》2013,(6):28-29
军事新闻采访,是对军事新闻事件的整体认知、了解和对军事新闻素材采集、整理、归纳的过程,是围绕新闻写作而开展的最重要的前期工作。没有军事新闻采访,就没有军事新闻的形成和发布。因此说,一个优秀的军事记者,必须首先是一个优秀的新闻采访者。军事记者采访功力的强弱,决定其新闻素质的强弱。那么,怎样才能搞好军事新闻的采访呢?  相似文献   

5.
蔡晖 《军事记者》2007,(2):18-18
军事新闻采访,是对军事新闻事件的整体认知、了解和对素材采集、整理、归纳的过程,是围绕新闻写作而开展的最重要的前期工作。没有军事新闻采访,就没有军事新闻的形成和发布。因此一个优秀的军事记者,必须首先是一个优秀的新闻采访者。那么,怎样才能搞好军事新闻的采访呢?因素很多,但我认为最重要的是记者对军事知识的积累,并把这些知识成功地运用到整个新闻采访和写作之中去。  相似文献   

6.
我从事广播新闻工作以来.始终没有停止采访的脚步.始终没有放下手中的笔。河北的大山大河、森林草原、海岸沙滩、沙岗荒漠等我都去采访过.河北的136个县市我都跑遍了.  相似文献   

7.
传媒的新闻采访主要有两类:一是应邀采访,二是无人邀请的主动采访。目前,在许多新闻单位,应邀采访通常要占较大比例。譬如党政机关需要向社会发布的有关重要会议精神、政策变化及经济建设成就、重大科研成果等重要新闻。而新闻发布者需提前向相关传媒和记者先电话通知或发来请柬,甚至还派车接记者。这种邀请,事实上是向新闻单位提供了一个明确的新闻采访线索和新闻源,是新闻单位和记者比较欢迎的。当然除了党政部门外,还有一些企事业单位和个人,对记者事先印好新闻稿,并设酒宴招待或赠礼等.有细心者再向新闻发布者们提问几句,回…  相似文献   

8.
作为记者要克服两种思维:一是对新闻事实做文学家的联想,二是对事件真相做评论家的臆断。所谓的"文学家的联想"是说记者在采访时或者因为主观的采访不深入、准备不充分,或者因为客观的条件不允许、采访中出现了漏项.到写稿子时感到力不从心.又不好意思再采访或者失去了再采访条件.  相似文献   

9.
采访是新闻写作的基础和前提。没有采访,也就没有新闻报道。因此,采访在整个新闻工作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尤其是对广大新闻初学者来说,要想在报道上做出突出成绩,就必须在采访上下功夫,认真学习和研究新闻采访学。为了说明这个问题,下面我先说一个具体例子:十年前我在新华日报驻淮  相似文献   

10.
新闻采访是新闻写作的前提和基础.新闻采访的成败直接影响到新闻写作的质量,如果采访时不深入,不细致,浮光掠影.蜻蜓点水,掌握的事实材料不确切,不充实,到写作时,“米不够”就“假来凑,添枝加叶,搞“客里空”;或者采访时满足于第二手材料.不亲自到现场.不核实查对,就急于写成报道,往往写出的新闻质量不高,没有真实反映出客观事  相似文献   

11.
新闻采访无论在采访方式和采访流程方面都具有相对的一致性,只是由于新闻采访的内容不同,而不同的新闻内容具有不同的性质和特征,从而采访过程中表现出不同特点。从广义上说,体育新闻采访包括对竞技体育、学校体育、军事体育、大众体育等几方面内容的采访,一般来说这些采访同其他新闻采访没有太大区别,只是采访的内容不同而已。从狭义上说体育新闻采访特指对竞技体育的采访,而对竞技体育的采访同其他新闻采访相比却有着独特的特点。 1.采访的固定性 采访的固定性是指采访者和被采访者具有一定程度的固定性。也许有人会认为新闻媒体…  相似文献   

12.
一、交叉采访 记者到一个单位或一个地区采访,在了解情况的基础上,往往可以发现好几个新闻线索。对这些新闻线索,不外两种做法:一是单打一,采访完一个线索,再采访另一个;一是在采访第一条新闻的同时,就顺便为第二条、第三条新闻搜集材料。待到第一条新闻采访结束,第二条、第三条新闻的材料已搜集了一部分或大部分。这后一种做法,叫作交叉采访。 交叉采访当然得有一个条件,就是采访对象能够为你交叉的任务提供材料,否则纵有交叉愿望,也不能实现。在一般情况下,几个新闻线索发生在同一单位或同一地区,是有可能交叉进行的,因为…  相似文献   

13.
提高电视新闻采访艺术性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电视采访是应用性和技巧性很强的艺术。电视新闻的报道中.应十分注意采访的艺术性问题。这门艺术应宏观上对新闻采访活动的共性及其特征进行把握.微观上对电视采访的个性特点进行分析.再深入地了解并把握采访的技巧、方法及思维方式。电视采访作为一门艺术.不但要继承采访活动的历史遗产.而且要展现现代采访的新潮流。  相似文献   

14.
采访,是获得新闻的基本手段。没有采访就没有现代新闻事业,没有采访也就没有记者工作。谈话是新闻采访中的主要形式,谈话的目的是为了采集新闻事实,要求记者在有限的时间内,最大限度地挖掘出新闻所需要的事实材料。在我们整个新闻采访活动中,谈话采访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要想成功地接近采访对象,需要谈话,接近采访对象后,要得到有价值的新闻素材,也需要谈话。  相似文献   

15.
有一位青年新闻工作者曾经问我:“采访的好坏有无标准?”这是一个很难回答的问题,又是一个很容易回答的问题。说它难回答,难的标准是什么;说它容易回答,易在“没有标准”。在我《新闻采访讲座》最后一讲时,就来讲一讲新闻采访好坏的标准吧!采访的好与坏、成功与失败,是有客观标准的。从我自己的采访实践来说。成功与失败都有几条杠杠。成功的采访是:一、一次到位。不再需要补充采访;二、在写作时呼之即出,不需要再去反复查笔记本,当然核对名字、数字、地点、日期是必  相似文献   

16.
季萌 《军事记者》2004,(9):19-20
问答式新闻是一种比较常见的新闻写作形式。近几年来,这种形式在我国报刊界迅速崛起.蓬勃发展,大有方兴未艾之势。问答式新闻这种写作形式主要服务于专访这种新闻体——采访对象专人,采访内容专题.采访角度独家,也经常用于报道多人对一个问题的探讨,问答式新闻一般分为明显问答式、隐蔽问答式以及多人问答式3种。  相似文献   

17.
电视隐性采访及其意义   1.对电视隐性采访的理解.   电视隐性采访也被称为秘密采访、暗访、“偷拍偷录“.它作为一个新闻概念,目前还没有一个准确和公认的界定,这里我们姑且参考中国记协在最近召开的第二届“新闻与法“研讨会上提出的概念:指电视新闻记者以完全或者部分不公开身份、不公开采访工具或设备、不公开采访意图的方法进行新闻采集的一种方式.   ……  相似文献   

18.
电视隐性采访及其意义 1.对电视隐性采访的理解. 电视隐性采访也被称为秘密采访、暗访、"偷拍偷录".它作为一个新闻概念,目前还没有一个准确和公认的界定,这里我们姑且参考中国记协在最近召开的第二届"新闻与法"研讨会上提出的概念:指电视新闻记者以完全或者部分不公开身份、不公开采访工具或设备、不公开采访意图的方法进行新闻采集的一种方式.  相似文献   

19.
贺一红 《新闻窗》2012,(1):81-82
采访是新闻写作的前提和必要条件,也是一名记者应具备的基本功。高校大学生记者能否捕捉到有价值的新闻信息、挖掘和挑选鲜活而真实的新闻事实,是检验其新闻职业素养的一个主要方面。大学生记者在采访中要掌握主动权,除了选择合适的采访时机,营造良好的采访氛围外。在采访过程中恰当运用多种采访技巧.寻找与被采访师生员工的共鸣点,就能了解所需要的新闻事实,采写出内涵丰富、内容厚实的新闻稿件。  相似文献   

20.
隐性采访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隐性采访(包括偷拍偷录)是当前社会中的一个争议问题。隐性采访的问题涉及法律、道德.也关乎大众传媒的新闻功能与社会责任。隐性采访又名“暗访”.它与“明察”互相配合.是调查新闻事实不可避克的途径,也是揭示新闻真相非常有效的手段。特别是在当前的舆论监督活动中.新闻媒介揭露违法犯罪行为.捍卫公众的知情权利.具有很大的正义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