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技法指导"中国梦""好声音""幸福吗""最美""创新""生活·生命·成长"一类的当代热点词语进入中考作文命题,体现了新课标"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感受、体验和思考"这一要求。其作文命题紧扣时代脉搏,聚焦社会热点,着重强调"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这就要求同学们的作文立意要从"小我"走向"大我",弘扬社会主旋律,具有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相似文献   

2.
"眼"能传神,"文眼"的打造对于一篇好文章来说,至关重要。把"点睛"法应用于小学作文教学,引导学生为自己的作文打造"文眼",是提高小学作文教学质量的可行路径。在小学作文教学中,"点睛"法的应用主要表现在作文结构和作文评价上。"点睛"方式丰富多样,不拘一格。教师和学生要树立正确的"点睛"观,要根据实际需要,把握好"收""放"时机,恰到好处地"点睛",为作文增光添彩。  相似文献   

3.
每到作文课,我们经常会看到学生"咬笔头""皱眉头""挤牙膏"等作文"焦虑症""恐惧症",这是因为学生仍是"无米之妇"。多年的教学经验告诉我,要让学生写好作文就必须让作文教学和生活接轨,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世界里获取创作的素材,我在作文教学中做了以下几点尝试:  相似文献   

4.
查旭霞 《辅导员》2010,(24):53-53
在几年的作文教学实践中,感触最深的是学生习作中的言不由衷,"人""文"分离。一篇作文,往往不是"以我手写我心",而常常采用或"套",或"凑",或"编"等等办法,千方百计地"作"出一篇文章来。  相似文献   

5.
作文教学的出路只有一条,那就是把学生引进到自由的写作境界中去,让学生在自由的写作状态中体验写作的快乐,感受表达的幸福,领悟写作的技巧。要真正进入这样的境界,作为教师要从这三个方面狠下功夫:自由作文,课堂作文也可以搞一点"私人化"写作;趣味作文,让学生在日常的"生活"中"自由"写作;单元作文,给学生更多的自由创造的空间;考试作文,以特别的方式来促使学生进入状态;文学创作,让学生有创意地表达  相似文献   

6.
写人作文是一种常见的作文类型,虽然常见但是难写。看看学生的作文,虽然文中的人物都是与学生最亲近、最熟悉的人,但是读着文章,感受到的却是千人一面。"炯炯有神""明亮""樱桃小嘴""慈爱",这些传统意义上的好词在他们文章中的出现率极高,也正是这些好词让他们的作文失去了真实和精彩。  相似文献   

7.
写作教学的要求在新课标中就明确界定:"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要多角度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创意地表达。"笔者认为:阅读写作密不可分,阅读教学与作文教学是一把双刃剑,阅读教学要体现作文教学。深入探究平时的阅读教学,开发文本资源,积极利用文本提升作文教学。具体来说可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8.
作文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向来是一大难点,写作文时,学生经常会感到无事可写,作文内容空洞,缺乏真情实感,原因何在?纵观我们平常的作文教学,不难发现,许多教师只教会了学生"怎样写",而并没有教会学生"写什么",在课堂上主要给学生讲"审题""拟提纲""怎样开头和结尾"等写作技巧方面,而没有把学生写作的"源泉"挖掘出来。这样的教学,无疑是事倍功半,效率极低。所谓作文,是学生通过文字把自己的生活表达出来,如若没有了生活这个源泉,就是巧妇也难为无米之炊,学生之所以觉得作文无事可写,一方面是由于他们年龄还小,生活比较单调,还没有经历过许多事情;  相似文献   

9.
互评互改作文课的产生,源于观念的转变,具体涉及到教学目标、教学过程、学生和教师地位的转变;作文互评互改要虚实结合,要把作文评改的原则、步骤、方法和要求教给学生;互评互改作文课要突出"评""改"二字,选好评改的文本材料,始终抓住"评""改"的方向和目标,教师要牢记自己"导"的角色,不断探索和总结"导"的方法。  相似文献   

10.
杨雅平 《广西教育》2014,(17):46-46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课标)指出,写作要注重学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实体验。要将课标中的这一理念贯穿于作文教学中,教师必须在“体验”二字上下功夫,引导学生积极体验生活,从中收获真实的感受,只有这样,学生的作文才能写出真情实感。  相似文献   

11.
如果作文教学能充分调动并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的内在潜力,发现生活、感受生活,那么,作文教学的过程将是一个诗意的创造过程,教师和学生都能从中收获成功和喜悦,教与学将不再成为难题。一、因学施教,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考虑与儿童生活、社会生活的联系,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选择教学策略。”因而在作文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来设计教学过程,还要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  相似文献   

12.
作文源自生活,重在积累,得益于练笔。然而,很多学生在作文面前却毫无兴趣,"没话写""不会写""写不好"是他们写作的主要问题。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他们的写作热情,使写作教学更实用、更高效是我们作文教学要做到的。本文从现状、原因、方法三方面对提高作文教学的有效性做了阐述。  相似文献   

13.
《语文课程标准》在“作文”的问题上提出,要引导并帮助学生“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象”,“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力求有创意地表达”等等。这些描述正是创新作文的基本要素和内涵。从这点上伸展开去,创新作文就是要从成全学生的生命出发,使作文成为学生张扬生命、激扬文字、放飞想象、袒露心灵的途径和方式,张扬个性,才可能不断推陈出新,不断创新。  相似文献   

14.
作文,是语文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对于藏族小学生而言,要写成一篇文通句顺的作文难上加难。多年的教学实践,笔者认为即使是按句、段、篇的秩序来进行作文教学,但效果还是不尽人意。如"生活即作文""阅读即作文""做人即作文",强调的是观察生活,多阅读,学会做人从而学会作文,但学生在这些方面都不易做到。要学会作文,模仿才是一个有效的途径。通过模仿,可以使学生领悟到作文的基本方法和技巧。  相似文献   

15.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养成修改自己作文的习惯,修改时能借助语感和语法修辞常识,做到文从句顺,能与他人交流写作心得,互相评改作文,以分享感受,沟通见解。""对学生作文评价结果的呈现方式……可以是书面的,可以是口头的;可以用等级表示,也可以用评语表示;还可以采用多种形式评价。"从这两点要求不难看出,新时期要求改变几十年不变的作文批改的习惯。  相似文献   

16.
汪丽萍 《教师》2011,(22):37-37
作文批改是语文教学中一个颇受关注的话题。传统作文批改主要是以教师评改为主。然而老师的时间和精力毕竟有限——每次作文批改下来,老师要写一百多篇"小评论""读后感",不仅力不从心,而且也免不了出现"雷同卷"。因此,我们在作文批改上大胆改革,探索出一条新路,即让学生互批互改,自己动手,自觉地运用所学知识在实践中修改错误,从而提高写作能力。  相似文献   

17.
崔浩  丁海燕 《考试周刊》2012,(65):44-45
一提作文,不少学生就感到"愁""怕""烦",明显表现出对作文的不感兴趣,甚至患有作文恐惧症。学生害怕作文的原因,经过调查不外乎两点:一是无话可说,二是有话无从下笔。无话可说是缺乏素材的积累,无从下笔是缺乏语言的积累。古人说:"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相似文献   

18.
金文东 《考试周刊》2011,(20):70-71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创意地表达。""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1]也就是说,作文教学要让学生关注生活,养成愿意表达、乐于表达的习惯,进而表达出自我对生活的独特感受。  相似文献   

19.
丁梅荣 《宁夏教育》2014,(10):40-41
本文针对中学作文教学中存在的教师"教无得法",学生"写无章法",作文教学实效差的现状,摸索总结出一套实效性强的"五到"作文法,即"心到""情到""口到""手到""眼到"。  相似文献   

20.
作文教学不仅是以提高学生的基本能力为目标,进行作文教学实验,而且把作文与做人统一起来,有效地大面积地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要"让学生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象,注意表现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使学生"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自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