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0 毫秒
1.
笔者一次有幸现场观摩了贾志敏老师的作文指导课,课上学生多次断句破句的结巴朗读,让贾老师不得不停下来指导,让本该如行云流水般的课堂失去了它原有的味道。课后,贾老师毫不客气地指出了课堂上出现的学生朗读问题。贾老师的博文《老于的忧虑》("老于"——著名的特级教师于永正)中再次提到了这个令前辈们忧心忡忡的问题:"一次和于老的会面交谈,于老一见到我就激动地说,全国95%以上的学生不会读书……"言语间表达了他对当前学生的朗读现状的忧虑。  相似文献   

2.
有幸在全国小学语文名师课堂教学艺术观摩会上听了贾志敏老师执教的《雪地里的小画家》一课 ,感受到了贾老师轻松自然、灵巧扎实的教学风格。笔者采撷了课中的精华 ,与同仁一起分享课中的精彩。一是实。这个特色主要体现在教师对学生朗读的指导上 ,课堂上教师讲的话不多 ,但句句精要、到位 ,是关键处的点拨 ,衔接处的过渡 ,重点处的强调。课堂中最多的时间属于学习的主体 ,即学生可以自由放声朗读 ,个别朗读 ,全班朗读 ,教师示范朗读等等。老师启发学生读中理解 ,读中评议 ,读中体会 ,读中悟情 ,层层深入 ,逐步提高。如“小鸡的脚印像竹叶”…  相似文献   

3.
<正>《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体验品味。"可见朗读在阅读教学中独占鳌头,不可替代。但静思细想,"读"占鳌头的朗读是否有效呢?不难发现,很多课上一遍又一遍地读,看似热热闹闹,其实并没有实质的提高,原因就在于老师的指导缺失,或指导不得要领,学生们只是有口无心地"和尚念经"。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呢?笔者结合具体案例谈谈课堂中的有效朗读指导。  相似文献   

4.
我听了孙晋诺老师的这节课,颇有一些感受. 诗歌这一文学样式的突出特点是饱含丰富的感情.诗歌教学的课堂上,同样需要营造浓浓的感情氛围;学生只有融入诗境,才能真正懂得诗.在这节课上,孙老师以指导朗读,把学生带入诗中;以对朗读的表达恰当与否的讨论,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句;以写、读"答诗",让学生人情入境地体会苏菲的感情.这就使学生完全融入在诗歌里.  相似文献   

5.
怎样指导学生把书读好是一个老话题 ,也是一个大难点。专家指出语文课应该上成读书训练课 ,然而笔者在听课中发现许多教师没有把读书训练纳入课堂 ,有些教师即使安排了朗读训练 ,也只是做做形式而已。最近看了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的好多课例 ,深感这位教学艺术大师在指导学生读书方面的经验很值得青年教师学习和借鉴。一、在实践中指导于老师训练学生读书 ,一开始从不讲大话、套话 ,总是先让学生按老师的要求练习 ,让学生在反复的实践中体验 ,然后在检查个别学生的朗读中给予必要的恰如其分的指点与引导 ,使学生大彻大悟。点在关键处。如教学…  相似文献   

6.
在淮北市第十一届小学语文全国名师课堂教学观摩研讨会上,我有幸观摩了于永正老师的阅读教学课《林冲棒打洪教头》。课上,于老师的三次范读带来良好的教学效果,直接让学生感受到朗读的魅力,帮助学生理解了课文,激发了学生的朗读欲望,也为学生的朗读提供了模仿实例。可见,老师的范读仍不过时,依然必要。  相似文献   

7.
有幸聆听了支老师在浙大的一堂全国小语智慧课堂名师展示课。课上使用的《最珍贵的东西》这篇自选教材是支老师从《青年文摘》上精选的一篇散文.是他凭着自己对语言文字的最敏锐的感觉.发现了这篇散文对学生学习语文的价值所在.于是把它引进课堂。这一堂展示课充溢着支老师的语文教育睿智.语文教学于他.正如闲庭信步.却见满目繁花.着实让我深深折服!尤其让人叫绝的是他在这一堂课中实施的高妙朗读指导。  相似文献   

8.
范辉 《语文天地》2014,(27):13-14
"细节决定成败",日常教学必须在细节上精益求精。下面结合一些课例略作分析,从中感受教学细节的魅力。一、优化指导方法,让朗读自然真切朗读指导时,老师大多强调有感情,学生互相评价朗读,往往用"有感情""没有感情","感情不浓烈"之类的评价语言,但是当要求学生具体说说"怎样读出感情"时,学生往往无法深入,也有不少老师指导朗读,总是强调"重音"、"节奏"、"声高"等等,这往往造成学生过度模仿或者朗读的表面化,于是朗读就不再自然真  相似文献   

9.
有幸聆听了支老师在浙大的一堂全国小语智慧课堂名师展示课.课上使用的<最珍贵的东西>这篇自选教材是支老师从<青年文摘>上精选的一篇散文,是他凭着自己对语言文字的最敏锐的感觉,发现了这篇散文对学生学习语文的价值所在,于是把它引进课堂.这一堂展示课充溢着支老师的语文教育睿智,语文教学于他,正如闲庭信步,却见满目繁花,着实让我深深折服!尤其让人叫绝的是他在这一堂课中实施的高妙朗读指导.  相似文献   

10.
新课程让老师们认识到了朗读在课堂上的重要性,我们也欣喜地发现了“读”成了阅读教学中训练的主线。特别是一些展示课上,读的分量很重、很足,读的形式也多样化:朗读、默读、自由读、范读、比赛读、表演读……一时间,语文课上书声琅琅,“读”领风骚,好不热闹。那么在阅读教学中如何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朗读指导呢?  相似文献   

11.
如何让课堂学习的自我评价变得生动有趣呢?于永正老师的一次以"考试"为话题的作文教学,能给我们以深刻的启示。这节课,于老师笑容可掬地走上讲台,首先和学生摆谈自己的姓名,问学生"怎么称呼我",从于老师、于爷爷、于伯伯到于永正,于老师的幽默让学生感到特别轻松愉悦。学生的自我评价就是对自己在  相似文献   

12.
<正>朗读不仅是教师将自己领会到的情感传递给学生的有效方法,更是学生准确理解课文、积淀语感的重要手段。课堂上能否切实地指导学生进行朗读,提高朗读能力,是衡量语文教师是否优秀的重要标尺。这是语文教师不可或缺的专业素养。韩军老师的课堂里总是充满了朗朗书声,回荡着学生"天籁般"的优美旋律。韩军老师的朗读教学艺术,  相似文献   

13.
<正>说起作文指导课,往往是教师主观至上,传授技法为要。教师作为课堂的主宰者,居高临下,详授作文之法,铁定评价标准,抛出一个题目,全班必须同作。这类指手画脚、指而不导、整齐划一的训练模式,存现于许多课堂。这样的作文课,无疑逐渐消磨了学生的写作个性。本届"杏坛杯"活动,徐栋老师执教的"记叙文写作指导"一课,在课前选文评点、巧用下水作文及课堂节点设计方面,可谓推陈出新,别开生面。一、课前选文评点之新不少教师在作文指导课前会选文让学生阅读,以便在课堂上评判。而徐栋老师在如何使用选文上动了脑  相似文献   

14.
在日常教学中,教师们都很注重朗读,但在指导朗读时方法却很少,多是让学生读了再渎,如何有效地指导学生朗读成为教师很头痛的一个问题。这次在郑州举办的“全国小学魅力课堂教学大赛暨第三届名师大课堂”教学观摩活动.上课老师指导朗读的方法灵活多样,让听课老师很受启发。  相似文献   

15.
语文新课程标准特别强调朗读,而且要求把它贯穿于各学段的目标之中,即要求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但不知从何时起,语文课堂特别是农村语文课堂上却很难听见琅琅书声,大多数语文课都是在"寂然无声"中"悄悄进行",原应生动活泼、趣味无限的语文课,取而代之变成了令人厌烦、枯燥乏味的教材分析课,老师怕漏掉什么、学生不懂而一讲再讲,把朗读这一环节当作走过场,不加任何的指导。学生的语文能力也随之越来越差,严峻的现实让我们语文教师为之汗颜。我从自己的教学实践中也深深地体会到了这一点:现在语文课堂缺少的不是讲解而是朗读。让学生在朗读中感悟文章,相信  相似文献   

16.
正最近听了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的一节习作指导课,课的主要流程为让学生依据语文书中的一段话,学习其中总分式的表达方法练写一段话。课的设计很简单,然而教学效果出奇的好,课堂上学生情绪高涨,个个能说会写,学生该掌握的知识点均被老师一一验收过关,怎一个"扎实"了得。这样的设计许多老师都会,甚至更精彩,可老师们为什么就是达不到该有的教学效果,远没有于老师这样的教学境界呢?课后,于老师在解读此课的过程中说了这样的话,他说:"我们的老师不仅是教过了,教对了,还要让学生学会了!"要取  相似文献   

17.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教学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随着新课标对朗读教学要求的明确化,教师们都重视起语文课的朗读教学了,不论上哪篇课文,不论哪堂课,听课者首先就是看授课者有没有突出朗读教学。这样一来,老师们在上课时,首先就是想到朗读这个问题。于是一堂课中,只听课堂中书声琅琅,朗读的气氛很浓厚。有听录音读.有齐读、范读、个别读、分角色读、分小组读……一堂课可真地成了朗读指导课了。  相似文献   

18.
于永正老师的课堂有一种让人想亲近的感觉,对学生的引导与对话无处不体现出长者的智慧,教学中他的言传身教则更多采用暗示和隐喻的形式,那是浓缩的艺术,仔细聆听一定收获颇丰。更为重要的是,这样的课堂始终让学生有所得,也因此让人的灵魂安宁、踏实。相信许多亲历于老师课堂的人一定会和我们一样有这些兴奋的念头。让学生有所得的课堂是有效益的课堂,可能方法简单却扎实可行。而时下许多课,一节课上完了,手段“先进”,形式花哨,学生的头脑还是空空如也,这是无所得的教学。有人说于老师的教学能够让学生“留下语言、留下形象、留下情感”。是的,一节课的艺术就是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伴随着知识难点的克服和文本对话的深入始终有所收获。身处这样的课堂,学生大概是没有理由走开的。而至于如何才能让学生有所得,那是每个教师的教学观问题,比如说于老师主张“意文”兼得,看重通过运用汉语本身的特点,通过朗读来完成语文的学习,而同时也有很多老师会有不同的观点,他们认为应该采取更加丰富的形式和探索来达成。不管您是什么观点,我们的教学最后指向的还是学生的发展,是让他们在课堂中获知越来越多,越来越聪明。亲爱的读者,您认为呢?  相似文献   

19.
<正>语文是有魅力的。语文的魅力首先来自于朗读。朗读是阅读教学中最常用,也是最重要的方法。著名小语专家张田若指出:"阅读教学,一是读,二是读,三还是读。"于永正老师是指导学生进行课堂有效阅读的大师,他对于"读"有自己精辟的理解:"‘读’奥妙无穷,一切都在读中,读是再创造的过程,是把符号变为形象、场景的过程。语文教学抓住一个‘读’字什么都有了,离开一个‘读’字什么都没有了。"如何让学生更好地提高朗读水平呢?除了方法的指导外,对于学生朗读的即时评价也是一项很有  相似文献   

20.
符礼科 《江西教育》2012,(10):23-23
<正>如何让课堂学习的自我评价变得生动有趣呢?于永正老师的一次以"考试"为话题的作文教学,能给我们以深刻的启示。这节课,于老师笑容可掬地走上讲台,首先和学生摆谈自己的姓名,问学生"怎么称呼我",从于老师、于爷爷、于伯伯到于永正,于老师的幽默让学生感到特别轻松愉悦。学生的自我评价就是对自己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