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五四”对各种外来文化思潮的兼容并蓄中 ,个人主义是当时统帅形形色色新思潮的总观念 ,也是五四一代知识分子 ,个性论者的人生圭臬。它唤醒了人们沉睡的个性意识 ,使人们认识到自我的价值。“人”的发现犹如石破天惊 ,震撼着“五四”知识分子们的心灵 ,他们尽情地表现自我形象 ,抒发自我情愫 ,表达自我要求。这种无拘无束地“表现自我”使五四文学显示出独具一格 ,与众不同的特质与异彩 ,也使得“五四”成为人的自觉的时代。然而 ,像昙花一现般短暂 ,个人主义如流星一般 ,眩目而壮美的划过长空后便立即黯淡下去 ,甚至成为了人们批判的对象。个人主义的倡导 ,自我表现这个五四文学思潮中最有分量 ,最值得骄傲的成果恰恰成为了众矢之的。为何个人主义在中国会如此迅速地从兴盛走向淡化 ,这无疑是由中国诸多社会、人文因素造成的  相似文献   

2.
“五四”时期和新时期的女作家由于时代不同、文化背景不同、生活经历不同,他们小说的主题指向便有所不同。笔者认为,“女强人策略”作为新时期的女性主义小说主题指向之一,比“五四”时期更大胆、更深刻地表现了知识女性在事业与婚姻家庭关系中所处的两难处境和复杂的感情世界。本文通过对两个时期作家作品的比较、感悟,揭示出女性独立的意识和对实现自我价值的追求,使女性向以家庭为手段、贤妻良母的女性价值所隐含的男性中心主义提出挑战。  相似文献   

3.
越薪的小说旨在探索“抗战”时期上海人的个体存在方式,在当时“救亡图存”的宏大主题中显得独特而自我。这与“孤岛”、“沦陷区”一些作家的思想有相通性,又与“五四”学精神形成一种回应。  相似文献   

4.
“五四”时期,中国文学进入了发现人和肯定人的时代。一大批作家以“个性解放”为主题,鞭挞和批判灭绝人性的非人道的封建专制统治,目的在于把中国人从麻木状态中唤醒,唤醒国民作为人的意识,呼唤人的尊严,人的价值和地位。然而个性解放不能承担起人的解放的全部责任,个性解放显示出它的局限性。一批觉醒了的知识分子,遭遇了来自政治、经济、精神的苦闷等多种问题的困扰,普遍感到茫然、困惑甚至堕落。  相似文献   

5.
道德教师     
小东 《中国德育》2007,2(6):1-1
进入1990年代以来,关于教师职业究竟应当承载些什么,人们一直争论不休。现在看来,那种在“专业化”概念下希望把教师职业技术化,还原教师作为普通人,将教师职业特征和教师作为日常人相区隔,反对将教师职业神圣化的观点占了上风。这种思潮实际上是和市场经济条件下重视人的个体价值以及人的自我价值意识觉醒密切相关的。  相似文献   

6.
在20世纪20年代中期至30年代前期的中国文坛上,郁达夫以其独具个性的小说创作在青年读者中引起了一股“郁达夫热”。本文试图返回历史语境,以“郁达夫现象”的生产、传播和接受为支点,来审视五四退潮期在青年一代身上所出现的自我与社会的冲突、欲望与道德的矛盾以及他们颓废的反抗方式等时代症候。  相似文献   

7.
五四文学中觉醒后的"娜拉"意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妇女历来生活在社会最底层,千百年来一直在痛苦的深渊中呻吟、挣扎。几千年的封建历史造成了中国女性个人价值的严重缺失。随着西方思潮的大量涌入,“人的发现”成了五四时期的关键词汇。历史和时代的需要,易卜生和他的作品进入了国人的视野之中。他笔下的娜拉成了千千万万妇女的楷模,“我是一个人”的呼声在苦难的中国女性心中久久回荡。五四作家们也纷纷仿效易卜生的《玩偶之家》,创造了一个个栩栩如生的“娜拉”意象,再现了五四女性自我觉醒的艰难过程和自我价值重构的苦痛。  相似文献   

8.
莎菲是受“五四”革命影响而觉醒的新女性。她深刻地感受到个人存在的意义,义无反顾地追求“人”的权利与“人”的爱情;然而在传统的价值体系下,这却成了一种悖论。这是一种觉醒的痛苦而非快乐。莎菲“女性”性别的自我发现,让她对男性中心进行了大胆的讽刺与戏弄,虽然依然是“犹抱琵琶半遮面”,但是这种牺牲式的觉醒却实在地充当了先锋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钱理群先生在《试论五四时期“人的觉醒”》一文中谈到:“五四时期的个性主义包含了两个互相联系、互相制约的方面,既要求自由发展自我,又要求自我控制与自我负责,这在一定程序上也要求非理性精神与理性精神两者的互相联系、渗透与制约。片面强调任何一方面而否定另一方  相似文献   

10.
“五四”阵营从它扎寨的那一天起就潜存着两种张扬个性观念的歧义,正是“新青年”与导师之间这种对“人”之辅导,培养方向的殊叙,导致了“五四”学生的分化,在英美与欧陆两种以个人为本位的自由主义思想导引下,新青年有了象牙之塔与十字街头的歧路,并在“五四”高潮过后分别走向了赴英美留学和去法俄俭学的道路。  相似文献   

11.
惠特曼和郭沫若在对民族题材的运用和诗歌形式创新中完成诗歌“个体自我”向“民族自我”(“国家自我”)的转化,升华为一种“普遍自我”。惠特曼以美国作为投射对象,以第一人称“我”热情讴歌美国精神,在诗歌中完成自我身份构建。郭沫若诗歌应和“五四”的时代精神,高扬人的个体性,坚持对现实压迫的反抗,对祖国的热爱,把“五四”个性主义的时代精神在作品里成功地反映出来,由此给郭沫若的新诗带来了奔腾豪纵的情趣美。  相似文献   

12.
感伤是“五四”新文学的精神胎记。在写实派、浪漫派和现代派的创作中,感伤有着各不相同的风格表征和审美特质。“五四”新文学中感伤情感涵蕴的精神向度是现代意识觉醒的表征,其情感主题的生成是多种合力作用的结果,由此形成“五四”新文学感伤情感的独特现代品格。  相似文献   

13.
巴金的《寒夜》中曾树生形象的塑造,彰显了创作主体意识形态中存在着明显现代女性自觉意识。作者将女性生存、价值以及出路等源于“五四”时期妇女的命题纳入了小说创作之中。通过曾树生形象的塑造,彰显出文本中的“人”的意识的觉醒、经济独立意识、个性解放意识、女性自我价值认同以及女性自我行为规范的“自我”裁决等表现形态,对女性问题提出了思考。同时,文本对曾树生体现出的女性意识的进步性及局限性进行了反思,进一步还提出了女性的个性解放不能仅局限于女性自身行为,而应立足于整个社会的解放。  相似文献   

14.
朱妍 《现代语文》2006,(5):78-79
鲁迅和沈从作为我国现代学大师,他们怀有兼济天下的信念,自觉抗制污浊的暗流,抵住黑暗的阀门,把握时代的脉搏,积极寻求解救泱泱大国的妙药良方,伴随着五四“立人”意识逐渐成为学中的核心命题,他们也在探索促使人觉醒的途径,茫茫黑夜中扮演了思想启蒙的角色,他们在旷野中引吭高歌,营造出一幅幅壮美悲凉的风景图去普渡终生。但他们选择的切入点又有着差异,从不同的视野关照古老中国的人性,调拨独特的艺术体系勾勒出两种迥异的审美追求。《祝福》和《边城》以蕴义的凝重和结构的微妙显赫于坛,渗透出两位大师的风格趋向,以双元的维度言说启蒙性主题。  相似文献   

15.
庐隐被茅盾先生誉为“‘五四’的产儿”、“觉醒了的一个女性”,在时代的感召下,她凭借着女性特有的视角和自己率真的性情,以鲜明的创作个性、众多的文学作品、独特的艺术风格,在“五四”以来的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留下了难以磨灭的篇章。  相似文献   

16.
二十世纪中国的“五四”启蒙知识分子首先觉醒,即“人”的意识的觉醒并掀起个性解放热潮,但是,在以后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启蒙知识分子的角色发生了戏剧性的变化。  相似文献   

17.
五四时代追求个性解放使冯雪峰等知识分子摆脱了“家”的束缚而获得了自由,但这种自由显然是一种消极的自由,它使个体产生了强烈的无意义感和无能为力感,因而他们极力寻找自己可以去依赖的组织,但进入组织的结果是以丧失个体的自由为代价。冯雪锋从“湖畔”到“左联”的心灵转变历程,引发了一个值得深思的话题:有没有这么一种积极的自由状态,处于这种状态的个人自我可以独立生存,又同世界、他人以及自然合为一体,而不是孤独的?获得这种自由状态的途径是自我的实现和个性的发扬。  相似文献   

18.
被书写的叛逆:质疑“娜拉精神”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娜拉,作为中国女性觉醒和“五四”叛逆精神的表征,在进人中国语境后发生了未被觉察的精神变异,从而显示出女性解放话语的裂痕。从易卜生笔下决绝的“女儿娜拉”到进人中国的软弱的“妻子娜拉”,表明“娜拉”作为一种被书写的叛逆精神浸染着浓厚的传统色彩,而五四时期中国觉醒的女性新文学作家对于娜拉的自我书写,则显示出与时代主流话语的疏离。  相似文献   

19.
【主题导读】 《女神》是郭沫若的第一本诗集,也是中国现代新诗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作品,是我国新诗的奠基之作。在“五四”精神的激发和感召下,郭沫若大胆地在诗中创造了一位生气勃勃、热血沸腾、追求个性解放、向往和谐世界的“抒情主人公”形象,来表达摧毁旧世界、创造新世界的大无畏勇气,体现了“自我意识”的觉醒,张扬了五四时代的精神。  相似文献   

20.
建安许与古许十九首已唱出了“人的觉醒”主题,建安的功业之慨与正始的忧生之嗟以及随后的死生之慨,都同样是人的主题,爱情诗、游仙诗、宫体诗也是如此。绘画改变了汉代表现忠孝节义的内容,转为肖像画,表现人的精神和个性,“气韵生动”说对人的本质精神作了精当概括。书法艺术体现了个性化、多样化的发展。关于“的自觉”,表现在学开始了自己的独立发展和探索创作规律,艺题材充分开拓,日益丰富,出现了许多名的艺理论作,学观念也开始转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