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练成  郑蓓蓓 《江苏教育》2022,(79):20-22
江苏省无锡市积余实验学校探索创建“行—思—创”德育模型,以善品为轴心,鼓励儿童在亲历中体验,引导儿童在反思中认知,启发儿童在创造中升华,通过新诗教立品行动,达成诗意育人、积善立品的愿景,培育远志、仁爱、臻美、明礼的新时代积余学子。  相似文献   

2.
<正>顾润生:学校以“诗教”来“立品”是基于什么样的思考?丁伟建:我校创始人赵子新先生、首任校长范廷铨先生都喜好诗词,他们引领带动了积余学子崇诗尚礼的风尚。我校现有“九思诗社”“北斗星文学社团”“墨韵书社”“为你诵读”等42个学生社团,学校组织编写了《梁溪诗韵校园读本》并开设相应课程,学校的市级“十三五”素质教育实验项目“建立古典诗社开展诗教活动”顺利结题并获得优秀实验基地的称号。  相似文献   

3.
赵华 《江苏教育》2022,(63):30-32
<正>江苏省句容市实验小学(以下简称“句容实小”)秉承“向善”理念,实践“善行”德育,学校以“善”为核心,设计的“善行励学——向阳娃笃志敦品的体悟实践”成功申报了江苏省中小学生品格提升工程项目。学校通过“善”文化道德场景的营建,让儿童浸润在“上善若水”“润物无声”的化育之境中,使“善行”理念入于心、隽于行,涵育良善的大美儿童。项目实施以来,学校明理路、讲设计、重实践、涵品格、  相似文献   

4.
<正>江苏省无锡市积余实验学校始创于1901年,原为慈善义学“积余堂”,取《周易》“积善之家,必有余庆”之意而名,寄托了创办者“为善”的办学思想。多年来,学校以“善”文化为引领,秉承“积学精业,余思致远”的学校精神,坚定不移地走内涵发展、科学发展、特色发展之路。学校先后荣获全国智慧教育实验学校、江苏省健康促进学校(金牌)、江苏省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先进单位、江苏省德育先进学校、江苏省文明单位等称号。  相似文献   

5.
学校文化建设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与时代同心同向。山东省青岛西海岸新区港头小学在开展品格教育的长期实践中,以“品润心灵”为内涵的学校文化润育而生,即学校“品”文化。学校充分发挥“品”文化的育人功能,走出了立德树人视域下文化育人的价值育人、环境育人、和谐育人、隐性育人的四条路径,精心打造具有学校特色的“品润心灵”学校文化品牌,实现了学校办学水平大提升。  相似文献   

6.
陆天梦 《江苏教育》2022,(29):58-60
美,是人们一直的追求。在基础教育阶段,把字写规范是基本要求,把字写美是更高的标准。在书法教学中,帮助学生把字写规范、写美观,是教学的基础。要让学生在写好字、写美字的基础上,接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然渗透,得到丰厚文化、丰富技法和丰盈形式的熏陶。学生感受的不仅是书法之美,更是人文之美、精神之美。在校本书法课《上善之美》的教学中,结合学校的“上善”办学理念和“公朴”精神,通过欣赏、讲解,让学生了解“善”字的起源和字体演变;通过图像识读引导和笔法、结构书写解析,让学生掌握“善”字的书写方法;通过“上善”书签创作和善文化的融入,让学生感悟书法作品章法之美、上善品格之美。  相似文献   

7.
何文 《教育导刊》2010,(4):53-55
广州市第十七中学坚持以“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为宗旨,以质立校,以人为本,科学管理,形成了“德育为首,以德治教”的办学特色。在学校发展过程中,我们充分认识到先进文化对学校内涵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注重提升学校文化的熏陶力.将积淀了80年的学校办学传统,融会于时代精神之中,进而提炼成为具有校本特色的“和美”文化。“和美”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8.
赵华 《江苏教育》2023,(21):34-36
<正>江苏省无锡市柏庄实验小学(以下简称“柏庄实小”)的“泥塑惠人:非遗项目的校本化‘活态传承’”项目,成功申报江苏省中小学生品格提升工程项目。学校借助泥塑这一非遗项目,惠养童趣、惠泽童心、开启童智、开悟童品,每个学生在“泥塑世界”里濡染真、善、美,领悟智、仁、勇,惠山泥人非遗项目得以活态保护与传承、创意实践与转化。  相似文献   

9.
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也是新时代学校教育改革和人才培养的核心价值导向。以“礼善”为核心建构学校文化,是学校履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功能、促进学校内涵发展的需要,也是学校践行立德树人理念的根本要义,更是实现教育终极目标的需要。学校可以通过营造“礼善”环境、打造“礼善”课堂、开展“礼善”活动、实施“礼善”课程、制订“礼善”评价、树立“礼善”典型等途径,引领师生行有礼、心存善,实现师生道德成长。  相似文献   

10.
<正>南京市石鼓路小学(以下简称“石小”)多年坚持“立美教育”,学校申报的江苏省中小学生品格提升工程项目“立美修德:儿童道德学习新样态实践建构”,秉持在学习、交往与生活世界中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以及分享美的儿童美学理念,践行马克思主义的“美是一种价值”“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创造性地将“美德实践”与“儿童美学”融合,提出“立美修德”的品格生长逻辑:立美即修德,修德在立美。项目继承发展了中国哲学对于实践美的基本理解,即知行合一,在道德实践中致良知,实现儿童的全面自由成长。  相似文献   

11.
赵华 《江苏教育》2023,(38):33-35
<正>江苏省常州市第二中学(以下简称“常州二中”)申报立项的江苏省中小学生品格提升工程项目,以“大成文化”涵育奋进品格,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品格生长实践,是君子人格的时代表达,是奋进青年文化建设的创新探索。学校深刻理解和实践习近平总书记的“青年观”,坚持培养青年的全面发展观、青年价值观、青年教育观和青年事业观的贯通式实践,赋予“大成”大德、有成的新意,按照“三段·四域·六艺”的品格习养范式培养奋进青年。  相似文献   

12.
“诗教”传统由来已久,经历了数千年的承传和演变后,它的内涵和外延都有了明显的变化。传统的“君子儒”“诗教”重点在“以诗为教”,汉以后诗教的重点则向诗歌的欣赏和创作倾斜。“诗教”传统的延绵不绝使其成为国民人文素质教育的基础,对中华民族人文品格影响深远,弘扬“诗教”对继承优秀文化基因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杭州建德市新安江第二初级中学,位于风光秀丽的新安江南岸,是一所有着深厚文化积淀的优质初中。学校本着“求真、立善、创美”的育人理念,注重学生全面素养的提高,文学、美术、音乐、摄影等社团活动丰富多彩。学校先后被评为省示范初中、省绿色学校、省艺术特色学校。  相似文献   

14.
江苏省宿迁市洋河新区王园小学积极推进“三爱”少年“上·善·美”品格习养实践项目,将学生必备品格分为“自爱、兼爱、博爱”三个层次,培育学生“上·善·美”品格,并通过环境创设、课堂建设、活动开发等路径加以落实。  相似文献   

15.
《小学教学研究》2009,(8):F0002-F0002
苏州工业园区第二实验小学是苏州工业园区管委会直属的全日制公办小学,于2004年9月1日正式开学,学校以科学规范的管理立“校品”,以优质的教育服务树“教品”,以先进和谐的文化育“人品”,在努力追求品质教育的过程中,营造育人文化,打造和谐校园。  相似文献   

16.
温颖  吴秋琳 《考试周刊》2023,(39):21-24
学校基于“荷品教育”的理念及培养目标,融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特征,搭建学校“荷品课程”,为学生全面且具个性的发展提供独具特色的成长园地,将学生培育成有荷般品质、有雅正行为、能担当民族复兴大任、具有中国精神与中国品格的时代新人。  相似文献   

17.
<正>江苏省淮安工业园区实验学校建校于2011年。学校以"力行·至善"为校训,以"尊重、合作、崇学、向上"为校风,以"乐教厚生、敬业精业"为教风,"自信自主、好学会学"的学风日渐浓厚,"讲规范,立习惯;抓质量,树品牌;搞科研,促发展;建文化,创特色"的办学实践取得了显著成绩。近年来,学校先后荣获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特色学校、全国群众体育先进单位、江苏省教育工作先进集体、江苏省体育传统项目(足球)学校、淮安市义  相似文献   

18.
“纹艺慧心”美育课程以举办一场主题为“让纹样美给你看”的创意艺术展览为目标导向,以传统纹样为文化载体,让学生聚焦传统纹样的核心知识体系,探索多种创意实践,将作品成果进行公开展览,由此达成“文化理解—文化认同—文化践行”的教学策略。本文从实际教学出发,以“寻—品—仿—创—展—思”为实践路径,引领学生以艺术家的身份开启一场认识美、创造美、践行美的美术文化之旅。  相似文献   

19.
陈志平 《新教师》2019,(6):15-16
优秀传统文化在学校中的建构与传承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和基础。多年以来,我校将南音、刻纸、灯谜、陶艺、楹联、童谣等闽南文化的传承教育作为学校的办学特色。学校先后荣膺泉州市“闽南文化传承基地学校(刻纸)”、全国“中小学中华优秀文化艺术传承学校(南音)”。在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教育中,我校将传统文化多方位、全过程地融入学校的美育中,以美育人,以文化人,大力探索学科融合,整合优化教育资源,全面提升学校的办学质量。  相似文献   

20.
自孔子提出“诗教”,中华诗教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只有厘清了“诗教”何为,才能真正解答今天我们如何“教诗”的问题。音声之美的带入、意境之美的熏陶、品格之美的塑造是教诗的三个主要层次,而随着教学实践的不断深入,还有更多层次的教学内容可供发掘。语文教师应始终牢记:“诗教”绝非“说教”,而应更注重“兴发感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