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金针度人——陈寅恪《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对培养研究素质的意义陈寅恪先生的《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是公认的一部见解精深的学术名著。然而,陈先生在撰写此书时,却寓有引导“初学者”习史的特别用心。他在《叙论》中明言:“此书本为供初学读史者参考而作。”(页2,中华书局1963年版)本书写成于1939年,采用浅近的文言,文章体裁更与现今常见的史论著作不同。也许我们会觉得,陈先生所谓的“初学者”,是有不一般的学术起点的吧?但是,陈先生引导“初学者”的用心与方法,其实对于现今的通识教育和专业训练,仍然具有原则性的指导意义。本书的题旨,…  相似文献   

2.
史学巨擘陈寅恪对于其自身治学历程与学术理路,生命感慨与世事洞察的不少自述,均散见于为他人著述所做的的序言,以及略征旧籍参证的跋文、"书后"当中.这些文字既是在时原作者"了解之同情"基础上对其作品意义的深入阐发和推许,也是陈寅恪夫子自道以告慰友朋的一种途径.从而成为理解陈氏学术路径、治学精神与人生价值的重要资料.本文通过对收入<陈寅恪集>的数十篇这类文字进行解读,进而讨论陈寅恪的史学方法与史学精神,试图梳理出另一种可能近乎陈寅恪其人及其学说的解释模式.  相似文献   

3.
1949年冬,毛泽东第一次去苏联为斯大林庆祝70大寿,斯大林忽然向他问起一个人,说读过这个人的历史著作,毛泽东却不知其人是谁。毛泽东回国后专门查访,方知此人乃是陈寅恪,已南下岭南执教。与和他同时代的梁启超、胡适、鲁迅等大家熟悉的名字相比,陈寅恪是让人陌生的、非主流的;但在学术领域,他却是中国现代最富盛名的历史学家、古典文学研究家、语言学家。他在36岁时即被清华国学研究院聘为导师。据说当年梁启超为能让清华大学聘请到既无学位又无著述的陈寅恪做导师,曾这样力荐道:我梁启超虽然是著作等身,但是我的著作加到一起,也不如陈先生三百字有价值。陈寅恪的学生如季羡林、冯友兰、周一良  相似文献   

4.
陈寅恪先生"不敢观三代两汉之书"的观点,除了含有明显的自谦语意之外,在一定程度上道出了古史研究所具有的特殊的难度。古史研究要求对文献记载和考古学材料作严格的审查。自学古史应具备基本的学术素养与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陈先生的观点在学风浮躁的今天仍具有深远的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5.
几年前笔者在北京大学图书馆查阅史料时,于旧燕京大学论文库中偶然看到曾担任陈寅恪先生助手的程曦所撰之学位论文<恽南田研究>,内有陈先生手写评语及所给分数.  相似文献   

6.
对于庄子《逍遥游》旨意传统有两种经典解释:即郭象的大鹏与小鸟都逍遥和支道林的大鹏与小鸟都不逍遥这两种结论。陈寅恪先生在30年代考证这两种结论产生的学术背景,陈先生认为:郭象观点的产生源于当时的社会思潮,即源于魏晋清谈的一种发展,具体而言就是风行一时之“才性论”。而通过对《高僧传》等经典的钩稽,陈先生指出,支道林观点显然是源于佛家经典。由陈先生之考证,一方面说明中国佛、道之发展相融相汇;另一方面也说明郭、支两种观点却都是囿于社会思潮之影响,没有昭示出庄子文本的真意。本文从庄子文本出发,结合庄子理论,对《逍遥游》进行了重点疏释,认为庄子的真意是强调道与物之对立的“小大之辨”,即大鹏逍遥,小鸟不逍遥。由此理清了这桩千古公案。  相似文献   

7.
陈寅恪的史学与唯物史观的关系可梳理为两个层面:在单纯的方法论层面,陈寅恪受到近代社会学方法的潜在影响,重视社会群体本位和经济因素,与唯物史观有一定的趋同之处;但在学术与政治交涉的层面,他强调学术独立,拒绝政治对学术的干扰,跟意识形态化的唯物史观又是截然对立的。  相似文献   

8.
中国近现代文坛,能当“纯儒”两字的只有陈寅恪。陈先生一生只知治学,不愿为官,不关心政治.不参与党派之争;陈先生提携后进,但结党而不营私,从不搞门第之争;陈先生学贯中西,但始终以国学为自己的研究重心,他学西学只为更好地研究国学;陈先生一生以传道授业为己任,眼盲、膑足,仍坚持上课,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9.
<正>一、阅读下面这段文字,根据要求作文20世纪20年代,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创办时,梁启超向清华大学校长曹云祥推荐陈寅恪,曹问:"他是哪一国博士?"梁答:"他不是学士,也不是博士。"曹又问:"他有没有著作?"梁答:"也没有著作。"曹说:"既不是博士,也没有著作,这就难了!"梁生气地说:"我梁某也没有博士学位,著作算是等身了,但总共还不如陈先生寥寥数百字有价值。"陈寅恪  相似文献   

10.
陈寅恪1930年在<陈垣敦煌劫余录序>中提出:"一时代之学术,必有其新材料与新问题.取用此材料,以研求问题,则为此时代学术之新潮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