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4 毫秒
1.
但丁是欧洲中世纪最有代表性的作家,中世纪后期东西方文化交流频繁展开,东西方文化相互影响逐步融合,但丁也积极接受并吸收东方文化,并将其结合到《神曲》创作中。在但丁《神曲》有关东方的描述中,也表现出东西方文化碰撞初期的隔阂与排斥,对但丁创作之源的追索有助于我们了解中世纪后期东西方交流的真实面貌。  相似文献   

2.
《神曲》与《十日谈》中体现出但丁与薄伽丘两位文学伟人不同的幸福观。可以通过对《神曲》与《十日谈》创作背景以及对作者但丁和薄伽丘生平经历对比,从主客观影响因素出发,分析两部作品所体现的幸福观的相似之处与区别,及二者形成的历史与个人原因。  相似文献   

3.
初瑶 《文教资料》2012,(33):131-133
一直以来对《神曲》创作手法、人物形象的研究较多,虽然也有很多对于《神曲》宗教思想的研究,但这一点对于中国文学影响的论述较少。在这里,笔者将从但丁的代表作《神曲》中所表现出来的对于宗教虔诚的情怀引申到但丁自身对灵魂的思考,以及这种思考对现在中国文学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4.
但丁在其代表作《神曲》中,描写了人类灵魂在地狱、净界、天堂三界中的不同遭遇,以悲凉、伤感的笔触表现了个人的人生价值观,罪人所受刑罚都有“报复刑”的意义。《神曲》中的“因果报应”在宗教意义和人性道德上具有统一性,从根本上来说都是讲善恶终有报,劝人向善。  相似文献   

5.
但丁的《神曲》是关于诗人在地狱、炼狱、天堂这三界的游历,而这三界实际上都是人死了以后的去处.也就是说,但丁所进行的是一次在死亡之国的旅行.所以,读《神曲》,始终有一个问题在我们的头脑中徘徊:但丁为什么要在他的生命正处于人生道路的顶点时去做一次“死亡之旅”?他为什么要在他的生命最强盛、最辉煌的时候去面对死亡呢?因为,但丁在《神曲》中开始游历的时间是1300年,这年他35岁,按照他自己的观点,这正是人的生命力达到顶峰的时候.有一位东方哲人说过:“回忆、冥想、思考死亡是老年人的事,而年轻人是活泼地面对生动的世界和生命.”但丁为什么正相反呢?追寻这一疑问是我们特别是作为东方人的我们理解《神曲》的一条门径.  相似文献   

6.
但丁《神曲》的救赎思想基本上属于中世纪基督教观念的产物。《神曲》不仅从总体上按基督教时间观建构了一个基督教的世界,而且主张生活于世俗中的人的救赎必须依赖于自由意志。《神曲》中但丁在探讨人类救赎过程中体现出的“类的意识”正是他作为“新时代最初一位诗人”的标志。  相似文献   

7.
刘育根 《考试周刊》2007,(34):112-113
作为承前启后的但丁,思想是矛盾的、复杂的,他思想的复杂性体现在《神曲》之中,本文试图通过分析《神曲》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点去透视但丁的思想性格。  相似文献   

8.
但丁构想和创作的《神曲》,源于对"善"与"爱"的理想境界的追求。他以丰富的想象力,将时间打入空间,构造了《神曲》独特的艺术结构,既是艺术家心灵结构的一种体现,也为我们打造了一种人类灵魂存在的和谐秩序和走向复活的模式。  相似文献   

9.
但丁在《神曲》中所描写的他在地狱.炼狱和天堂的游历,实际上是一次“死亡之旅”。诗人为什么要进行这样一场旅行呢?是因为身处新旧交替时代的诗人原有的人生价值观出现了危机,面对挑战,他回到生命的有限性这一人生最基本的起点,重新思考人生的意义,通过对三界的游历,探索新的人生。这一“向死而生”的路径正是秉承了西方化直面死亡思考人生的传统,从这里出发我们才能真正理解《神曲》的主题。  相似文献   

10.
《新作文》2006,(3)
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第一位诗人但丁写过一部著名的《神曲》。在《神曲》中.但丁叙述自己迷失在一片黑暗的森林,他极力想走出去。到了黎明时分,远处的山顶已撒满阳光。可就在此时.前面突然出现了三只猛兽,一豹、一狮、一母狼,挡住了路。但丁进退维谷之际。古罗马的  相似文献   

11.
浅论但丁《神曲》的创作源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从但丁对祖国和人民的痴情,对爱情的痴迷,对知识理性的痴欲以及对宗教的痴从四个层次阐述了《神曲》的创作源泉,从而展示诗人丰富的精神世界。  相似文献   

12.
基督教对西方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都有深远的影响,对文学的影响尤为突出。但丁的《神曲》就是一部深刻阐释基督教文化的文学作品。《神曲》的整体结构充满了神性色彩,象征性、寓言性的手法表现得非常突出。《神曲》对基督教文化的深刻阐释强化了西方文化体系中精神信仰的地位,从而对西方基督教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3.
魏军  黄艳 《宜春师专学报》2014,(11):104-107
现代叙述学理论注重对叙述者的探讨,《神曲》的时代解读也呼唤现代文艺理论的实践运用而衍生新意。对《神曲》叙述者的阐释主要分为三方面:一是作为叙述者、人物、隐含叙述者的“但丁”的关系及叙述者类型归属;二是叙述者“但丁”与引路人、亡灵、读者的多重对话叙述模式中不同的叙述声音;三是《神曲》不同叙述者的互补承担叙述者职能。  相似文献   

14.
该文梳理了老舍对但丁的有关论述,并结合时代背景对老舍这些论述进行分析,考察但丁及其《神曲》对老舍的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15.
人们都说,但丁是一位伟大的文学家、奇想家、历史学家,但我认为,他还是一位成就卓著的社会学家和幽默大师。在《神曲》中,涉及了从古至今形形色色的人物,在对这些人物的表现中,反映出诗人对  相似文献   

16.
老舍与但丁有密切的文学联系 ,初读《神曲》,老舍就有了“要写出像《神曲》那样完整的东西”的愿望。“《神曲》情结”贯穿于老舍文学创作的始终 ,不同时期在主题、意象、语汇方面又体现出不同的特点。“《神曲》情结”是走进老舍文学创作世界的一扇门  相似文献   

17.
贫穷与富有     
伟大的意大利作家、世界名著《神曲》的作者但丁,有一次遇到一个亲王的弄臣。弄臣问他:你聪明绝顶,但是贫穷:我虽然愚蠢而癫狂,可是富有。这是怎么回事呢?”但丁冷笑着回答:“将来我遇到像我这样的人,而不是像你那样的人,我就富有啦。”(贫穷与富有的标准不同,人生的境界也就不同。)贫穷与富有  相似文献   

18.
屈原和但丁作为中西方文学史上的两位代表诗人,他们的代表作《离骚》和《神曲》有惊人的相似之处:社会环境和个人经历相似,塑造的自我形象相似,主人公经历的精神漫游历程相似。但由于二人所受的传统文化熏陶和人生追求的差异,相似之中又有一些区别。  相似文献   

19.
《神曲》称“神圣的喜剧”。但诗人的悲愤忧思之情流贯始终。它既是一部忧思录,也是一部指述救赎之作。《神曲》抒发了但丁三重忧患:党派纷争之忧、民穷国弱之忧和遭放逐之忧。  相似文献   

20.
中世纪伟大作家但丁的宏篇巨制——《神曲》,在中世纪文学史上树立起了一面崇尚人性并追求和谐、完美的人性的大旗。先看但丁写《神曲》的目的。“其目的不外乎通过冥世之界的幻游的描述,给人们以教育和启发,使人们走出谜惘和错误,经过艰苦的努力达于真理和至善的境地,实际上也就是给意大利人在政权上和道德上指出一条复兴的道路。(见人民出版社《神曲》的引言),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