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59 毫秒
1.
中国戏曲属于历史悠久的舞台艺术样式。在传统文化教育理念全面渗透的今天,积极组织"戏曲进校园"活动,指导学生更好地学习戏曲文化,同时使学生开阔视野,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努力做高素质、全能型、有理想的优秀人才显得至关重要。新课改背景下,戏曲进校园已经成为了必然趋势,教育工作者应从不同角度、新的层面出发,总结具体的引导策略,全面普及戏曲文化,使更多学生爱上戏曲艺术。  相似文献   

2.
戏曲类研究生教育主要是培养以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宗旨的高端戏曲艺术人才,是艺术院校研究生教育的重要部分。为了应对传统戏曲艺术面临的挑战,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在艺术院校戏曲类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应加强价值引领,把思政教育融入戏曲类硕士研究生教育的全过程;严把招生关,培养有真才实学的高端戏曲艺术人才;重视地方戏剧种人才培养,保持民族传统文化的丰富多彩。  相似文献   

3.
<正>2017年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颁发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指出: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传承中华文化基因,加强戏曲通识教育,增进学生对戏曲艺术的了解和体验,面向人人,让每个学生都享有戏曲教育的机会,成为戏曲进校园的受益者。为此,四川省委宣传部、四川省文化厅等部门联合印发了《四川省戏曲进校园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方案》将戏曲进校园工作分四个阶段推进,从2018年起,每半年为一个实施阶段。其中,成都、德阳等六个地市州作为先行试点,到2019年底,实现全省大中小学全覆盖,从而做到戏曲进校园工作的常态化、机制化、普及化。  相似文献   

4.
管焱 《学苑教育》2012,(22):87-87
传统文化注重探讨理想人格与理想世界中回答社会与人生的问题,蕴涵着丰富的人文精神,地方戏曲属传统文化范畴,地方戏曲综合了唱、念、做、打等艺术手段,它承载着中华民族文化渊源的基因,蕴藏着中华民族的核心价值、思维方式、想象力和文化意识,构筑着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蕴,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和核心竞争力,是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通...  相似文献   

5.
随着时代变迁,戏曲已经不是人们娱乐生活的主要活动之一,喜欢地方戏曲的群体也越来越少,越来越多的地方戏曲文化面临失传的困境。戏剧成为当下急需弘扬、传承、推广的教育文化,它不仅仅是要培养千千万万个戏迷或是继承者,而是要通过具有民族特色的艺术载体向学生普及传统文化、历史知识、道德理念等。  相似文献   

6.
我国的戏曲艺术蕴涵着丰富的民族文化和悠久的历史文化,是综合性的舞台艺术。戏曲将很多的艺术形式充分融合起来,彰显出各自的魅力和个性。经过数百年的发展,戏曲已经形成一套相对来说比较完善的体系,不仅有行当区分,而且表现手法也是十分丰富,更是涵盖了绘画、诗歌、杂技、武术等多种艺术形式,如果适当地引入到农村学校中,可以大幅度提升学生的审美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7.
莆仙戏是福建省的传统戏剧,其源起可追溯至唐代,随后不断发展,吸取了宋元明清各朝多方戏曲的优秀元素,被誉为“宋元南戏的活化石”,是中国传统戏曲文化、民俗文化的结晶,具有极大的文化意义。如今,莆仙戏在多元化文艺形式的冲击下面临着传承等诸多方面的问题,将之纳入小学音乐课教学当中,使学生增强对莆仙戏的了解,培养热爱戏曲,热爱传统文化的氛围,对于保护莆仙戏,提升民族文化自信具有极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中国传统戏曲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世界人类文化的瑰宝,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文学价值,其文化内涵也是我国古今社会生活的真切反映,它的发展对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承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当前社会科学技术不断进步,以互联网、数字技术等新媒体技术的发展令中国传统戏曲艺术传承方式焕然一新,为了不断满足人们对传统文化的新需要,我国传统戏曲发展需要不断探索新的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9.
推动戏曲进校园提高大学生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素养,对增强青年一代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按照《关于戏曲进校园的实施意见》要求,高等学校应该结合专业特色和地方戏剧艺术院团的实际情况,采取多种形式,形成戏曲进校园的良好氛围和舆论环境。  相似文献   

10.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世界闻名,优秀的传统文化可以提高人们的素质,影响人们的行为。同时,优秀的传统文化也能给予人前进的动力。作为教师,必须要把中华传统的优秀文化发扬光大,让优秀的传统文化进入校园,有利于青年学生更多的了解我国的优良传统,真正的喜爱中国传统的优秀文化,从而传承优秀的传统文化。因此传统优秀文化进入校园,有利于学生的发展和成长。  相似文献   

11.
《现代教育》2016,(4):65
近年来,济宁市任城区按照教育部《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的要求,立足本地实际,扎实进行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并将其纳入学校课程体系,开发校本课程,编写校本教材。如《运河文化》《节日课程》《长沟乡土文化》《二人斗》《抖空竹》《戏剧》《让爱浸润每颗心灵》《书法》《古诗文吟唱》等都成为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载体。组织开展经典诵读活动,让学生读经典、学经典、用经典,传承经典;开设书法、象棋、舞蹈、戏曲、剪纸等社团活动,激发学生对中华传统文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为了让学生了解戏曲艺术、传承戏曲文化,各地普遍开展了戏曲进校园活动。在这个活动中,各地主管部门纷纷出台支持政策、安排专项保障资金、开展相关专业培训,并为学生安排演出剧目。这对传承和发展戏曲艺术起到了积极作用,有力地促进了素质教育的实施,拓宽了学生的审美视野。但从实践来看,戏曲进校园活动还存在学生戏曲知识储备不足,进校园演出剧目不够丰富,在校学生覆盖面不广等问题。基于此,应通过完善制度、选准内容、加强互动等方式来推动相关问题的解决,以确保戏曲进校园活动贴近实际、广受欢迎,实现实施素质教育、传承和发展戏曲文化的根本目的。  相似文献   

13.
戏曲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粹,其中蕴含着深厚的历史底蕴与人文内涵,值得每个人进行学习。戏曲鉴赏过程中能不断提高鉴赏者的艺术鉴赏水平和人文精神,运用戏曲鉴赏进行人文教育是人文教育工作中的一项创新举措,针对中国传统优秀戏曲的鉴赏,不仅能培养鉴赏者的文化修养和人文精神,还能充分弘扬中国传统的优秀文化,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提供助力。在利用戏曲鉴赏进行人文教育时,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与学生的接受程度进行循循善诱,在长期的熏陶中逐渐培养学生对戏曲这一艺术形式的热爱并对学生的人文精神进行塑造。同时实现学生人文教育与审美教育,使学生素质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4.
周彦 《华章》2009,(17)
豫剧是中华民族戏曲文化中的优秀一支,她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和表现形式.面对中国传统戏曲艺术的不景气局面,豫剧艺术通过"梨园春"这个传媒平台得到了成功地宣传和弘扬,让这门传统而又现代的艺术大放光彩.本文论述了豫剧独特的艺术魅力,并结合"梨园春"的成功经验发出深思,中国传统戏曲艺术的发展不能远离大众.  相似文献   

15.
增设京剧的内容,从操作性看,并没有太大的问题。但有关方面认为,通过增设京剧内容,可以达到传承民族优秀文化,培养学生戏曲艺术的兴趣等教育目的,笔者对此却很不乐观。其一,现在中小学的音乐课程,采取怎样的教学方法。基础教育人士不会  相似文献   

16.
正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对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作出了重要战略部署,明确提出了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这必将对中华文化的发展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产生巨大而深远的影响。中国戏曲学院作为党领导下建立的第一所戏曲专业院校,通过戏曲高级人才的培养、戏曲艺术理论的研究和戏曲文化的传播,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新的形势下,更应该自觉地承担起传承弘扬戏曲文化的历史使命,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作出应有的贡献。  相似文献   

17.
我国戏曲文化的交流和传播历史悠久,《梨园春》作为河南电视台的一档电视戏曲栏目,依托现代传媒的优势,把传播优秀的河南地方戏曲艺术作为自己栏目的宗旨,在继承中国历史上戏曲文化交流传统的同时,弘扬了中原文化,宣传了河南形象,成为河南省一张独特的文化名片。  相似文献   

18.
众所周知,我国戏曲博大精深,是重要的艺术财富,也是彰显中华民族精神的关键所在,已经成为文化软实力的一部分。在小学积极开展戏曲进校园已经成为素质教育的一部分,是提高小学生文化素养的重要载体,本文从多个角度出发,探析了小学开展戏曲进校园活动的重要途径与方法。  相似文献   

19.
当前,面对技术、信息、资本以及权力融合叠加的社会,传统戏曲艺术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不断受到挑战,重估戏曲艺术的价值成为一项重要工作,同时,推动戏曲艺术的传承和创新也成为一项长期事业。戏曲艺术要焕发生机和活力,要求从本体论的层面创建戏曲作为一种“人学”舞台艺术的展开方式,从认识论的层面理清戏曲和观众、戏曲创作与传播、社会与自我之间的多重复杂关系。戏曲导演徐勤纳以自己对戏曲的深度理解和敢于创新的实践灵活运用相应的戏曲形式,建立传统与现实相互关照的语义场,打通戏曲艺术时代创新的元认知。  相似文献   

20.
传统戏曲有着悠久的发展历史,是我国传统文化的艺术瑰宝.民族声乐在借鉴西方声乐理论的基础上,充分吸收了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展现出独特的艺术魅力.传统戏曲为民族声乐提供了大量素材,促进了民族声乐的发展,民族声乐的发展也是对传统戏曲的继承和发扬,两者相辅相成,共同发展.本文首先介绍了民族声乐的概念,然后阐述了传统戏曲与民族声乐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关系,最后从唱腔、表演形式、演唱技巧、审美熏陶等角度分析了传统戏曲元素在民族声乐中的运用,增强对民族声乐和传统文化的理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