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9 毫秒
1.
明末清初的才子佳人小说所重视和强调的是“举业之才”,与同时代进步思想家的“重才观”,“实才观”相较,不具备什么进步意义。  相似文献   

2.
才子佳人小说是明末清初出现的一种文学现象,是一种不容忽视的客观存在。着重论述才子佳人小说的"对称性":从"情才","男女平衡倾向","诗媒","一夫一妻(二妻)"等几个方面进行深入的分析,从而得出才子佳人小说中的男女主人公在尽力地追求幸福的结论。但理想与现实之间有太大的差距,使得男女双方在各自的爱情争夺战中都要付出一定的代价。  相似文献   

3.
浅说"一见钟情"--才子佳人小说叙事模式的文化透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明末清初的才子佳人小说在男女主人公之间形成了“一见钟情”的相见模式。首先,这一模式的形成与封建礼教禁锢下的人性诉求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封建礼教只能限制青年男女的行动自由却无法束缚其正常的生理发育,它对两性交往的严厉禁锢,反而更加激发起青年男女们对异性的渴盼与向往,从而也就更易于一见钟情了。其次,这一模式的形成与明末清初追求个性解放的时代思潮也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一定程度的个性解放,使得才子佳人们充满着对自主婚姻的强烈渴望,对封建礼教的基本恪守,又使得他们不能也不敢与异性自由交往,正是这一特点促成了他们的一见钟情。  相似文献   

4.
明末清初时期的才子佳人小说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不可忽视的小说类型,以“显扬女子,颂其异能”作为作品的主要意旨.在与传统的婚姻观相比较中可知,才子佳人小说有了新的突破,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男女双方建立婚姻的基础是以“才、色、情、识”为标准的;在恋爱过程中,以恋爱自由为主的现象;结合方式,家长和皇帝只起到帮助的作用,其前提是男女双方相爱,男女平等,并非强迫结合.  相似文献   

5.
明末清初才子佳人小说是中国古代人情小说中一种值得注意的现象。在近年来对其逐步展开的研究中,人们多是将这类小说视作古典爱情小说来加以观照。诚然。它所写的也许不过是诗词勾挑、儿女情深,但应该看到,才子佳人小说产生于明末清初,在那个特定的时代里,“情”的张扬是与人性的觉醒、人性的思考联系在一起的,才子佳人小说所叙写的“情”也深深地刘上了那个时代的印迹,与现代“爱情”话语的所指存在较大差距。由于承袭了明中叶以降浪漫主义文学思潮的余绪,这些小说对“真情至性”的肯定与揄扬,在男女之情上带有的某种自主倾向,体现了那个时代的呼声和个性解放的要求。但是,作者们虽然感受到时代的新气息,由于缺少更新的思想资源作为支持体系,他们虽不满于礼教,在男女之情上所提出的理想与追求,还是很朦胧模糊、依违两难的。尽管如此,这也是一个新旧思想更替时代的普遍特征.是人类通向人性自由历程中的一个必经阶段,不可一笔扫倒。  相似文献   

6.
本文对明末清初出现的才子佳人小说进行了文化上的透视。文章认为才子佳人作品的婚恋观是循于封建礼仪的婚恋观。以礼节情 ,以礼正情是作者的创作意旨 ,也是作品中的人物一以贯之的行为准则。与进步文学作品《西厢记》、《牡丹亭》所表现的以情反礼的进步观点相比 ,才子佳人小说是一种历史的倒退。同时 ,这类小说还表现了对一夫多妻制的颂扬 ,表现了作者落后保守的婚姻观  相似文献   

7.
"及第团圆"一解--才子佳人小说叙事模式的文化阐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末清初的才子佳人小说,形成了"及第团圆"的结局模式.这种叙事模式的形成与古代中国人的惩恶扬善的道德追求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明末清初的才子佳人小说形成了“及第团圆”的结局模式。这一模式的形成离不开古代中国科举制度这一文化背景,它是科举制度的派生物;而明末清初这一特殊时期文人们普遍的“求补偿”心理是这一模式得以形成的最直接的原因。  相似文献   

9.
"才子佳人"小说--林译小说--"鸳鸯蝴蝶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明清之际盛极一时的“才子佳人”小说开创了我国言情小说“大团圆”模式的创作传统,一直到清末民初“鸳鸯蝴蝶派”崛起,这种“大团圆”喜剧模式才被打破。“鸳鸯蝴蝶”模式之所以能将“才子佳人”模式取而代之.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当时翻译的外国言情小说尤其是林译小说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明末清初的才子佳人小说,形成了"小人拨乱"的情节发展模式.这种模式的形成与"患难见真情的社会生活信念"和"求奇求妙的创作原则"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明末清初的才子佳人小说表现出百花齐放的状态,是当时社会颇具盛名的一种小说流派。在表达爱情观上取得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歌颂自由恋爱,批评包办婚姻,强调男女之间的你情我愿。这些都无不体现出"情"的重要地位,体现出进步的爱情观。  相似文献   

12.
中国古典戏剧、小说都是在18世纪欧洲“中国热”的历史大潮中,被引进法国的。19世纪是法国汉学家译介、研究中国戏剧的自觉时期;中国古典戏剧担当了中西(中法)文化和文学交流的先锋角色;19世纪法国汉学界引进中国小说,以传奇、才子佳人小说为主,20世纪突破了这一单一化格局,注重于长篇巨制的翻译介绍,以小说作为认识中国文明不可或缺的参照,表现出更多的自觉和活力。但它们承袭的依然是前辈所确立的纯文学的文化观照传统。对中国白话小说发展史的探索,以都市文化视角来审视中国白话小说的兴盛、发展,是20世纪法国汉学家对中国小说研究最具理论功底和学术价值的方面。  相似文献   

13.
康德的《判断力批判》是关学经典名著,在这部著作的“关的分析”这一章,康德通过分析得出美的四方面特性,这既是在前人基础上的综合又是康德对理性主义与经验主义关学观的调和,显示了康德学术的创造性。  相似文献   

14.
狐精小说的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至唐代其面貌已有明显改观。作为唐传奇的压卷之作,《任氏传》开辟了人狐恋小说的先河。狐妖任氏的美丽善良、聪明机智,对爱情的忠贞不二,给人留下难以忘怀的印象。从总体上看,作品着意突出狐意象人性化的一面,借写精怪来写人,已具备了有意创作小说的自觉意识,在艺术上发展得比较丰富和成熟。《任氏传》的成功,标志着狐精小说沿革至唐传奇时已经摆脱了创始期的那种幼稚状态,逐步走向成熟。  相似文献   

15.
台湾“大河小说”如流淌的大河,将台湾人民半个世纪的生活和斗争涵盖其中,表现爱祖国、爱人民的母题。小说取材于甲午战争失败至二次大战结束,台湾被殖民50年的历史事实,塑造了一个个可歌可泣的人物形象,再现了一场场血与火的斗争。既写出了台湾沦陷的民族悲剧,也写出了民间武装抗日巨大声势和万众一心、视死如归的伟大精神。在取材、内容和形象塑造方面体现出悲剧性和崇高美的美学意义。  相似文献   

16.
对于马克思在《巴黎手稿》中提出的“美的规律”的内涵,曾经引起美学界广泛和持久的争论,本批评了把“美的规律”归于客体对象,即事物自身规律的观点,认为这是对马克思的误读,章认为客体对象自身并不存在所谓“美的规律”,“美的规律”蕴涵在人类合规律与合目的创造性的活动中,是属人的规律,是人自由创造的标志。  相似文献   

17.
“美”和“好”联系密切,意义上常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经常交替使用。现象学意义上的不涉及“好”的纯粹的美是不存在的。“一见钟情”式的美有点像现象学所说的纯粹的美,“情人眼里出西施”中的“西施”之“美”是更多地指向“好”。“情人眼里出西施”中的美比“一见钟情”式的美是更普遍更持久的。  相似文献   

18.
在特殊时期的文学作品中总能呈现出复杂多变的内涵。百花文学中已为定论的突破题材限制的爱情小说实质上仍是承载了对政治和道德的宣谕,这是第一层面的解读;更有重量更有意味的是作品中所传达出来的另一重声音:它一直在隐秘而倔强地诉说着有着独立自由人格的创作主体对现实问题种种可能性的揭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