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师德,它是教师和一切教育工作者在从事教育活动中必须遵守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以及与之相适应的道德观念、情操和品质。教师的道德素质并不是指规范、准则本身,而是教师把这些规范、准则逐步内化,成为教师从事教育事业的准则。在学生心目中,教师是道德的化身。他们都把师德高尚的教师作为学习的榜样,因此,师德才是教师的灵魂。历代的教育家提出的“为人师表”、“以身作则”、“循循善诱”、“诲人不倦”、“躬行实践”等,既是师德的规范,又是教师良好人格的品格特征的体现。  相似文献   

2.
长期以来,关于德育过程即“转化”过程的德育过程观影响和左右着学校德育实践,而越来越多的社会道德问题也隐显出学校道德教育中存在的种种问题。因此,我们迫切需要对传统的德育观进行深刻的反思,并树立起符合时代特征的现代德育理念,形成道德主体互动“生成”的德育过程观。一、传统德育过程观及其弊端(一)传统德育过程观关于“德育”概念的理解和界定,反映人们对德育过程本质的把握,但人们关于德育过程的基本观点和立场并非都是对德育过程“实然状态”揭示,其中更多的是对德育过程“应然状态”的理性表述。传统德育过程本质观认为,德育是…  相似文献   

3.
关于"德育"活动的运行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德育既然以学生为对象,按理应以学生的实际情况为出发点,长其善,救其失。这是谁都懂得的道理。问题是我国的德育实践往往并不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这是由于学生的外在行为及其内在动机以及影响其动机的价值观念、人生观念、世界观念,都不是德育据以实施的标准,而德育据以实施的标准,是社会国家基于对学生的诉求而确立的德育价值规范体系与目标。如果说学生的道德(或不道德)行为、社会(或非社会、反社会)行为及其内在的精神反映学生德性(广义)的实然状态,那么社会国家的德育价值规范体系与目标则是学生德性的应然状态。即他们应当具有的德性。按理,德育便是一个促成学生从德性的实然状态向应然状态转化的过程。这也是不难懂得的道理。问题在于学校往往以德育目标及由此派生的德育内容为出发点。即以学生德性的应然状态为"出发点"。这样,德育缺乏实效,也就不足为怪了。惟其如此,关于如何沟通学生德性的应然状态与实然状态,便成为德育中值得研究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教育善的实现作为教育伦理价值体系由应然向实然的现实转化,其不仅取决于教育道德规范本身的合理性和教育者对这一规范的信守状况,而且也要求在设定这种道德规范时,既对广大教育者提出其所应遵守的基本层次的道德要求,也向其昭示所应追求的更高层次的道德要求。只有注意到这种教育道德向度和层次的科学性,教育善的实现才可能成为可以期待的现实。  相似文献   

5.
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是教育事业发展的永恒课题,也是社会关注学校教育的重要焦点。由于多方面的缘由,师德表现的实然与应然间仍存在着很大差距。师德师风建设工作应遵循教书育人原则、乐教勤业原则、人格示范原则。这是对教育者行为的根本要求,是调节指导和评价教育者行为的基本道德标准。在树立师德楷模的同时,更应树立师德标兵集体,形成共同价值追求,以期获得“合作学习”式的集体荣誉效应。  相似文献   

6.
朱彦体 《今日教育》2010,(12):32-32
尝试着用眼睛和心灵去倾听教师,是校长“理”出民主和谐校园的“应然”,过多地用耳朵和大脑倾听,是现时不少校长的“实然”。“实然”和“应然”之间的落差告诉我们,在现代学校内涵式发展尤其是校园民主文化建设上,校长还有一段路要走。  相似文献   

7.
长期以来,人们对休谟问题"能否从实然推出应然"给予了很大的关注,而对相应的另一方面的问题"由应然能否实现实然"却关注不够.事实上,人们通常提出的应然原则或应然理论与实然生活之间往往存在一定差距.这种情况需要用与应然相反的原则才能解释,因为这里是应然原则本身出了问题.反应然命题就是基于应然的非实然状况的必然存在或发生而与应然相对的命题.可以说反应然具有与应然相对立的两方面的根本特性,这些特性决定了应然原则难以完全地实然化.  相似文献   

8.
一德育过程是德育实施的基本环节,是教育者价值引导与教育对象自主建构道德的过程,是思想道德规范知识教育与主体自身道德情感体验生成的统一。德育过程应该具有一定的伦理规范,这种伦理规范应该从德育过程的特殊性中得到界定。如果德育过程本身是“不道德”的,或者是“无德”、“缺德”的,难以想象德育实施的效果。故此,从“应然”的德育过程来看,德育过程应该是道德的。然而,从“实然”的德育过程来看,德育过程却未必道德。如果说“道德”的德育过程未必能够培育人的德性,那么倒是可以肯定地说,“不道德”的德育过程肯定不能培养出道德的…  相似文献   

9.
公共领域中的道德规范要真正发挥规范和调节作用,离不开公民对它的服膺和认同,以及在服膺和认同基础上的内化和由内化而形成的公共德性。公民公共德性的内容包含三个层次,即敬畏之德、捍卫之德和革新之德。敬畏之德是公民对公共道德规范与准则的敬重和畏惧之心以及由于这种敬畏之心而产生的道德自律能力和自觉履行道德义务的能力;捍卫之德是指公民不仅应自己遵从公共生活的道德规范,更应当挺身而出批评和制止违反道德的现象,捍卫道德之尊严;革新之德是指公民在认清公德内容中的错误和危害之处时,敢于破坏这些伪劣之德、害人之德.并积极推进新的公共道德规范取而代之。  相似文献   

10.
教学质量的高低优劣,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基本素质,而在教师的素质中,思想品德则是灵魂。那么,当今的教师应具备怎样的品德素质呢?1.要有爱岗敬业的“师业”爱岗敬业是做教师的前提,师德的实质就是教育这个“业”、教学这个“岗”。一名教师,如果没有敬业意识、乐业意识、职业规范意识和勤以为业的意识,那是不可思议的。师德体现的就是对教育事业及其社会地位的认同、情感和行动。因此,教师必须具备热爱教育事业,热爱本职岗位,献身教育事业的理想和教书育人的信念。2.要有爱生如子的“师魂”热爱学生,这是师德的核心。从一定程度上讲,…  相似文献   

11.
从规约到自律:教师专业道德的建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教师专业发展中,教师道德须从传统的职业道德向专业道德转换.教师专业道德蕴涵着教师的专业责任、道德品性和专业精神.教师的专业责任是一种规约下的承诺,教师以承诺规范自己并逐渐形成专业责任感;教师的道德品性是教师个体对道德的理解与诠释,通过实践活动中的道德行为体现出来;教师的专业精神以自律为核心,推动着教师的专业发展与成长.  相似文献   

12.
再论教师专业发展的德性维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几年来,教师专业化研究中"技术理性本位"的取向十分明显,"德性"维度遭到忽视。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德性维度是十分重要的,它的主要内涵包括爱与关心、责任感、公平公正以及幸福感,其德性素质的养成有赖于教师对自己日常教育教学实践的体验。  相似文献   

13.
高尚的师德一直是为人们所称颂的,但是目前师德建设正面临着来自多方面的猛烈冲击。培养和重塑师德应从四个方入手:唤醒教师“爱”的情感、强化教师的教育责任感、再现教师的道德示范性、树立教师严谨的治学态度与锐意进取的科学精神。  相似文献   

14.
智育教育固然很重要,但德育教育是灵魂、基础,应是学校的首要工作.为此应首先加强师德建设,从而带动学校整体道德建设,完善学生人格培养.  相似文献   

15.
在"5.12"大地震中见证了人民教师的伟大师爱,揭示了人民教师师德与责任的崇高境界。身为现代教师的我们,应该在新世纪、新时期的变革中更加充分认识到自己肩负的责任,进一步加强师德修养,真正做到教书育人,成为一个有"魂"的教师。  相似文献   

16.
师德建设是师资队伍建设的关键问题。影响师德建设的因素是多元的,其中教师评价作为高校教师管理的手段,对师德塑造有着直接的影响。教师评价是否科学、合理,对教师道德塑造会产生正负两面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杨启华 《中国德育》2009,(1):13-18,22
在教师专业发展趋势下,进行教师专业道德建设硌须考虑到处于生涯发展不同阶段的教师的特点与需求,有针对性地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教师生涯发展大致经历了教师生涯进入期、发展期、重新评估期、稳定期到退出期五个阶段。不同阶段教师成长的核心问题与教师专业道德发展需求是进行教师专业道德建设的依据。教师生涯发展对教师专业道德建设的启示在于:第一,尊重教师专业道德发展规律进行专业道德建设;第二,构建贯穿教师生涯的一体化的师德培育模式;第三,关注教师专业道德的“最近发展区”,加强各阶段教师专业道德建设的衔接性。  相似文献   

18.
提高教学质量,必须加强师德建设。教师道德是教师在教育实践活动中所应遵循的行为准则和应具备的思想品质,以及与之相应的道德观念和情操。教师职业道德的主体结构是三个维度,即敬业维度、育人维度、师表维度。针对当前我校师德师风建设的现状,强化教师忠诚感的培育是我们当前加强师德建设、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首要任务。  相似文献   

19.
德育教师的素质对大学生的思想及行为产生有效影响和积极作用,德育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对大学生产生的心理效应从根本上影响着德育的质量。所以提高大学德育教师的素质,是当前高校“两课”教学改革和师德师风建设中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问题。大学德育教师除了具备和所有教师相同的素质外,还特别要具备和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品德素质、法律素质、学识素质和创新素质这几个基本素质。  相似文献   

20.
在教师道德研究中,需要重视教师道德实践的研究。首先就是从教师道德理论到教师道德品质和道德行为的转变。这一转变过程包括教师个体对作为社会意识的教师道德的认可、内化和行为表现三个阶段。从第一到第二阶段是从他律到自律的过程,从第二到第三阶段是道德理想到道德行为即道德实践的过程。就教师的道德品质说,除了认知因素外,还包括着能力因素。教师品德能力最重要的是教师道德的认识能力、创造能力、评价选择能力和自我教育能力。就教师的道德行为来说,需要我们正确认识教师的道德行为和非道德行为、教师的有道德行为和不道德行为等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