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公共物品供给问题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首先对公共物品进行严格的定义,并说明在私人产品场合,市场机制不能有效解决公共物品供给问题,因此公共物品必须由政府来提供,需要政府的介入,同时强调了政府提供不是政府投资生产,最后对公共物品的供给选择应把握的原则进行了分析,认为纯粹的公共物品可以由政府生产,对于准公共物品,政府可以委托私人部门共同合作生产。  相似文献   

2.
王薇 《今日科苑》2007,(22):15-17
长期以来,我国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制度忽视广大农户对农村公共产品的需求偏好,从而引致农村公共产品供求机制的失衡,而要实现农村公共产品的最优供给,必须把农民的需求偏好作为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函数的内生变量,现实最佳的目标模式就是针对不同类型的农村公共产品提出与之相配套的四种模式:政府供给型、政府与私人混合供给型、民间组织供给型与私人供给型,逐步建立起政府、民间组织、私人等多渠道、多形式、多层次的多元化供给格局。  相似文献   

3.
狭义公共物品是指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的物品。广义公共物品是指具有非排他性或非竞争性的物品,包括纯公共物品、俱乐部物品与公共池塘资源三类。萨缪尔森、布坎南等人指出广义公共物品所面临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法。近年来广义公共物品的研究重心转向供给问题,政府供给与私人供给与联合供给及各供给方式的匹配与融合是广义公共物品的基本供给方式。  相似文献   

4.
段红平  王波 《科教文汇》2015,(1):227-228
本文从第三部门提供农村公共物品范围、方式及第三部门提供农村公共物品的成效三方面探讨第三部门在提供农村公共物品中的作用,充分发挥第三部门的优势,满足公众需求,提供人们需要的公共物品。  相似文献   

5.
本文根据交通基础设施投资需求与政府投资能力二者之间的三种关系,构建了政府与私人投资的三重博弈模型,通过对政府完全供给、私人自发参与供给和私人有偿参与供给三种情形下的博弈均衡分析,阐明了准公共物品领域中政府与私人投资者的博弈动机、行为以及效果,明确提出政府应占据博弈的主导地位以及优惠政策必须适时和适度,才能建立起社会收益与私人收益的共赢结构。  相似文献   

6.
本文从第三部门提供农村公共物品范围、方式及第三部门提供农村公共物品的成效三方面探讨第三部门在提供农村公共物品中的作用,充分发挥第三部门的优势,满足公众需求,提供人们需要的公共物品.  相似文献   

7.
公共物品的供给问题一直受到学者们的极大关注,除了传统的政府供给形式外,私人供给涉足公共物品领域的范围也越来越广.广东产业转移中承接地的基础设施不足,减低了企业转移的激情,早期基础设施建设的供给问题对产业转移进程有重要影响,应引起一定的关注.把早期基础设施的供给纳入公共物品供给领域,从市场失灵和政府失灵两个角度分析各自单独供给时存在的缺陷,并引入了一个基础设施的公共物品的供给模式--以政府为主体而引入市场机制,这种方式可以提高基础设施供给的效率.  相似文献   

8.
张要杰 《软科学》2008,22(1):86-90
政府作为农村公共物品供给主体的主要原因在于:分税制后财政能力的逐级上移;国家对农村的历史欠帐;基层政府负债严重。建立"以公共财政(省以上财政)为主体的、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共同参与的农村公共物品融资决策机制",主要包括公共财政供给框架下的融资方式、政府和私人联合供给融资方式、私人或非营利组织完全供给融资方式等。在投资序列的设计上,应将农村基础教育、农村社会保障、农业科研与推广等放在优先发展的位置上。  相似文献   

9.
陈心慧 《科教文汇》2008,(27):195-195
对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概念和范围的阐释为研究服务型政府打下了理论基础。但是由于这两个术语的广泛性,从而会出现交叉和混淆,这对于为建设服务型政府进行理论研究是极为不利的。重新界定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的概念并对两者范围的交叉和界限进行重新阐释,有利于进一步理解服务型政府。  相似文献   

10.
PFI是一种鼓励私人投资公共项目,提供公共物品,重塑公共事业部门乃至政府的理念和方法。文章通过对西方发达国家尤其是英国PFI产生的背景、概念及优缺点的介绍,探讨这种模式在我国特定环境下运用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以便充分发挥PFI的优势,提高我国的公共服务水平。  相似文献   

11.
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近年来迅速发展,已成为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重要工具,但作为一项崭新而重大的土地制度供给,从理论到实践都有很大的探索空间。本文根据公共价值创造理论,认为由政府推动的乡村振兴成果具有公共产品属性,乡村振兴的过程就是公共价值创造和实现的过程。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手段,本质上就是通过土地制度创新促进乡村振兴中公共价值的创造和实现。为此,本文首先总结了中外土地整治实践经验,分析了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的公共价值取向,以此为基础,深入探讨了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的公共价值创造和实现问题,其中公共价值的创造需要推进理念创新、方法创新和科技创新,公共价值的实现需要推进产权创新、组织创新和监管创新。  相似文献   

12.
朱虹 《情报科学》2006,24(1):119-123
网络基础设施是一种准公共产品,它的这一属性使得在构建网络基础设施时遇到许多困难。因此,必须要考虑到其公共性,又注意到它的特殊性,从明确网络基础设施的建设主体和产权安排入手,特别是处理好网络基础设施的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关系,才能使网络基础设施资源得到有效配置。  相似文献   

13.
孵化器外部性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孵化器“事业化还是企业化,国有化还是私营化”问题,运用经济学理论对孵化器的外部性展开分析。根据新古典理论,分析了对孵化器实行庇古税的理论机理。根据新制度理论,从产权分析着手,证明孵化器是公共物品和私人物品的综合体,进而推论出对不同属性权重孵化器的相应外部性产权政策。借鉴内生增长理论的罗默模型,分析了孵化器外部性的成因,也说明作为创新制度的孵化器,其正外部性是内生的。结论是:孵化器的现实争论可转化为公共物品和私人物品权重识别和相应政策取向问题,对孵化器组合应用庇古补贴政策和外部性产权政策是实现帕累托最优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4.
陈潭 《中国软科学》2003,(9):139-144
集体行动的困境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社会现象。西方学者根据生活世界的反映。建构了集体行动困境的理论模型,并作出了若干理论阐释。这种非合作博弈下的集体行动逻辑反映在公共事务管理现实中可能会出现公共产品供给短缺、公共资源利用无度、公共秩序混沌无序、公共组织效率缺失、公共政策执行失范等诸多问题。为此,明晰产权、明确责任、沟通协调、自主治理、理性激励、合理监督等制度安排是解决公共管理危机或集体行动困境的可能.路径。  相似文献   

15.
雷静  吴晓伟  杨保安 《情报杂志》2012,(3):145-150,144
虚拟社区已成为重要的知识共享平台,虚拟社区中的知识共享也成为研究的热点问题。为了研究虚拟社区中的知识共享行为,本文分析了影响知识共享行为的社区成员间的人际互动关系和知识关系,构建了虚拟社区中知识共享活动背后的知识共享网络,从理论上分析了两种关系间的相关性,然后从虚拟社区公共知识的公共物品特性分析入手,将虚拟社区的知识共享行为看作是产生社区公共知识的集体行动,结合实证分析对虚拟社区知识共享网络的结构模式和两种关系之间的相关性进行了解析和验证。  相似文献   

16.
陈晓畅  仲伟周  李霞 《科研管理》2004,25(2):129-134
自推行市场化经济体制改革以来,公益机构已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飞速发展时期;目前公益机构已经发展成为我国社会中非常重要的社会组织,并在科教文卫体等领域的公共物品供应、救死扶伤、促进社会效率与公平以及正义等方面做出了非常重要的贡献。但是,由于转轨社会制度对社会活动主体行为规范性有效约束不足。我国目前的公益机构的行为在许多方面出现了偏离原有社会规范的种种扭曲并产生了严重的社会恶果,严重阻碍了我国公益机构的健康发展及其社会功能的进一步发挥。本文在对我国公益机构形成与发展进程充分描述的基础上揭示了公益机构的性质与功能,剖析了我国公益机构行为扭曲的表现、恶果及其根源,并从中外比较角度提出了公益机构行为扭曲管制的宏观政策与微观机制等。  相似文献   

17.
国有资产的布局调整与权利结构改革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赵轶 《科研管理》2003,24(5):116-120
本文提出的国有资产布局方案是不断调整国有企业的股权和债权结构,最终实现国有资产以独资的形式为社会提供纯公共品,以参控股的形式与社会共同经营准公共物品,而提供私人物品的行业则完全由非国有资产所有者拥有企业的最终控制权和剩余索取权。  相似文献   

18.
孙爽 《科教文汇》2012,(6):196-197
公众人物的姓名频繁被注册为各种商品或服务的商标,这种现象出现的重要原因是其在社会上具有较高的知名度,但若放任这一现象的存在,必将对公众人物本身及社会造成一定的影响。我国法律在调整这一关系上还是空白的,本文从不同层面对这一现象加以分析,并提出建设性意见。  相似文献   

19.
大科学装置在中国一直被默认为公共品,在简单套用现有公共品理论进行分析的情况下,可以发现大科学装置具有很强的私人品性质,这造成了理论与实践之间的矛盾和张力。通过对已有理论的回顾,提出一个修正的公共品界定方式,认为"非竞争属性"和"非排他手段"是物品得以转变为公共品的主要依据。基于这个修正的界定方式指出,"知识生产和扩散"是大科学装置的"非竞争属性",系统的法律政策体系和灵活的管理体制机制是实现大科学装置"非竞争属性"的"非排他手段"。最后,在这个视角下,分析美国和中国在大科学装置建设及运营上的区别,并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