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本文以重庆渝北回兴“城中村”为个案.对农转非居民的身份认同与人际传播进行了质化研究。通过对城中村的农转非居民和城中村其他居住者进行的深度访谈和分析,我们发现农转非这一群体并没有因户籍的改变而获得城市人身份的认同,在社会交往与人际传播中,符号边界和社会距离仍不同程度地存在,尚未与城市市民和文化真正融合.  相似文献   

2.
本文以广州市天河区"新生代农民工"为主要研究对象,运用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等方法,研究发现他们对微信依赖程度较高,微信关系网较广,微信使用功能依次为群内互动需求、信息获取功能、生活消费需求、群外社交需求。微信使用强度和模式对其市民身份认同、社会关系网络、社会参与度影响较大,对其城市认同也有影响。在此基础上本文提出以微信促进新生代农民工社会融合的相关策略。  相似文献   

3.
韩露 《传媒》2017,(14)
当前,新媒体经成为社会生活的一个重要系统.新媒体作为沟通人际关系的重要手段,在对人际关系和社会关系的重构上,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早在上世纪,麦克卢汉就提出了媒体能够使社会"重新部落化"的主张,从整体上看,部落化是原始社会的重要特征,这种特征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逐渐消失了.而新媒体则又给人类社会的重新部落化带来了新的手段,以互联网为基础,尤其是微信、微博等新媒体的发展,使各种网络社区、论坛、兴趣小组开始出现,这正是"重新部落化"的显著特点.当然,麦克卢汉论述的主要是指电视和互联网媒体,当时的新媒体还远不如今天发达.但是,作为媒介预言家的麦克卢汉所谓"部落化"与"重新部落化"的分析,无疑为新媒体研究提供了具有启迪性的视角.由北京交通大学刘凯博士独著、上海三联书店2016年12月出版的《部落化生存:新媒体对社会关系的影响》一书,正是以这一视角为基点,分析了新媒体对社会关系的影响.作者从新媒体塑造的网络社会关系入手,进一步分析了个体用户在新媒体时代的部落化生存方式.在此基础上,作者分析了部落化的经济形态和政治参与,以及部落化时代的文化特征等,这种以新媒体对社会关系的影响为切入点,分析涵盖了个体、经济、政治和文化各个领域,充分体现了作者新媒体研究的宏阔视野和深入思考.  相似文献   

4.
新媒体使用与主观阶层认同:理论阐释与实证检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基于主观阶层认同的结构主义与建构主义视角、特别是布尔迪厄的阶级/阶层理论等理论资源,运用2009年上海城市居民问卷调查数据(n=2910),阐述并检验新媒体使用对主观阶层认同的影响.研究表明,互联网与手机的采纳与使用(特别是具体的使用情境与模式,即本文所称的"新媒体资本"),均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社会成员的阶层地位感知,特别是文化阶层认同.新媒体从而不仅受制于社会结构,而且可以重塑阶级或阶层.  相似文献   

5.
随着新媒体的崛起,社交媒体得以迅速发展,人们的社交方式发生了转变.在这一变革的背景下,基于强连接的社交方式,使得"表演"行为每时每刻都遍布在我们社交生活的每个角落.通过研究发现,个体用户的社交表演行为会受到来自用户自身及他者双重建构的影响.自我建构层面主要受到自身人设、虚荣心及利益的影响,而他者建构层面主要受到社会认同、社会比较及群体规则的影响,但群体规则对个体用户的表演行为的影响具有两面性.  相似文献   

6.
本文批评了社交网络带来的社会参与热浪和社会平等想象,研究认为,社交网络朝着高度集中趋势迈进,伴随着流量和社会关系越来越集中,人们由此深受网络霸屏的影响,同时也呈现了与之连带的"谷歌政体"式的信徒和对西方话语的自愿支持。在人们社交网络虚拟化之后,社交网络传播的外相带来的社交网络神话化做法,持续的网络传播集中化为社会参与带来新问题。社交网络传播集中化的事实,凸显了在全社会范围内提升媒介素养教育的紧迫性,同时也昭示着新闻传播学教育的方向。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随着我国的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新移民"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群体,他们能否顺利的融入到城市生活,成为城市未来发展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本文从传播学的角度,重点考察社交媒介的使用对"城市新移民"的社会融合所带来的影响。基于合肥个案的网络数据调查,研究结果表明,城市新移民社交媒体的使用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这个群体更好地融入到城市生活,但这种影响是有限的,政府和社会应该加强对"城市新移民"群体的关注,为他们提供更好的生活交往平台。  相似文献   

8.
陈颖 《新闻界》2015,(3):54-57
认同是社会交往主体对交往对象的一种肯定,交往主体的"复数"性决定了其认同需求的多维多向性。在此视角下,微博是以认同为基点的认同,微信则是以关系为基点的认同。进而言之,微博首先是媒体,微信则首先是社交工具;微博的媒体属性使其成为使用者的信息源,主体间的交往纽带是内容;微信的社交属性使其成为使用者维续社会关系的工具,二者在差异中按不同的机理传播着信息也互补着认同。  相似文献   

9.
在新媒体语境下,自媒体已经从一个传播学词汇变成了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并逐渐演变出了"人人都是自媒体"的局面。自媒体集平民化、简单化、个性化等鲜明特点于一身,不仅能够体现大众传播的过程,还能够使新媒体用户亲身参与传播,并在传播的社会功能中产生利益诉求。本文从自媒体的概念、本质两个方面对"自媒体"的情况做了简单概述,并从自我表达诉求、社交功能诉求、政治参与诉求和社会监督诉求四个方面举例分析,深入研究新媒体语境下受众对自媒体的功能诉求。  相似文献   

10.
张琦 《声屏世界》2012,(12):56-58
了解以新生代农民工为代表的弱势群体的新媒体应用现状,培养他们运用新媒体为个人生活服务的能力,有助于帮助他们尽快获得社会认同、融入城市社会。本文通过在河南省郑州市进行的随机抽样问卷调查,对郑州市新生代农民工新媒体应用与评价进行了系统的实证研究。  相似文献   

11.
沈莹 《大观周刊》2012,(45):14-15
经济效益良好地理位置优良,以出租为主的城中村村民一直都在向城市融入,但是城中村村民精神文化以及精神所影响的行为等各方面与所处的现代城市相去甚远,而这一切原因都来源于社会的断裂现象,城中村与现代城市之间的断裂。  相似文献   

12.
网络社交媒介经常会不经核实地随意将"富二代"的标签贴到一些人身上,引咎和妄断事件的缘由与"富"的关系,网络用户如果不加甄别的盲从,无形中会加剧社会不同阶层的对抗情绪。所以,网络社交媒介应发挥其社会的联结功能,协调与沟通各种社会关系,而不是为赢得点击率和眼球而打着舆论监督的旗号曲解事实本身。这种不经查证的"富二代"标签行为不仅伤害了标签当事人,破  相似文献   

13.
新媒体电视综艺节目是专为新媒体接收终端生产的视像文本。新媒体接收终端对电视综艺节目的结构性影响是全面而深刻的——在文本结构上,开放与真实的二维结构更加显著;在传播结构上,片段与碎片的分野更加清晰;在阅读结构上,融入与疏离更加自如。新媒体电视综艺节目是一个开放性与碎片化融合而成的影像文本,重构着碎片化的社会关系和社会文化。  相似文献   

14.
社会化阅读以其融社交功能于阅读的特性已受到越来越多的读者青睐,与传统阅读相比,社会化阅读作为一种新的阅读形态有着迅猛的发展势头。社会化阅读的载体——移动终端在青少年人群中应用广泛,且青少年更易受新媒体的影响,本研究通过对18名上海地区青少年的先导访谈,探究青少年群体社会化阅读行为的采纳动机及该行为对这一群体的影响。研究发现青少年社会化阅读行为的阅读动机为兴趣爱好、人际交往、信息获取、情感抒发和权威性;分享动机为休闲娱乐、人际交往和自我认同;青少年社会化阅读行为对阅读习惯的影响体现在媒介、场所和阅读内容上;对社交习惯的影响体现在社交活跃度、沟通便捷度和社交网络拓展上。  相似文献   

15.
<正>新媒体崛起,多种文化与价值观融入,多元利益产生,推动公民社会成长,报纸的传播对象已经不是仅能倾听的受众,而是具有主观选择性和参与积极性的新型受众。本调查2012年7月1日至30日在北京、上海、广州、福州四个城市,通过发放问卷的方式,来了解受众接触"全国两会"新闻的媒体接受习惯与动机以及媒体报道对受众的影响效果。并在此基础上,得出调查结论、提出建议,服  相似文献   

16.
社交媒体的广泛使用,正在改变人们的生活工作方式,政务社交媒体的蓬勃发展也正在改变着整个城市的治理方式。作为政务社交媒体的细胞,社区社交媒体平台应运而生,不仅在改变社区与居民的信息沟通方式,也在改变居民参与社区治理的方式。如何通过社交媒体的使用来提升社区居民参与社区治理的意愿,是摆在基层政府和社区管理者面前的重大课题。本研究旨在依托创新与扩散理论和技术接受模型对社区社交媒体进行剖析,通过对典型案例进行分析,探究社交媒体在社区中应用的实际情况;通过调查问卷,使用SPSS19.0进行统计分析,揭示社交媒体使用与居民参与社区治理意愿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刘芳 《新闻战线》2022,(13):33-37
<正>探索新形势下有效参与社会治理的模式,通过正面宣传引导向上的力量,是主流媒体的社会职责。《新闻热线》栏目在新媒体实践的过程中,以建设性监督为策略的新闻行动,依托舆论监督报道,通过为北京政府和公众提供一个协商、互通、反馈的社交网络平台,以新媒体端的“问北京”积极促成社会各群体之间的理性对话,促进社会共识的达成,参与北京城市公共治理工作。  相似文献   

18.
来向武  赵泓钠 《新闻知识》2023,(10):49-59+94-95
社区志愿服务在应对紧急状况、促进群体动员、提供公共服务、维持社会稳定方面的作用越来越明显,是提升社会治理能力的重要方式。深度媒介化背景下,基于网络媒介使用的在线社会资本,如何对社区志愿服务参与意愿的提升产生影响?文章通过对西安4个不同类型社区的实证研究,从线上社会资本的结构、关系和认知三个维度对社区居民的志愿服务参与意愿进行分析,结果显示:线上结构型社会资本对居民志愿服务参与意愿的影响最为显著,认知型社会资本对志愿服务参与意愿的影响相对较低;七个子维度中,共同愿景、信任、连结是影响居民志愿服务参与意愿的最主要因素。将这些因素与协同理论和社会行动理论相结合来指导实践,可以有效提升长效的社区志愿服务意愿。  相似文献   

19.
在建设和谐社会的背景下,城市弱势群体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网络技术的发展也使得这一群体寻求社会支持和获取社会资源的途径趋向于多样化。其中,社会化媒体以独特的似真性网络成为众多弱势群体关注和参与的主要平台。对杭州的调查数据分析表明,社会化媒体的参与类型与使用行为对城市弱势群体社会资本的构建影响较大,参与具有社交性质的媒体、保持较长的上网时间有助于该群体维系或扩大关系网络,获得一定的社会支持;积极主动参与线上活动则有助于获得一定的信息和资源。  相似文献   

20.
本文基于当下新媒体语境的普及和发展以及以表情包为代表的图片等多样传播形式在网络社交平台的流行现状,探讨了大学生线上社交中以多种媒介为载体实现的自我认同和呈现,以及社交过程中通过表情包等形式的替代所体现的社会在场。并试图通过问卷调查和文献分析法,探知大学生使用表情包丰富社交的动机和其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