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日本国立历史民俗博物馆(简称"历博")每年制作一部影像作品,以记录民俗文化、制作"影像民俗志"。这项工作是本馆研究人员研究工作中的一环。另一方面,历博也曾与日本文化厅合作制作民俗文化作品,其对象是国家指定的无形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影像制作则委托电视台、影像制作公司进行。除此之外,也有民间电视台拍摄民俗文化相关的纪录片作品并播出。本文将探讨日本的历博、文化厅、影像制作公司、民间电视台等不同主体的影像制作手法及存在的问题,从研究的角度思考非物质文化遗产影像记录的存在方式。另外,世界各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有一些被UNESCO指定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所以本文也将思考在现代全球化环境下非物质文化遗产记录的存在方式。  相似文献   

2.
非遗微纪录片,是指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文化事象、传承主体在微纪录片的形式下进行叙事建构的文化影像志。借助于影像人类学对特定社群文化的研究与表述能力,表达出具有丰富文化描述和理论阐释价值的影像文本。从叙事策略、传播逻辑、文化传承三个不同侧面出发,以影像人类学的视角,分析微时代下非遗微纪录片生产、传播、延续的路径。  相似文献   

3.
《新闻界》2013,(9):58-62
《西康》系列片构成的民族志影像,为民国时期的康巴藏区保存了极富有价值的可再现的鲜活史料。中国的"格里尔逊"——孙明经以金陵大学为中心,用摄影机的镜头书写了近代中国的一个侧影。作为华语电影学的开拓者之一,他在藏区的影像记录是建立在充分的田野调查基础上的,其影像民族志作品具有较高的人类学价值和淳厚的人文精神,为后人留存了不可多得的当时藏族社会的真实镜像。  相似文献   

4.
李文英  修倜 《现代传播》2016,(4):104-109
人类学纪录片是纪实与审美的融合统一,其审美创造机制在心理层面上源于创作者对被拍摄对象的理解、感悟而产生的创作冲动,在技术层面上主要体现为摄影和剪辑所带来的独特魅力,在艺术层面上主要以修辞和叙事的妙用来创造富有审美文化内涵的影像符号。审美创造机制的综合作用使人类学纪录片得以超越"政论性"的话语模式,呈现为带有某种意识形态色彩的审美幻象,在真实的风景下潜藏着品读不尽的审美文化意义。  相似文献   

5.
《出版参考》2012,(Z1):29
本刊讯(记者王化兵)1月9日,光明日报出版社举办了"故事中的文化,影像里的中国"主题活动。本次活动主要展示了光明日报出版社在民俗民族文化出版领域的开拓性成果,涉猎大型图书《中国节日志》200卷、《中国白族村落影像文化志》(60卷)  相似文献   

6.
周立萌 《视听》2018,(11):79-80
本文通过对费穆导演的电影作品与理论研究进行剖析,试图总结出其在中国影像本体现代性探索上得到的宝贵经验与遗产。费穆是中国最早强调电影与戏剧分离的导演之一,先锋性的旁白与独创性的"空气说"都使其在电影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对费穆的电影美学进行探究,对当下的中国电影创作具有深刻的指导与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7.
作为人类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影视人类学主要研究的是民族文化的视觉表达形式。影视与人类学的结合,不仅是对人类文化的记录和保存,同时也是对人类文化的一种再现和阐释。本文运用影视人类学的相关知识来分析记录中国秦岭山脉深处农村婚嫁习俗的纪录片《婚事》,解读其所蕴含的影视人类学的表现内容与创作手法,以及充满影视人类学的影像语言。  相似文献   

8.
影像与历史——"影视史学"及其实践与试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以CCTV<见证·影像志>栏目七年的影像试验为由头,回溯新兴史学分支"影视史学"诞生的曲折过程,着重论述影像在表现和阐释历史方面的潜能,及其介入历史将给史学带来的革命性意义.基于当前所面临的种种困难与障碍,本文提出影视史学在其学科成长过程中亟待进行的工作.本文认为,如果能通过影视史学所带来的多学科间交融合作,使积累更为深厚的历史学、社会学和人类学等社会人文科学的思维、观念和方法有效地引入影像媒介的日常操作,将有助于影像媒介更全面、科学和均衡地记录现实社会,为后辈留下一笔厚实的历史财富.  相似文献   

9.
刘新利  余青霞 《传媒》2015,(12):43-45
《第三极》的总导演曾海若虽没受过影视人类学的专业训练,但他在拍《第三极》之前,看了上百部国际上具有影响的纪录片,而这些片子有许多是出自人类学家之手,属于影像民族志作品.另外,该片的学术支持机构为中国社科院、中国藏学研究中心、西藏自治区社科院,这些机构中不乏人类学、民族学的专家学者,所以,《第三极》的制作者对影像民族志方法创作理念和创作方法的运用也就成为自觉.  相似文献   

10.
王静 《视听》2016,(11):6-8
伴随着影像生产的历史,故事片与非故事片的边界问题始终是电影理论家探讨的核心问题之一,艺术的自由创造性与作品的社会指向性两个核心价值闪烁其间。在语言学转向和文化研究的影响之下,其理论路径从本体论层面的虚构立场逐渐转移到了哲学层面的真实性逻辑。本文从影像的修辞性出发,探讨了影像艺术对类型区分的功能需求,继而提出区分的界线在于创作的艺术主张和传播语境;以故事片《饮食男女》与非故事片《家常》为例,本文在对比分析中阐释了从"修辞性"虚构到"真实性"所指的影像哲学发展与其在现实创作中和对于接受鉴赏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11.
房慧萍  吴木坤 《东南传播》2021,(12):125-126
脱贫攻坚题材电视系列片是记录人类文明史上伟大的中国奇迹的影像志.从前期策划,到设计叙述,再到制作呈现,创作团队须同政府、企业等相关各方深入沟通、密切配合,用纪录片的手法关注个体,用政论片的高度思辨论证,用精细的拍摄手法、巧妙的剪辑叙事和融合的媒体传播将民间故事的"柔情"与专题政论片的"阳刚"融合在一起,才能创作出"刚柔并济"的好作品,才能不负脱贫攻坚题材电视纪录片的光荣使命.  相似文献   

12.
郭江山 《东南传播》2017,(12):24-26
台湾光复史是两岸关系史研究中的薄弱环节,纪录片《台湾1945》试图突破史学研究局限,打造"海峡两岸第一部全面反映台湾光复的影像志"。在恪守真实性的前提下,该片秉承"有一分证据说一分话"的学术品格,通过历史资料、见证人口述、情景再现等表现方式,以实现"重返历史现场,抢救国家记忆"的创作意图。在创作过程中,该片挖掘到大量新鲜的材料和历史资料,以影像的方式完成了一次独立的历史书写,既发挥了大众传媒在推广普及历史知识上的教育功能,也为日后的台湾光复研究提供翔实、多元的参考依据,具有一定的文献价值。  相似文献   

13.
映像志     
《新闻实践》2015,(3):60
开栏的话从本期起,《影像志》专栏更名为《影像志·个人名片》。一年多来,《影像志》专栏刊发了大量介绍我省报纸摄影记者团队的优秀摄影作品,受到广泛的关注和好评。《影像志·个人名片》重在刊发我省优秀摄影记者当月拍摄或获奖的摄影佳作,以更好地分享他们在镜头下对社会现实中的种种思考,以  相似文献   

14.
DV从出现伊始就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作者的一支"影像自来水笔",使影像制作能在一种更为宽松自主的创作平台上书写。DV创作中的导演艺术超越了传统,它强调亲身参与其间,操作设备完成作品。以此来实践自己对人物的塑造、情节展现等方面的艺术构想。导演艺术的变化使更多人在创作DV时当上了自己作品的"导演",拥有了一种表达自己的手段,一种张扬个性的自由,这也促使了DV创作的蓬勃发展。  相似文献   

15.
民族志与纪录片看似两个不相干的概念,在记录性、真实性、表达性与实践性等横向质素和理论进路的纵向发展上存在着深入的契合,以民族志的写作诉求为诉求,以纪录片的制作手段为手段,可以构成影像志的基本内核.在影像志的书写与制作过程中,影像不但充当记录工具,还作为研究方法,不但作为实践过程,还作为独立的作品呈现,在客观记录的同时,做到诚实表达,由此决定了影像在民族志书写中的功能与定位.  相似文献   

16.
张景武 《视听》2022,(5):108-111
1928年至今,共有31部海南黎族题材纪录片问世,奠定了海南黎族纪录片影像志的基础.从近代考察影像时期、有组织地创作影像时期到影像志大发展时期,海南黎族纪录片影像志的题材不断拓展.受接受美学理念的影响,纪录片创作越来越尊重观众的审美选择和审美判断,实现了影像志审美的大变迁.  相似文献   

17.
王仁海 《传媒》2023,(10):41-44
传统节日寄托着中华民族情感体验、智慧思想和伦理道德,是中华民族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持续奋进、不断沉淀的产物。河南广播电视台在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中,运用创新思维,拓展创作模式,以“先锋姿态”对节日文化进行了新颖、新鲜、新锐的影像表达,其意境的清新、意韵的悠远、意义的广博,创造了新时代中华文化审美和中国故事讲述的新表达、新语态。本文以“中国节日”系列节目为着力点,研究探讨了节日文化的影像化、审美化和河南台“多品牌”文化节目的塑造。  相似文献   

18.
张媛 《东南传播》2016,(12):124-125
影像文化志中"局内人"与"局外人"的关系,可谓剪不断、理还乱。本文试着从艺术生产过程中的艺术创作和艺术鉴赏两个方面,从创作者和接受者两个视角,从《最后的山神》和《好死不如赖活着》两部优秀的纪录片来探讨两者的关系。通过详尽的阐述,让更多的影像工作者在纪录片的创作中能够做到真实的摄录,真心的表达,从而引发真诚的关注,使影像文化志真正做到专业性与艺术性的完美融合。  相似文献   

19.
为了更有效地指导有追求的青年影像工作者利用DV设备进行专业化的影像创作,笔者在2008年创立了Pandavision影像工作室,创作包括纪录片、剧情片、实验片、新媒体短片在内的各类影像作品.在工作室的创作中,指导一些学生基本完成了从初学者到专业影像创作者的转变,和他们一起经历了第一部作品的创作过程,三年间创作和指导创作的20部各类作品获得包括法国FIPA电视节、长春电影节、香港华语纪录片节、上海电视节、"金鹏奖"中国国际新媒体短片大赛、中国纪录片大会在内的50余项奖励.作品获得好的社会评价,当然不是创作主要的宗旨和目的,不过,客观的社会评价也能给创作和教学提供一个相对准确的参照坐标.在构建这个坐标系、寻找这些坐标点的过程中,难免回想起和学生一起经历过的那些创作过程,于是产生了一些想法,其中或能找寻到对影像创作者进行专业培养的一些基本规律.  相似文献   

20.
"以稿立站"是省级党报地方记者站业务建设的指南,但在全媒体时代这一理念遇到挑战。福建日报对"以稿立站"展开创新探索,引导地方记者站挖掘优势、增加人手、提升技能、拓展平台、加强策划,创作出一系列叫好又叫座的全媒体作品,为党报记者站在全媒体时代更好地做到"以稿立站"探索了新路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