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陈艳 《新闻界》2013,(6):69-72
"中国"作为一个分析概念,在很多场合被呈现为一个"想象的共同体"。而微博信息的传播被赋予了口语化、情绪化、碎片化的特质,这在近期"钓鱼岛事件"中的表现尤为突出。各种"草根"、"公知"借助微博这个自媒体平台,宣泄"中国"情绪,表达"中国"认同,既是对语言边界的不断挑战,又在喧嚣中显现出不同的诉求和力量。本文就着眼于对"钓鱼岛事件"中各方的微博话语做一分析,力图揭示出在这种聚焦于"中国"背后的利益冲突与价值取向,从而在另一层面上予以数字未来与媒介社会提供某种话语走向的镜鉴。  相似文献   

2.
在自媒体时代下,微博以其时效性强、传播速度快等优势,已经成为当下人们话语权表达的重要场域,为公众提供新的话语空间,改变信息传播的方式,培养新的媒介习惯。在突发事件等重大公共事件的传播过程中,微博日益成为事件发酵的重要平台和推动者,正是由于微博的广泛参与性、全民开放性、言论自由性,促进其迅速形成强有力的舆论中心。但信息的复杂化、受众的多样化、传播的广泛化,使得一些片面的网络舆论,影响了事件的整体发展,同时产生了消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基于在网络新闻传播过程中受众对新闻意义塑造的重要作用,本文借助语言学中的评价理论,以"黄浦江死猪漂浮事件"在微博的传播为例,研究微博受众对危机事件的话语态度。总结发现,微博话语注重情感发泄,虽然有与媒体的互动信息,但微博依靠高语境信息表达负面消极态度,消解权威话语。同时,受众表现出丰富的创造力,迅速集聚的情绪推动了新闻热词的传播,犹如集结的"乡民",使微博舆论场既表现出公共领域的特性,又无时无刻不具有流动群体作为"乌合之众"的特点。  相似文献   

4.
微博不仅仅是一种自传播时代的社交媒介平台,也是一种重要的多维信息符号。以微博为代表的网络自媒体的发展,有着深层次的文化、政治、社会分化以及媒体转型等原因。微博的新特性形成了社会传播领域的特有符号。本文将以传播学的视角,从媒介话语、文化和政治三个维度,对微博的符号性及其象征意义进行解析。  相似文献   

5.
叶萍 《青年记者》2012,(15):43-44
微博作为一种新的媒体形式,在给传统媒体带来冲击的同时,也给传统媒体的发展增添了新的活力.下面,笔者就传统媒体如何借力微博传播平台拓展新闻信息来源渠道,增强互动功能吸引网络受众,提升媒体品牌影响力等作一探讨. 利用微博平台,拓展传统媒体信息来源渠道,强化采访功能 美国有研究称,70%的突发性事件的发现都始于微博.在中国,从2009年微博诞生至今,微博已经成为传统媒体的重要信息来源."李开复离开谷歇中国"、"方舟子炮轰唐骏造假"、"郭美美炫富"事件等社会热点,无一不是从微博发端而成为传统媒体报道的新闻焦点.  相似文献   

6.
具有强烈自媒体属性的微博,在改变着公众的媒体习惯和信息传播模式,并成为社会化媒体中最为即时性、用户最活跃的信息传播平台。微博虽小,但以小胜大,尤其微博平台上的权力中心,对于微博的议程、信息传播的过程与效果等都有明显的作用,同时随着微博的发  相似文献   

7.
王珂 《青年记者》2012,(26):17-18
作为大众自媒体平台,微博成为许多重要新闻发布的第一现场。从湖北石首群体性事件到唐骏"学历门"事件、方舟子遇袭事件、"我爸是李刚"事件,等等,这些突发和热点事件,其第一手信息都源自微博。微博的即时性、开放性、交互性、便捷性,彻底颠覆了传统媒介自上而下的传播方式,挑战传统媒介的权利体系与话语权,赋予了公  相似文献   

8.
微博和微信作为社会化媒体的主流代表,已成为各行各业打通信息传播渠道、提高自身影响力的重要选择。政府机构作为一种特殊的传播主体,依据微博强大的受众粘性,在政务传播和民生服务方面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微信作为后起之秀,因与微博的传播模式存在着极大差异,使得政务传播在这两个平台的传播策略也存在着明显的区别。本文以"上海发布"在微博和微信这两个平台发布的所有政务信息为例,分析其在两个平台上传播策略的异同及其背后的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总结归纳出政府机构在进行自媒体建设时的策略技巧,以期为其他地区政府的自媒体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伴随着微博热的出现,微博平台成了媒体角逐的新战场。然而在这个平台上,媒体需要同博主的个人圈子、广受关注的文娱明星相互角力,这对传媒提出了新的挑战。同时,由于微博传播的独特性,也使得传媒在信息传播时要做出改变。本文主要研究的就是在当前微博平台下,媒体如何获得话语权的策略。  相似文献   

10.
研究以两岸媒体的"反服贸"微博报道为切入点,发现在涉台信息传播方面,微博平台上形成了以大陆专业媒体和台湾综合媒体为主、大陆其他媒体为辅的舆论场。研究抽取两岸代表性媒体在微博上呈现的"反服贸"报道共362则,通过内容分析和文本解读,发现两岸媒体在微博平台上的报道以事件发展为基础,但呈现出各有侧重的报道框架和特点;两岸在新媒体传播的基础、语言、内容和形式方面呈现出一定的融合之势。研究进一步分析了微博报道差异和融合的原因及未来两岸新媒体交流的趋势。  相似文献   

11.
《新闻界》2014,(11):45-53
传播效果是衡量媒介效能的指标之一。在突发危机事件中,政府官方微博的危机传播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事件的发展态势,而构筑政务微博的话语权则成为政府危机传播的重要目标。本文以新浪政务微博"北京发布"在"7·21"暴雨中的危机传播为例,研究了政务微博的危机表达和传播效果,从政务微博管理主体、政务微博运营现状以及危机传播技巧三方面提出了政务微博的危机传播及话语重构策略。  相似文献   

12.
张丽 《传媒》2012,(5):48-50
有着自媒体属性的微博,正悄然改变着公众的媒体接触习惯和信息传播模式,并一跃成为社会化媒体中最为即时、用户活跃度最高的信息传播平台。作为传统媒体的广播,在发挥自身优势的同时,如何利用好"微博"这一新兴传播平台,使其成为塑造广播品牌形象、提升广播影响力的营销新阵地,是我们必须尝试与探索的新路径。  相似文献   

13.
王雪桦 《中国出版》2013,(15):51-53
自媒体传播,尤其是微博等基于用户关系的信息分享传播平台,在传播渠道层面打破了传统主流媒体的"话语垄断",从而使得自媒体全民传播的特点更加全面地展现出来。就自媒体的传播主体而言,在信息传播中集信息的接受者和传播者于一身,因此通过微博等自媒体传播,用户不但可以满足强烈的信息需求欲望,同时还可以实现社会角色的主动性转换,从而满足话语表达等权利需求。因此,我国微博等自媒体用户的增长速度十分惊人。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  相似文献   

14.
微博作为新媒体的典型传播媒介,其自媒体的传播特征改变了传统话语主体的架构,影响着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本文从微博技术的创新、微博用户的平等性等方面分析微博话语主体重构的表现;找出微博话语主体失范导致的畸形舆论、群体极化和侵权方面的问题;进而从媒介讯息、媒介知能、角色转变几个方面提出提升微博话语主体媒介素养的建议。  相似文献   

15.
董朝 《东南传播》2014,(1):104-106
基于在网络新闻传播过程中受众对新闻意义塑造的重要作用,本文借助语言学中的评价理论,以“黄浦江死猪漂浮事件”在微博的传播为例,研究微博受众对危机事件的话语态度.总结发现,微博话语注重情感发泄,虽然有与媒体的互动信息,但微博依靠高语境信息表达负面消极态度,消解权威话语.同时,受众表现出丰富的创造力,迅速集聚的情绪推动了新闻热词的传播,犹如集结的“乡民”,使微博舆论场既表现出公共领域的特性,又无时无刻不具有流动群体作为“乌合之众”的特点.  相似文献   

16.
以微博为代表的新媒体跨界、融合与创新带来了社会秩序的重构与话语权力的重组,可以说是受众在大众传播中的一次"狂欢式"革命。但以"5·28山东招远涉邪教故意杀人案"为例的诸多网络乱象表明,面对全新的媒介生态环境和信息传播形式,我国网民从技术上和心理上都尚未做好准备。新媒体的传播特征不断挑战着民众既成的媒介使用能力与习惯,而微博用户的媒介素养显然没有跟上该平台影响力与传播力前进的脚步。为了促进网络和谐社会的建设以维护现实和谐社会的发展,提高我国公民的媒介素养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17.
政务微博已成为政府公关传播的重要载体。该文基于公关传播理论,主要采用个案研究法和内容分析法,选取新浪微博平台"微博云南"和"上海发布"为例,从公众、形象定位、信息和媒体等四方面,分析这两个典型的政务微博2012年期间针对目标公众的公关传播策略;进而得出可供政务微博借鉴的政府公关传播策略。  相似文献   

18.
陈朝阳  苏可儿 《今传媒》2020,28(5):12-15
新媒体时代打破了不平等的信息传受关系格局,网络赋权给予了公共话语更多的表达空间,在此背景下网络舆情也随之呈现出新的规律和特点。作为公共舆论的集中场域、社会结构性暴力的减压器、舆论监督的重要渠道和网民的主要求助平台,承担多元化媒介身份的微博跻身成为信息传播系统中的重要一环,成为舆论形成、发酵、撕裂、次生分化与重组的重要阵地。本文以"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事件"(以下简称"新冠"肺炎)为例,依据微博的媒介属性和公共文化属性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微博的媒介角色进行全面分析,旨在对微博舆论场域的舆情引导提出合理有效的对策,构建多元包容的话语语境和健康的舆情生态,缓和官方舆论场与民间舆论场的二元对立。  相似文献   

19.
何苗 《今传媒》2012,(9):52-54
当今信息社会,新传播技术已经打破传统大众传媒垄断社会传播的格局。基于Web3.0平台发展起来的微博,在极短的时间内将人们带入了自媒体的时代。经过近来一系列公共事件的考验,微博对舆论的影响是毋庸置疑的。在网络这个大家庭中,微博已经毫无疑问地成为了构筑公众舆论空间、构建社会民主的一把利剑。其中微博自净化之能力,成为了人们在研究微博与舆论这一重要问题时的热点。该文从媒介生态学的角度入手,以来探索微博是否具备自净化这一功能,而该功能的实现又需要何种条件与环境。试图经过此分析,能够为微博今后的发展提高更为有效的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20.
《新闻界》2016,(14):47-53
在政府危机公关的背景下,"社交化"属性显著的新兴媒体成为民间意见气候的集散地。分析新浪微博用户对"百色助学网性侵"和"马山骗领扶贫款"事件的民间抗争性话语表达,发现传播实体与其话语抗争程度并不显著相关,但传播效果与其固有影响力高度相关。民间抗争性话语已经成为当前民众网络政治参与的重要形式,官方处理舆情的思路要由"引导"向"融通"转变,以微博、微信、客户端等新兴媒体为载体,推行"互联网+政务",与媒体共同搭建公众政治参与的平台,聚合导向正确的民间抗争性话语的影响力,将新兴媒体打造成官方与民间舆论场的缓冲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