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为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电子信息技术及应用湖南省高校大学生创新训练中心研究和构建了"4硬3软基础平台"+"7柔性应用方向"为核心的创新训练体系,探索和实施了以"三层次"、"多方向"、"协作+竞争"、"预演+监控"、"传承+创新"为核心的创新训练模式,学生在创新项目、竞赛获奖、论文发表、专利申请等方面取得显著成绩,进而对多个平台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产生了较大影响。  相似文献   

2.
在新课改进行的今天,我们语文教师就要在课堂教学中展示"创新"教学的才华和胆识.如何创新?笔者就此从"创新的胆识"、"创新的土壤"、"创新模式"三个方面作了论述.  相似文献   

3.
针对课程内容不断更新和学生培养需求的变化,将"柔性教学模式"引入操作系统课程建设中,实施"一先四优"柔性策略,实现课程指导思想和教学模式的创新。建立了"强内核,柔外壳"的课程构架,增加了面向多核处理器和Android操作系统等新知识,实现课程内容体系创新;构建了柔性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引入了无意识和无障碍双语教学,积极开展课程竞赛,实现教学方式创新;搭建了自主学习平台,编写了课程设计指导书,创建了"燕山大学-英特尔多核技术实验室"和"燕山大学-工业与信息部移动互联网创新教育基地",实现教学资源和环境创新;形成了以专职教师为主、博士生为辅,专职多角色与兼职单角色相结合、优势互补的柔性师资队伍,实现师资管理创新;建立了柔性化考核机制,实现评价机制创新。  相似文献   

4.
本文针对高校工科专业建设及其创新人才培养问题,提出了以创新教育为抓手的电气类专业特色建设新举措,包括:确立"富有人文素养和创新精神的国际化电气工程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将教师最新科研成果及时转化为创新人才培养的课程和实践教学资源;构建"人文素质教育、理论教学、工程实训和创新实践四位一体"的创新人才培养方案;建设"课程实验、工程实训和创新研究一体化"的电气工程学科综合实践基地;建立以"创新实践"课程和"大学生科技竞赛"引领的一般创新人才与拔尖创新人才协调培养机制;通过国际合作办学项目,着力建设一支"富有国际化视野和创新精神的双师型教学科研团队"。  相似文献   

5.
传统创新基地通常按单一学科布局,创新成果多为"竞赛导向、一次创新",不利于高素质创新人才培养,难以形成可持续发展的培养能力和机制。针对这一问题,瞄准大学生创新能力和工程素养培养,创新提出了跨学科、主题式创新实践基地的建设模式和创新能力培养新思路。以国防科技大学跨学科"主题式"无人系统大学生创新实践基地为例,系统总结了跨学科"主题式"大学生创新基地的建设与运行情况,深入分析了跨学科"主题式"大学生创新实践基地的建设思路、成效和启示,通过开展团队化、主题式创新实践活动,实现了学员创新活动由"一次创新、个人创新"向"持续创新、团队创新"转变,极大提高了学员的创新能力和工程素养,取得明显的基地建设和人才培养成效。  相似文献   

6.
西安交通大学提出的"品行养成、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思维创新"四位一体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既延续了学校120年来在人才培养领域的深邃思考和厚重积淀,又面向未来,结合了"三个面向"提出的人才培养理念和目标定位。本文阐述了"四位一体"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并结合"双一流"计划,提出了学校实施"四位一体"创新人才培养的8大工程和行动计划。  相似文献   

7.
本文将服务创新的基本原理应用于民办高校的管理创新中,探索民办高校服务管理创新的基本内容和服务管理创新体系,提出由教育服务管理子系统、教师服务管理子系统与就业服务管理子系统构成的民办高校服务管理创新体系,并分析了各子系统的"服务概念"、"顾客界面"、"传递系统"以及"传递技术"四维度服务创新模型的建设的基本内容,为民办高校管理创新实践提供理论基础和方法论。  相似文献   

8.
本文简述了高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创新的相关内容。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高职教育必须建立"以生为本"的教育观。"以生为本"理念是"以人为本"思想在学校教育教学管理中的体现与深化。贯彻"以生为本"的教育观,对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创新专业和课程体系构建、教学模式创新、深化校企合作、学生考核方式创新、管理方式创新有着重要意义。凸显"以人为本"的办学理念,就要求高职教育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相似文献   

9.
以VR与多学科融合创新为思路,构建了基于"VR+"的新工科创新实践虚拟演练实验室。利用"VR数字媒体协同创新教学平台"和"智能制造VR实验平台"以及"VR+课程""VR+教育"和"VR+创造"三大模块搭建虚拟仿真实训体系,形成多领域、多层次、多模块、开放型的创新实践训练模式。实践证明,该虚拟演练实验室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实践能力、促进多学科交融和科研创新具有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创新教育是指为迎接知识经济时代的挑战,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创新能力、批判性思维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围绕习近平同志提出希望上海"加快向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进军"的要求,上海对于"全球科技创新中心城市应具有哪些特征和内涵"、"如何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进行了研讨和筹划,许多专家指出,培育具有创新素质的人才是建设科技创新中心城市的基本内涵之一。2014年10月举行的浦江创新论坛以"协同创新、共享机遇"为主题,本刊特约记者在论坛上就全球创新中心城市建设与中小学教育中的创新教育、德国中小学的创新学习与创新教育(Kreatives Lernen & Innovative Lehr)对罗兰贝格教授进行了专访。  相似文献   

11.
《实验技术与管理》2014,(7):137-140
以现代工程教育理念为指导,基于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培养和实践过程,构建了承载学科竞赛、科技项目和创新创业训练任务的交叉互补共享融通的3类创新实践平台,实施了"竞赛+项目+创业"三合一的创新实践模式,设置了"院级、校级、国家及省级"的递进式层次化3级创新实践方法,从而建立了立体式"333"创新创业体系。把创新创业训练纳入人才培养方案,促使创新创业活动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发挥产学研在创新人才培养中的协同作用,培养学生团队的跨专业协同创新思维。  相似文献   

12.
科技创新是强国之本。在全球科技的大博弈中,不被淘汰的关键就是科技创新。但科技创新之路是异常坎坷的,如哥白尼的"日心说"、魏格纳的"大陆漂移说"等重大科技创新都经历了漫长的坎坷。重大科技创新与创造型思维具有科学性、非主流性、稀缺性与隐蔽性特征。我国在创造型人才培养和创造型思维培育方面仍存在"过分追求考试分数"、"过于注重形式"、"教育和学术的功利化"和"模仿与创新的矛盾"等问题。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以国有企业思想政治教育为研究对象,针对国有企业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必要性问题进行了阐述和分析。文章主要介绍了"知识经济要求国企思想政治教育必须要创新"、"国有企业改革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创新"、"社会转型期要求国有企业思想政治教育必须要创新"、"企业职工新状况要求思想政治工作必须创新"等四个方面的内容。希望本文的研究能够为国有企业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工作提供借鉴和依据。  相似文献   

14.
《现代教育技术》2019,(4):114-119
创新创业是美国经济持续发展的引擎,而创新创业活动离不开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文章详述了美国大学创新创业教育历程和美国大学创新创业教育基础设施建设,分析了美国大学创新创业教育的新特征,并总结了创新创业教育在促进国家、区域经济发展和强化学生创新创业意愿方面的实证研究成果。文章认为,美国大学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和变革,对我国高等教育教育机构跳出传统桎梏、实践"双创"国家经济发展战略和高等教育机构的"双一流"建设目标而全面推进创新创业教育具有较强的指导、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5.
论高校学生会组织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借鉴盖伊·彼得斯的政府创新模式,从理论上探讨了"家庭式"、"灵活反应式"、"准市场化"、"参与式"高校学生会组织创新四大模式,并从实践上提出了观念创新、制度创新和技术创新的任务.  相似文献   

16.
《周易》的"革"卦一直以来都被理解为改革、革命,意为将旧有的不合理的制度推翻。但是革卦在讲述"革故"的同时,也讲述了创新的问题,包括创新的动力、价值诉求、原则、方法和目的等。由事物在性质上的矛盾所引起的矛盾斗争和现实的需要是创新的两大动力。"生养万物"、"畅通万物"、"利益庶物"、"成就万物"是创新的四大价值诉求。准确把握时机,善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根据新的情况及时调整计划和安排是《周易》革卦所说的创新方法。创新必须要有民众的信任,同时还要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创新的伦理对创新活动的成败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协同创新正逐渐成为当今科技创新的新要求,"高校协同创新"理念的提出,在给我国高等院校赋予新的历史使命和时代任务的同时,也明确地指明了发展方向。"高校协同创新中心"为代表的新型科研组织模式对高校内部科研机构、基地、平台的有组织的创新能力提升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高校省级以上科研平台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协同创新系统中相对独立的创新要素和单元,围绕"如何推进实体科研平台融入虚拟且松散耦合的协同创新体"和"如何以协同创新机制提升实体科研平台自身创新能力并保持良性循环"问题,对高校省级以上科研平台参与、支撑协同创新系统的开放运行机制进行了初步探讨,并对南京中医药大学进行了案例分析,为高校构建基于省级以上科研平台的协同创新体系提供决策方向。  相似文献   

18.
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的实践与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是教育主管理部门面向本科生立项的项目,也是"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重点建设项目之一。目的是通过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改革,促进人才培养观念的转变,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素质和能力,为创建创新型国家储备人才。介绍了当前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的现实意义及必要性、"国家级—省级—校级"三层次的创新创业训练体系、运行机制和管理模式,提出了实施路径、激励政策和科学化管理等措施,并采取建立创业孵化基地、项目驱动、开放实验室等形式,促进大学生创新创业素养和能力的提升,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9.
创新人才的培养是时代赋予高校的神圣使命,针对高等农业院校创新人才培养必须"面向‘三农’,服务社会"的特质,湖南农业大学植物学科从培养目标定位、师资队伍建设、知识结构更新、创新能力提升、竞争意识培养和学科文化传承六个方面"强化"创新人才的培养,探索和实践了植物学科创新人才的"六强"培养模式,取得了显著成绩和引领示范与辐射效应。  相似文献   

20.
"iCAN赛课合一"创新实践教育模式以"创新工程实践"系列课程为主体,以iCAN国际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为检验教学效果的手段和成果展示窗口,促进创新创业在各个教学育人环节的推进和培养。该模式突破了传统的创新创业教育中普遍存在的"偏理论、管理和商业模式而轻实践动手"问题,鼓励多学科交叉,让学生从实践学习、体验、行动学习、及时反馈等四个方面体验创新的全过程,提升其创新创业能力和创业的成功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