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对话就是对话者双方相互理解的过程,是一个自我认识、自我反思的过程,也是教师基本职业道德的要求。以教与学之间的“对话”为基础,旨在表明教师与学生之间不再是一种简单给予与被动接受的关系,教师不再是统治者对学生发号施令,去操纵、控制学生,而应在一种民主、自由、公正、平等的交往关系下,在双方互相接纳、互相敞开、互相理解中,促进发展。  相似文献   

2.
程英 《教育导刊》2005,(10):10-12
对话是指"人与人之间建立和形成的一种平等、真诚、开放、自由、民主的相互交往关系".[1]"对话是指双方的'敞开'与'接纳',是对'双方'的倾听,是指双方共同在场,互相吸引,互相包容,共同参与的关系,这种对话更多的是指相互接纳与共同分享,指双方的交互性和精神的互相承认."[2]对话突出的特征是对"中心意识"的消解.在与音乐大师对话的过程中,幼儿、教师、艺术大师三者之间是一种相互平等的对话关系和多向交流的活动过程.  相似文献   

3.
史悦亮 《学子》2013,(5):42-43
一、对话式师生关系的主要特点1.师生在平等中对话教师和学生在教育过程中首先是作为"人"而相遇在一起并产生关系的。教师和学生都是交往的主体,交往的客体则是主体间的关系或话语文本。师生之间不再是老师管束学生的关系,而是师生共同参与属于双方的话语情景的对话式关系。教师是一名"对话者",这就意味着教师当以平等的身份对待学生,在和学生的共同对  相似文献   

4.
一、主题内涵对话既包括教师与学生的对话,同时也包括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文本、教师与文本之间的多重交叉的对话。对话式教学追求的是一种介入双方互为主体的关系,在以互相关联而又自主、独立、富有意义的对话的基础上,通过双方的创造达成各自的完善和满足  相似文献   

5.
一.参透新课程标准下阅读教学的深刻内涵"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在阅读中,与文本对话指的是阅读者在阅读某一文本时,不再把文本看作无生命的存在,而是看作一个活生生的、有生命的个体,通过双方之间的相互交流,达到相互理解,促进双方视界更大融合,从而不断产生新意义的过程。一言以蔽之:与文本对话,不再把文本看作是僵化的材料,而是赋予文本以生命;不再把文本看作是传授知识的过程,而是新意义创造的过程;教师不再拥有绝对权威,而应成为同等的对话  相似文献   

6.
在当前语文阅读教学活动中,"对话"被认为是一种体现新的教学理念的教学方式.<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通过学生与文本、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对话,师生之间互相沟通,互相启发,互相促进,实现自我发展,彰显独特个性,真正实现自主学习的目标,真正体现"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  相似文献   

7.
杨伟  郭丽萍 《考试周刊》2013,(30):44-45
师生关系在语文教学中的地位举足轻重。传统的师生关系中教师处于独白地位,师生关系单一、冷漠,缺少对话与交流。主客体思想的对立与使得教师与学生关系异化。时代的进步,文化的变迁,教师独白的地位受到冲击,应运而生的是新型的师生关系。教学中的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对话与互动,是双方共同在场,共同参与,互相"倾听",互相"接纳"的过程。对话和互动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教学的思维方式,促进了教学中"我—你"新型师生关系的建立,高效课堂得以实现。  相似文献   

8.
阅读不但是因文会意的理解活动,而且是以文会友的对话行为,个性化阅读更应如此。《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由此,我们可以将阅读教学中的对话归为三大类,即:学生与教师的对话,这是师生双方敞开心扉、人格对等的精神交流;学生与学生的对话,这是同学双方自由合作、互相启发的思维碰撞;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包含着对教材的理解、发掘和超越。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文本的对话,是一种全方位、超时空、跨民族的交流,这种“对话”是新课改理念下阅读教学的一种新形态,更应成为文本解读个性化…  相似文献   

9.
一、主题内涵 对话既包括教师与学生的对话,同时也包括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本、教师与本之间的多重交叉的对话。对话式教学追求的是一种介入双方互为主体的关系,在以互相关联而又自主、独立、富有意义的对话的基础上,通过双方的创造达成各自的完善和满足。正是这种对话的存在与延续,使得介入双方(或多方)的话语都具有了存在的价值。同时,正是在这具有开放性的空间中,个体才有可能不断展示自我、丰富自我、发展自我、超越自我。[第一段]  相似文献   

10.
关于阅读教学,<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关于阅读教学中的"对话",主要包括教师与学生、教师与文本、学生与文本三者之间的对话.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尊重学生对文本独特的感受和解读,不是把自己或权威的解读灌输给学生,而是与学生站在平等的位置上互相交流进行对话.  相似文献   

11.
对话是对话主体互相交往的过程,这是对话的基本特征。教学过程包括教与学两类活动,形成了师生关系、生生关系、师师关系等多种关系。学生的学习不再是被动地接受外在影响而进行,而是积极地互动、不断内化互动活动中获得的东西的一种能动过程。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在互动过程中还实现着多种视界的对话、沟通、融合,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使各自的认识偏见得以纠正,并产生新的视野,让真正的探求不断增加新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2.
关于对话教育,有一位专家作了这样的形象比喻: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往,就像抛球与接球的过程一样。第一,抛球者和接球者都是主体;第二,抛球者与接球者之间是平等的、合作的;第三,抛球接球双方都认真对待对方;第四,抛球和接球是可以连续的。可见,对话教育强调的是师生双方互为主体的平等关系。因此,平等对话教学是一种强调通过教师与学生的对话式的相互作用来达到学生自主和自由发展的教学,它在改善教学方式上发挥着特殊作用。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让学生享有"平等对话"的自由呢?  相似文献   

13.
《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进行,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在这里,把阅读教学定位为一种对话,无疑是对传统教学的突破,折射出素质教育的理念之光。这里的对话,已经不再是狭义的师生双方语言的交际,它是互动的一种外化,是一种全新  相似文献   

14.
黄靖 《教育导刊》2005,(2):37-37
对话是指双方的"敞开"和"接纳",是双方共同在场、互相吸引、互相包容、共同参与的关系.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如何与幼儿建立一种平等、真诚、开放、自由的相互交往关系呢?  相似文献   

15.
共享:课堂师生关系新境界   总被引:25,自引:0,他引:25  
今天我们提倡并需要的课堂师生关系,是“共享”关系。“共享”的过程就是“对话”的过程。这种“对话”,要求师生的心灵彼此敞开,并随时接纳对方的心灵。“对话”是双方共同在场、互相吸引、互相包容、共同参与以至共同分享。在“共享”的课堂氛围中,学生既是学习者又是建构者。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思想碰撞,应该是“对话”的主旋律。在“对话”与“共享”的过程中,教师是“平等中的首席”。他在“对话”与“共享”中发挥着其他参与者(学生)所无与伦比的“精神指导”和“人格引领”作用。“共享式”体现了师生之间和学生之间动态的信息交流,真正实现了师生互动,在对话中师生互相影响、互相补充、互相促进,最终共同进步。  相似文献   

16.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新课程标准是这样诠释小学语文的阅读教学理念的。现实中教师却往往习惯于想尽办法,让学生不留一丝缝隙地吃透课文,掌握课文的每一个细节,体会文章的中心。其实,阅读不再仅仅是学生简单的接受,而是实现文本与学生心灵的对话,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也不再是一种纯客观的认识过程,应该是一种带有浓厚主观色彩的感性和理性的感悟过程。  相似文献   

17.
巴赫金认为,生活的本质是对话,语言的本质是对话,所以英语的本质也是对话,英语教学的本质也应该是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对话.对话理论契合当前我们所倡导的对话式师生关系,在对话式的相互作用中,教师与学生之间不再是传统的对象性的主客体关系,而是一种两个主体间精神性的交往关系.对于建构英语教学中新型的师生关系,巴赫金对话理论具有十分重要的反思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8.
"共享"的过程就是"对话"的过程。这种"对话",要求师生的心灵彼此敞开,并随时接纳对方的心灵。"对话"是双方共同在场、互相吸引、互相包容、共同参与以至共同分享。在"共享"的课堂氛围中,学生既是学习者又是建构者。"共享式"体现了师生之间和生生之间动态的信息交流,真正实现了师生互动,在对话中师生互相影响、互相补充、互相促进,最终实现共同进步。  相似文献   

19.
师生关系是学生成长过程中的重要影响因素。传统的"师道尊严"以及以"教师为本位"的师生关系已经不再适应时代的发展,取而代之的是民主的师生关系。而这样的民主概念有其教育领域中独特的内涵,只有真正认识到其本质,才能在实践生活中找到正确的途径实现师生间的民主。对话式的合作关系注重的就是交流双方的平等,互相尊重。师生之间实现了对话合作,民主的师生关系也就会生成。  相似文献   

20.
《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这里的"对话"蕴含着一种教育理念,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学原则。"对话型阅读教学"的主旨是在轻松惬意的对话过程中完成阅读教学目标,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实现师生双方的和谐发展。教者结合多次观摩学习与自己的亲身实践,感受到"对话型阅读教学"与以往的阅读教学相比.存在以下五方面的"少"与"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