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先看下列新闻标题:(1)江苏泰州:持续深化打击食品药品安全等民生领域违法犯罪有力打击和震慑了食品药品违法犯罪(标题,《中国防伪报道》2019年第8期)(2)亮出钢刀利剑震慑违法犯罪(标题,《中国医药报》2018年7月12日)(3)刑事打击:震慑知识产权犯罪(标题,《检察风云》2018年第11期)这些新闻标题都有“震慑”与“犯罪”的搭配。问题是,“犯罪”能否“震慑”?  相似文献   

2.
“关关”(《诗经·周南·关睢》)与“交交”(《风》中出现三次,《雅》中出现三次)诠义古来并非众口一辞。“关关”,《毛诗正义》:“关关,和声也。”马瑞辰案玉篇“关关,和声也,或作  相似文献   

3.
近三十年以来,“交代”一词使用频率增加,在书写上则出现“交代”与“交待”两种写法。有人说该写“交代”,有人说该写“交待”,也有人说两者均可,还有人说两者有不同的搭配关系。到底以何说为准呢? 请先看一些词典与字典中的“交代”条: 一九三九年商务印书馆出版的《辞源》:交代:彼此相接替曰交代…… (本书无“交待”条) 一九七九年商务印书馆出版的《辞源》:交代:前后相接替、移交…… (本书亦无“交待”条) 一九五九年商务印书馆出版《汉语词典》(即《国语辞典》简本): 交代:(一)谓彼此相接替。 (二)①嘱咐。②应付,卸责,如言交代差事。③做毕、收束,如言这件事算是交代了。④收束终了之节文,如言说这几句话,总算有个交代。⑤收束移交之事,如办交代。(本书中也无“交待”条) 一九七一年版《新华字典》  相似文献   

4.
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语文教材第五册第 2 1课《始得西山宴游记》中有一字 ,阅读提示中作“灏”,正文及注释作“颢”,人教版《教师教学用书》亦作“颢”。究竟是“灏”还是“颢”?师生无所适从。查《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 1996年修订版 )第 5 0 6页“灏”字 :〈书〉(1)义同“浩”。 5 0 5页“浩”字下有“浩气”“浩然”等词条。据此 ,当用“灏”无疑。再查《辞海》语词分册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77年版 ) 10 5 6页“灏”字 :(1)义同“浩”。广大貌。柳宗元《始得西山宴游记》:“悠悠乎与灏气俱 ,而莫得其涯……”据此 ,明确…  相似文献   

5.
《辞海》修订本说:“洒”(音sǎ)是“宋元时关西方言‘洒家’的略语,犹咱”。“宋元时关西一带人自称为‘洒家’。”《辞源》修订本则说:“洒”(音zá)与“咱”“喒”同,“洒家”即“咱家”。这在一定程度上是受了陆澹安的影响,陆著《小说词  相似文献   

6.
“能水”的注释,历来众说纷坛。据笔者手头的资料归纳有这么几种——1.“指会游泳。‘水’在这里用作动词,指游泳”(郭锡良等(古代汉语》)。冯其庸等注《历代文选》:“能泅水的意思”。高中语文第三册文言知识短文在“名词的活用”中采用的就是此说:“水:游泳。前有能愿动词‘能’。”2.“能水:游水。能,动词。”(高语第二册课文注释)3.“能是形容词”(黄岳洲主编《中学语文教案》),释为“善”(杨注,见《汉语大字典》能字条)。于在春先生译“能水”为“好水性”(《文言文普通话翻译》)。4.“能,当读为‘耐’(朱东润主编《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辞源》在释“通‘耐’”时为“受得住”。  相似文献   

7.
在古汉语中,与“哭”意义相近的词有“啼”“号”“泣”“啜”“噎”“咽”等。例如:持其踵为之泣。(《触龙说赵太后》)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千云霄。(《兵车行》)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雨霖铃》)令人长号不自禁。(《项脊轩志》)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石壕吏》)  相似文献   

8.
《史记》用“儿女子”凡两处:(1)吕公曰:“此非儿女子所知也.”(卷八《高祖本纪》)(2)(韩)信方惭,曰:吾悔不听蒯通之计,乃为儿女子所诈,岂非天哉.”(卷九二《淮阴侯列传》)“儿女子”为何义?《中文大辞典》认为“犹妇孺辈”.有关《史记》选本及译本注本,如王伯祥《史记选》、上海出版社的《中华活叶文选》、台湾六十教授合译《白话史记》、《史记今注》等,基本采用了这一说法,将“儿女子”理解为妇人小子.郭松析、刘有志二先生认为:(1)“儿女子”是偏正词组,不是“儿”与“女子”平列的联合结构,“女子”是中心语,是所  相似文献   

9.
新编高中语文教材第三册韩非子的《五蠹》中有“近古之世,桀纣暴乱而汤武征伐”一句。对这句话,与教材相配套的《教学参考书》(人民教育出版社语文二室,1988年7月版)译为:“近古时代,桀、纣残暴,(天下)混乱,而汤和武(起兵)讨伐(他们)。”显然,《教参》是把这句话中的“乱”字释为“(天下)混乱”。查《辞源》“乱”字条,共有⑨个义项,其中  相似文献   

10.
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木兰诗》“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课文注释:“胡骑(ji):胡人的战马。”《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骑qi(统读)。”《现代汉语词典》中的  相似文献   

11.
商《说文》:“商,从外知内也。”《广雅.释诂(一)》:“商,度也。”《广韵》、《集韵》亦曾将“商”释为“度”。这说明“商”字可以训揣测、臆度。  相似文献   

12.
黄月喜 《语文知识》2000,(3):48-49,78
“言”“语”“谓”三个词是文言中出现较多的词。虽然它们都有相同或相近的意思,但在具体的语境中,它们更多的是不同的意义和用法。这需要认真领会,准确区分。言 (一)作动词。1.“说”的意思。如:①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石钟山记》)②遂忍悲为汝言之(《与妻书》)③鲁肃独不言(《赤壁之战》)④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鸿门宴》)此句中的  相似文献   

13.
冰心的散文《樱花赞》有这样一句:“这首歌写尽了日本人春天着樱花的举国若狂的胜况。”对此句中的“胜况”一词,龚其康同志因为在《现代汉语词典》、《四角号码新词典》、《辞海》中查不到它,所以怀疑它是“盛况”的笔误(见《中学生学习报》高中版第39期《是“胜况”还是“盛况”》)。我以为龚其康同志的看法,是不正确的。“盛”,《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盛大;隆重:盛会;盛宴。”“胜”也有“优越;盛大;佳妙”之意,并且“胜会犹盛会。章碣《癸卯岁毗陵登高》诗:‘流落常嗟胜会稀,故人相遇菊花时。’(见《辞海》)由此  相似文献   

14.
《口技》一文中表示时间短暂的词不少,但“忽然”与“少顷”不是一家人。一、意义不同,词性不同。文言文中,“忽然”是形容词。忽:快速。然:形容词词尾,相当于“……的样子”。现代文中“忽(忽然)”是一个副词,表示来得迅速而又出乎意料。例如:“前天同两个女孩到西湖山中游玩,天忽下雨。”(摘自丰子恺《山中避雨》)“少顷”(一会儿)是名词,指很短的时间。“可惜他拉了一会儿(胡琴)就罢,使我们所闻的只是嘈杂而冗长的雨声。”(摘自丰子恺《山中避雨》)现代文中“少顷”等词已经死亡,“一会儿”是它们的后代。二、作用不同。文中“忽”表示“…  相似文献   

15.
释“虹”《说文·虫部》:“虹,(虫带)也,状似蟲,从虫,工声。”卜辞有■字。如云:“王固曰:■,八日,庚戍,■各云自东。■母昃,亦■出~自北,饮于河。”(《■华》页四)又云:“旬昃亦■设,■出~自于河。”(《前编》卷七页四十三)又云:“设~于西。”(《前编》卷七页七)据此上下文,余释为虹。然其形何以如是  相似文献   

16.
一“朱”字本义,今传宋徐铉等奉诏校定本《说文解字》(简称《说文》)释为:“赤心木,松柏属。从木,一在其中。”清代治《说文》几大家均据宋本“朱”训,或主木或主赤。段玉裁《说文解字注》(简称《段注》)肯定“朱本木名。引申假借为纯赤之字。”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简称《通训》)对宋本释“朱”照录,未置可否;明确肯定“浅于绛(深红)……曰朱。”其基本意见实与段同。而王筠《说文句读》注文(简称《王注》)则将段注引申义定为本义:“赤心木,犹言木之赤心也。朱固训赤,而不定是木。”  相似文献   

17.
“乡井”一词,按词典释义,“乡井:〈书〉家乡。”(《现代汉语词典》)“古制八家为井,引申为乡里、家宅。”(《辞海》)成语词典在解释“离乡背井”(或“背井离乡”)时,也都清清楚楚地写道:“井,家  相似文献   

18.
用“清澈”而不用“清彻”《现汉》:“[清澈]清而透明:湖水一见底。也作清彻。”《新华》只收“清澈”。《大词典》均收,未分主次。词频统计:清澈443,清彻4。宜以“清澈”为规范词形。(参见“彻底”条) 用“情愫”而不用“情素”《现汉》:“[情愫]<书>①感情:朝夕相处,增加了他们之间的~。②本心:真情实意:互倾~。‖也作情素。”《新华》《大词典》均以“情素”为主条。《辞海》只收“情素”,注  相似文献   

19.
《中学教学语法系统提要(试用)》(以下简称《提要》)正式公布了,公布的《提要》将“欣然”、“恍然”与“忽然”一起列入副词,我们深以为不妥。众所周知,副词在单句中是不能充当谓语的,这一点,张静同志在《教学通讯》一九八三年第十二期《〈中学语文教学系统提要〉简介之二》中对副词的语法功能又一次作了阐明,该文指出:(副词)不能作主语、谓语、宾语等。那么请看:  相似文献   

20.
方言中有称呼父亲为(dà)的,《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1990年版)把它写成“大”,其194页的解释如下: “大 dà <方>父亲:俺~叫我来看看你。……” 我们认为(dà)写成“大”值得商榷。 《说文解字》:“大,天大地大人亦大,故大象人形。” 《宋本玉篇》:“大,达赖切。易曰:大哉乾元,万物资始。老子曰: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 直到《康熙字典》也不见“大”有“父”义。由此可见,“大”不是(dà)的本字。(dà)的本字应是“爹”。《说文解字》上无“爹”字。“爹”最早见于《南史·梁·王憺传》。传中有一歌谣:“始兴王,人之爹,赴人急,如水火,何时复,来哺我。” 从字体结构上看,“爹”属形声字,从“父”,“多”声;从韵脚上看,“爹”当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