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托马斯·哈代(THOMAS HARDY,1840-1928)是19世纪英国的一位优秀而产生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他一生共发表了15部长篇小说中、4个短篇小说集.哈代被评论家誉为"英国小说中的莎士比亚".哈代擅长刻画人物形象,尤其是女性人物形象.本文运用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理论和方法,系统分析哈代的最有名的五部小说中的女性人物形象,即<远离尘嚣>中的芭思希芭、<还乡>中的游苔莎、<卡斯特桥市长>中的露赛妲、<德伯家的苔丝>中的苔丝和<无名的裘德>中的淑,从她们的生存环境、性格特征、悲惨命运等方面揭示出哈代的女性观.  相似文献   

2.
托马斯·哈代是英国最伟大的作家之一,他一生写了大量的著作,其中<德伯家的苔丝>与<无名的裘德>被看作是哈代的姊妹篇.这两部著作往往给人以很深的印象,因为他们是关于下层人民悲剧的独创.这两部小说的创作很相似.文章就其人物塑造方面的相同点进行探讨,也就是苔丝--<德伯家的苔丝>的主人公与<无名的裘德>的主人公裘德之间的相同点.  相似文献   

3.
田占敏 《文教资料》2008,(6):25-26,33
本文运用弗洛伊德的心理分析原理对托马斯&#183;哈代&lt;无名的裘德&gt;女主角淑&#183;布雷赫德自相矛盾的语言和行为进行了分析,揭示了她内心深处鲜为人知的扭曲的心理以及病态的性格的形成、变化原因.  相似文献   

4.
<意中人>是托马斯·哈代创作的一部风格迥异的中篇小说.这部小说充满了自然气息,描绘了纯朴的半岛风俗和富有生机的自然之子,表现了岛民们纯真的心灵.主人公皮儿斯通寻梦般的追求深受日神精神的影响,也表现了作家哈代对传统文明与现代文明之和谐的追求,对生命强有力的肯定.总之,哈代借这部小说探求了人物内心深层的隐秘,揭示了人性的深层哲理.  相似文献   

5.
张瑄 《红领巾》2004,(6):104-106
哈代强调的复杂“印象“和多角度的美学意识在&lt;苔丝&gt;自然观中得到了完美体现,这表现在三个方面:“自然“作为小说的基本思想之一,“自然“作为事件的具有象征意义的背景材料及“自然“作为研究人与自然关系的文本资料.在每个方面的分析中,哈代都表现出了某种程度的矛盾与复杂性.哈代的不协调的美学观点要求我们以多种矛盾的印象来把握自然,并进而迷恋其可能产生的多种意义.这也是哈代反传统的现代主义写作风格的真实写照.  相似文献   

6.
作为20世纪的第一位优秀诗人,托马斯·哈代既接受了维多利亚时期英国文化的影响,又接受了达尔文的新科学思想,其诗歌作品刻有深深的基督教传统的烙印,也表现有反传统的精神.作为哈代的崇拜者,菲利普·拉金则更深刻地经历了宗教信仰丧失的重创.通过分析哈代的诗歌<牛群>和拉金的诗歌<去教堂>,我们可以看到诗人创作中的基督教传统与反基督教传统精神,从而对20世纪英国诗歌作品中的基督教影响窥见一斑.  相似文献   

7.
"瘫痪"是爱尔兰作家詹姆斯*乔依斯早期的作品<都柏林人>所反映的重要主题.作者通过揭示19世纪都柏林狭隘瘫痪的社会现实,和此种社会环境对都柏林人生活所产生的影响来表现主题,他对故事中主要人物的内部性格和精神品质的剖析和展现,使"瘫痪"主题在这些人物身上得到了更深入细致的表现.<痛苦的往事>中主人公达菲先生是小说集中都柏林知识分子的一个典型代表,对这一人物进行剖析,并从他所代表的成年都柏林人的精神生活入手,来解读和分析小说集主题"瘫痪",进一步展现"瘫痪"在人物内在精神层面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还乡>是哈代"性格与环境的小说"的代表作,从人与象征毁灭叛逆力量的爱敦荒原的冲突,人的激情、偏见和野心造成的内心冲突两个方面解析小说的悲剧成因,从而发现作家对主动适应环境并善于协调自身以避免悲剧发生的呼唤.  相似文献   

9.
本文尝试性地提出一种基于Internet/Intranet环境下的教学模式,开展了以"学生为中心"的"自主型"学习的网上教学,并将其应用在<计算机辅助设计CAD>这门课程中,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0.
梁启超用西方逻辑学思想来研究墨学,提出墨家著作里也有概念、判断和推理等理论.这种用<墨辩>里的一些概念来比附西方逻辑学理论的做法与梁启超的文化现有关.这种研究的积极意义在于促进了逻辑学在中国的早期传播,开了"中国逻辑史"研究之先河.其消极影响在于不利于逻辑学的进一步发展和深入研究,影响着当今一些学者对"中国逻辑史"的研究.  相似文献   

11.
托马斯.哈代的《卡斯特桥市长》一直被认做是哈代的一部经典的悲剧小说,它属于哈代的"性格与环境"小说系列。在《卡斯特桥市长》这部小说里,自然环境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它不仅建立了小说的基调,预示着主人公的命运而且是"宇宙意志"的具体化。但是,在《卡斯特桥市长》这部作品中,景物意象的描述存在着语言的不稳定性和自相矛盾以及作者的悲剧观与人物性格的相互抵触的现象。与此同时,文本中还存在着的另一种"声音"。这些都造成了该文本的分裂倾向。  相似文献   

12.
《德伯家的苔丝》是托马斯.哈代最为重要的代表作品和情境小说之一。女主人公苔丝是一个聪明、漂亮、勤劳而善良的女孩,但最终她却被处以绞刑。从苔丝的生活和命运我们可以看出,哈代对待弱势社会中纯洁少女的态度,也可以看出作者自身的悲观态度和某些悲剧色彩。从悲观的角度审视托马斯.哈代的作品《德伯家的苔丝》,我们能更多地了解19世纪英国社会、经济、人民生活和人们对待宗教和虚伪道德的态度。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从历史进程角度指出哈代的创作是历史文化的产物,其写作特点“简单明了”,“多记现象”,和“少写主见”来源于历史在哈代作品中的射影。《德伯家的苔丝》就是哈代运用这些典型的写作特点而环环设置人物选择中间道路的小说。  相似文献   

14.
哈代在小说中综合运用多种美学技巧,以精妙的艺术形式来处理悲剧题材,达到内容与形式的统一,并以此来阐述他的悲观主义哲学。本文试从作品结构美学角度分析哈代所运用的叙事方式和叙事角度、对立凸显的平衡美学以及象征主义手法,阐释他在小说创作表层结构中的美学维度。  相似文献   

15.
宿命论是哈代小说创作思想的一个重要方面,其著名作品《德伯家的苔丝》中关于主人公苔丝命运的描写对此表现得尤为突出。本文主要论述哈代这一宿命论思想的形成原因,并对其在这部小说创作中的表现进行了分析。应该看到,哈代的宿命论并不是一种纯粹的宿命论,而是借宿命论来达到社会批判的目的。  相似文献   

16.
本文通过对哈代的长篇力作《德伯家的苔丝》的创作艺术和作品中主要人物性格命运的分析,指出邪恶虚伪的宗教是一切社会罪恶的根源,更是导致苔丝悲惨命运的元凶。在此基础上,文章论述了作家在小说创作中所体现出来的批判邪恶宗教的立场观点。  相似文献   

17.
托玛斯.哈代是英国20世纪一位伟大的诗人。从20世纪20年代至今,国内哈代诗歌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对其诗歌的总体研究、对其自然诗的研究、对其战争诗的研究、对其诗歌中的时间意识以及现代主义倾向的研究。国内哈代诗歌研究所取得的成绩与哈代诗歌数量之多、成就之大极不相称。其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有待人们进一步挖掘。  相似文献   

18.
托马斯·哈代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英国杰出的现实主义作家和诗人,他在其代表作《德伯家的苔丝》(以下简称《苔丝》)中对主人公苔丝的悲剧命运进行了淋漓尽致的描述。而透过苔丝的悲情故事,我们更多看到的是哈代伦理思想的折射。文章主要从性别伦理、恋爱伦理、夫妻伦理等方面来探讨哈代婚恋伦理思想在《苔丝》中的体现。  相似文献   

19.
挖掘哈代系列小说中反复出现的“死亡”意象,既曲折表达了作者对环境与人类生存的关怀,也反映了在社会大变动时代悲剧过后,哈代所作的具有相当深度与力度的哲学与文化思考。  相似文献   

20.
徐志摩是中国最早翻译哈代诗歌的诗人,而他的诗歌创作也深受哈代的影响,但是,除去技巧运用、作品风格上的相似,两位诗人在诗歌背后的关注点却是迥异的。两位诗人的诗歌中,都有一种悲观,哈代意图透过小我的悲观,为大我乃至宗教、社会找出一条出路;徐志摩则透过小我的悲观,营造出一种小我的忧郁,并借这种忧郁安慰自己、安慰整个社会的不满足。究其原因,这一方面是由于两位诗人的个人成长经历所致,另一方面,也和社会背景、民族宗教背景有着紧密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