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50年来,我国中小学德育的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建国初期学校德育的创建;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学校德育的发展;文革时期学校德育的异化,成为政治斗争的工具;新时期学校德育的变革与创新。50年来我国中小学德育走过的历程,给我们的重要启示是,德育要从国情出发;要注意体现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协调发展;德育目标、内容、方法三方面应互相协调配合;德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应将塑造人的完美的精神世界作为重要问题来抓。  相似文献   

2.
应把德育工作放在学校工作的首位 ;师德师风建设是学校德育的基础 ;德育应体现在学校生活的各个方面 ;德育和法制教育应有机地结合起来 ;学校德育应体现时代性和针对性。  相似文献   

3.
张巍 《教学随笔》2014,(8):20167+120
在我国全国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提高中职学校德育实效性已经成为提升中职生综合素质,为国家培养更多实用技能型人才的重要任务。本文结合中职学校德育实践,总结认为中职学校德育工作中,应明确德育层次,建构德育目标;整合德育资源,更新德育内容;注重德育主体,探索德育方法;完善德育制度,创新德育评价,从而提高中职学校德育实效性。  相似文献   

4.
德育内容已经发生了许多新的变化,通过理论和实践层面的探讨,倡导学校德育应回归学生的生活本真,实现学校德育与生活实践的融合.因此,必须对现行的德育内客进行重组和创新.  相似文献   

5.
小学德育的实效性是我国教育界长期关注的一个热点话题.小学德育回归生活是其有效的解决途径,其目标在于为了生活而德育,并通过生活来培养道德.本课题认为,在学校德育的环节中,应通过德育课程生活化、德育活动生活化、与社会道德实践结合等方式,对小学生进行生活化德育.  相似文献   

6.
目前,学校德育面临的困境在于与现实的生活疏离。学校德育要走出困境,就应回归生活,从德育走向生活,从生活走向德育。德育的产生源于社会生活的需要,德育的实施离不开生活。只有当我们树立起生活德育的信念,让德育走向生活,才能显现真正的实效。陶行知先生提出了"教育即生活"的"生活教育"理论,其真谛是教育从生活中来、教育服务于生活、教育不能拒绝生活。  相似文献   

7.
我国德育制度中存在有悖人本主义的方面,表现在学校德育制度过于强调国家和社会的需要,相对忽视对学生个体价值的尊重;制度制定中学生缺位,德育制度缺乏代表性;德育制度的功能定位在纠正学生的错误行为,而不是积极健康行为的养成。人本主义强调人的尊严、价值、创造力和自我实现,应按照人本主义创新德育制度,使德育制度以服务学生生活、促进学生发展为目标;鼓励学生参与,优化学校德育制度质量,提升德育制度的代表力;把德育制度的约束和激励功能结合起来,努力提升德育制度的道德性。  相似文献   

8.
学校德育“生活化”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统学校德育脱离学生的生活世界,缺乏生活化,回归生活正成为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发展方向。学校德育在内容上应贴近生活,在目标上应回归生活,在方式上应走进生活,加强德育与生活的联系,提高德育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9.
叶志发 《考试周刊》2014,(28):185-185
德育课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主渠道,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构建科学合理的德育评价方式与体系,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以人为本,创新德育评价机制;贴近学生实际,充实德育评价内容;大胆探索,改进德育评价方式,是推动中学德育现代化的重要课题。作者从德育教学评价的目的、评价方式与评价指标、实验效果等角度阐发对于德育教学评价的体会。  相似文献   

10.
试论高职院校“一体化”德育工作机制的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学校德育工作机制是指学校德育工作具体而现实的运作方式。既表现为学校德育工作组织、工作制度和工作人员之间的互动方式。又表现为学校德育工作的实践过程。它维系和推动着学校德育工作的开展,是学校德育目标实现的途径,也是德育内容体现的载体,更是德育效果实现的基础。因此,探讨如何进一步推进学校德育工作机制的改革和创新对提高德育实效性是十分有益的。  相似文献   

11.
《民主主义与教育》是杜威倡导世俗道德教育的代表作之一,其道德教育思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文章通过认识论维度、实验伦理学和功能主义心理学维度阐明杜威道德教育的思想渊源。结合文本研究,阐释杜威道德教育思想的主要内容,直面当前中国高校德育面临的挑战,并从实现学校与社会生活的无缝衔接,完善教师指导与学生多主体参与的关系以及协调校园文化“人化”与“化人”功能这三方面分析杜威道德思想在高校运用的现实可能。  相似文献   

12.
中学德育贯彻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将解决人们的实际问题与思想问题有机统一起来,无疑这将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中学德育的效益。在德育目标普适化、道德价值取向多样化和德育内容生活化等趋向的指引下,通过加强人文关怀,重视德育主体参与;积极开展心理疏导、素质拓展等活动,以网络道德教育为突破点,人文关怀与心理疏导并举,来提升中学德育的效益。  相似文献   

13.
脱离社会经济生活及其带来的价值观、道德观的变化,是学校德育缺乏社会基础的基本表现,也是德育成效不彰的重要原因。经济发展是个体道德发展与社会道德进步的首要前提。经济生活是制约学校德育变革进程及成效的重要变量。学校德育应主动反映并合理观照经济生活及其带来的价值观、道德观的变化,充分考虑社会经济生活及其价值需求,在德育课堂教学中辩证分析经济生活对道德发展的影响,引导学生知晓适应市场经济生活的道德规则,学会在参与经济生活中体会道德生活,最终形成适合社会经济生活的道德观。  相似文献   

14.
杜威德育思想与我国德育变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长海 《教育学报》2007,3(4):69-76
杜威德育思想的核心可以概括为以“道德的教育”培养“道德的人”。“道德的人”就是民主社会中的“有用的好人”,“道德的教育”就是培养个体有效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的教育,是承担学校社会责任的教育。杜威德育思想对我国德育原理的启示就是在“充分承担各种社会关系所赋予的责任”意义上重新阐释“道德人”概念,在“德育即教育的道德维度”意义上对既有的德育实体性概念进行批判与重构,将“德育首位”看作“将教育的社会属性放在学校教育规划的首位”,将“学科德育”理解为“通过学科教学增强学生理解和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智慧和情感”,从而在整体上反思学校教育的德性基础。并且,杜威思想也提示了我国德育实践变革的学校教育整体德性改造路径。  相似文献   

15.
论德育走向     
我国渐趋成熟的公民社会决定了学校德育将走向公民、走向生活、走向对话、走向多元。走向公民的德育目标,要求审慎处理公民生活的三种基本关系,培养独立人格;走向生活的德育课程,极大地颠覆了德育的课程性质、课程标准和教材风格;走向对话的德育方法论,将重构德育课堂乃至学校生活;走向多元的思想教育,使德育"不同而和",真正起到启发思想的价值。当然,学校德育要完全实现"四个走向",还面临着历史文化心理、现有管理体制、教师专业化等方面的障碍,不可能一蹴而就。  相似文献   

16.
长阳县职教中心开展的德育收视课程开发活动,是中职学校德育课程领域的开创性改革活动,它使单调的文本变成丰富多彩的视频、枯燥地说教变成引人入胜地赏析、学生陌生的课程内容变成学生熟悉的甚至是生成的课程内容、"校墙内"的教育变成"融入世界"的教育、课程资源突破瓶颈束缚跃上海量资源平台。中职学校进行德育收视课程开发,有利于提高德育实效性、增强对德育规律的适应性、丰富校园文化生活并实现校企文化互动。  相似文献   

17.
学校德育社会化是社会处于转型期在教育领域的影射,当前学校德育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德育目标泛政治化;德育过程缺失主体性;德育方法的非人本性;德育活动缺乏实效性。学校德育社会化是学校德育在主体的共同参与下,以学校为主导,借助全社会的资源和力量,以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合格人才为目标,不断完善自身和适应、改造与发展社会的实践活动;学校德育社会化是信息时代的客观要求,是实现德育本质的必然要求,也是我们借鉴国外德育经验应该得出的正确结论;学校德育社会化可以从学校德育的生活化和实践化两个方面入手,尝试寻找支持学校德育的阿基米德点。  相似文献   

18.
当前我国高校德育的困境和出路   总被引:23,自引:0,他引:23  
当前我国高校德育面临巨大困境和严峻挑战,它们具体表现为:价值性工具与工具性价值的矛盾、人文性内容与科学化方法的矛盾以及伴随着全球化和多元化而来的社会性道德危机和个体性信仰危机。高校德育要摆脱困境首先必须转变观念,改革创新。高校德育改革的出路在于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回归学生的现实生活,具体而言就是以生活为本、以课程为中心、学校德育课程与团队德育相结合。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主义意识对象观、道德观和交往实践观为学校德育工作提供了方法论。提升学校德育的实效性,首先要确立科学的德育观,在德育对象观上克服抽象主义,坚持以现实中的人为出发点;在德育课程观上克服唯知识化,坚持以人的现实生活为落脚点;在德育路径观上克服简单说教,坚持以人的交往实践为着力点,在现实生活情景和主体交往实践中实现人的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水平的提升。  相似文献   

20.
家庭教育的基本功能就是让人形成初步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道德教育的功能和道德的教育功能在家庭教育中是和谐一致的,二者互相促进、互相补益,共同催发和强化家庭教育的道德功能.由于地理距离原因、经济原因、独生子女原因、认识原因等主客观因素的制约,很多当代大学生的家庭教育基本处于无效或缺失状态.随着科技发展、社会进步特别是和谐社会建设的深入开展,需要重估家庭教育在当代大学生道德教育中的意义.因此,充分发挥家庭教育的作用,让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形成合力,对大学生道德教育实效的提高极为必要,学校和家庭加强互动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