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论北宋林特茶法改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北宋林特茶法改革与真宗朝的政治斗争密切相关,是北宋茶法改革演变过程中的一个环节,是为解决茶叶虚估之弊的第一次改革。但林特茶法改革从一开始就被丁谓集团利用,作为聚财手段,为其政治目的服务,是不彻底的改革。  相似文献   

2.
在北宋繁荣的商品经济基础上,包拯深受重商思潮和民本思想的影响,他坚决反对禁榷、回易等官营商业、主张实行自由贸易。在对榷盐、榷茶、榷铁和回易等官营商业的论述中,包拯指出了官营商业的危害性,说明了只有实行自由贸易才能发展经济,增加国家财政收入。包拯商业思想的实践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自由贸易的发展,改善了人民生活,缓解了社会矛盾,有着积极的社会作用  相似文献   

3.
在中国古代历史中,人们对于北宋蔡京的评判褒贬不一。但蔡京任职期间,对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提出了多方面的改革措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当时社会经济的发展。本文以北宋蔡京及其茶盐改革为研究对象,分析了蔡京茶法、盐法改革的主要内容,并重点阐述了茶盐改革所带来的影响。通过本文的研究,我们可以发现蔡京茶盐改革的主要目的是吸纳金钱,满足统治者的挥霍,但在客观上也加大了中央财权的集中。  相似文献   

4.
刘迪 《学周刊C版》2014,(10):220-221
在中国古代历史中,人们对于北宋蔡京的评判褒贬不一。但蔡京任职期间,对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提出了多方面的改革措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当时社会经济的发展。本文以北宋蔡京及其茶盐改革为研究对象,分析了蔡京茶法、盐法改革的主要内容,并重点阐述了茶盐改革所带来的影响。通过本文的研究,我们可以发现蔡京茶盐改革的主要目的是吸纳金钱,满足统治者的挥霍,但在客观上也加大了中央财权的集中。  相似文献   

5.
明代茶叶开中制度试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开中制度是明代的一项具有重要意义的财政经济政策。但论者往往局限于开中盐法的探讨,笔者不揣浅陋,试就茶叶开中制度即开中茶法略陈管见,以待方家赐正。一开中制度起源于北宋的“入中”、“折中”。宋初为北伐用兵需要,召募商人入纳粮草于指定的沿边地点,给予钞引,使至京师或他处支取现钱、金银以及盐、茶、香药、矾、铁等专卖物品,称为“入中”,也就是依靠商人这支重要的社会力量,组织大规模的民间运输,以保证边防军事供应。此后,围绕“虚估”问题,其法屡变,但总的来说,入中者队伍日益扩大,入中地域渐趋广阔,入中物品亦更加繁多,入中成为北宋一代规模庞大的一种经  相似文献   

6.
春秋时齐国“相地而衰(cui)征”、鲁国“初税亩”,应是我国古代征收土地税的开始。西汉编户制度确定了编户农民对封建国家的负担,北魏始行租调制,隋朝和唐初实行租庸调制,唐中期(780年)实行两税法.开始改变了以人丁为主的收税标准,是我国赋税制度的一次重大改革。北宋王安石变法有募役法和方田均税法。明后期实行一条鞭法。清初雍正帝时实行摊丁入亩,把丁税平均摊入田赋中,征收统一的赋税——地丁银.从而废除了汉唐以来长期实行的人头税,对我国人口增长和社会经济发展有着重要意义。中国古代赋税制度的变革实质上体现了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规律。  相似文献   

7.
两宋赈灾救荒措施的市场化与社会化进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两宋时期的赈灾救荒措施从性质上看,可分为三类:纯行政性措施、市场性措施与社会性措施。其中,纯行政性措施多行于北宋时期,南宋以后渐趋减少;市场性措施从熙丰年间以后逐渐增多,南宋以后一直沿用,但不及北宋中后期典型;社会性措施作为纯行政性措施的补充形式,早在北宋中前期即已开始实行,但大规模的应用却是南宋以后的事。这一变化过程,反映出宋朝赈灾救荒措施的市场化与社会化趋势,即国家职能从独揽社会事务向调动市场、组织社会、参与经营的方向转变,同时也意味着中国古代传统荒政的一次重要转型。  相似文献   

8.
北来是我国历史上茶叶生产的重要时期。当时,茶叶作为重要的商品,种植区域较前代更为扩大,制作工艺也更为严格和精细,茶叶产量不断增加,新的品种不断出现。与此同时,文人“墨客在品饮之余,著书立说,写下了大量以茶为题的文章、著作。此外,由茶业引起的农民起义也时有发生。所有这些,使茶业成为北宋社会经济过去。文化发展的重要内容。本文在前人研究基础之上,就北宋茶业的发展状况及原因,略作论述。北宋茶业的发展,首先表现为产茶区域的扩大。据陆羽《茶经》记载,唐代时全国产茶州军为43个,可以认为此数字基本反映了唐代茶叶…  相似文献   

9.
北宋是我国历史上茶叶生产的一个重要时期。当时,茶叶作为重要的商品生产,其种植区域较前更为扩大,制造工艺更为严格和精细,茶叶产量不断增加,新的品种也不断出现。与此同时,茶叶与社会的关系日益密切,这表现为人们在品饮之余,提笔撰文著书,使大量以茶为题的著作和文章得以问世。身为人主的宋徽宗赵佶,也不甘沉默,写下《大观论茶》一书。此外,还表现为以茶业为导火线的农民起义的爆发。这些都说明茶业已成为北宋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重要内容。为此,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本文试图对北宋茶业的发展状况作一概括,并对其发展的原因及特点略作探讨,不当之处,敬请指正。  相似文献   

10.
文章用大量的史料阐明王安石推行的免役法是对差役法的改革,与北宋王朝实行的募兵制及与之相应的兵役没有关系,澄清了最近出版的某些书籍说王安石推行的免役法是改革北宋兵制兵役的措施所造成的混乱。  相似文献   

11.
北宋时期,我国的茶叶生产取得了长足的发展,茶业不仅与社会各阶级、各阶层的经济利益休戚相关,还与经济以外的政治、军事及社会生活等领域联系密切。从而对整个北宋社会产生重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北宋时期“以茶治边”策略颇有时代特色和创新性。从需求侧来看,这一策略根源于茶在边民的社会生活的广泛参与性。一方面,茶是少数民族政权或部族官方对外礼仪和对内赏格的物质载体,另一方面也是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必需品,是促进人际交往、追求精神享受的文化消费品。就供给侧言,宋王朝把茶叶贸易作为一种安全性、垄断性且能以至轻易至重的交换行为,使之成为羁縻各族的重要手段。可以说,“以茶治边”策略既是中原与边疆商贸往来日益兴盛的结果,也是中原王朝边疆治理的必然产物。  相似文献   

13.
熙宁变法所面临的北宋传统政治文化,是为宋初开刨的中央集权的封建专制体制服务的。为了推进变法的展开,王安石对传统政治文化进行了抨击与抵制,但同时又明显表现了对某些传统政治文化观念的认同与接受。变法的最高决策者和领导者宋神宗,以及其他变法派人士,都具有传统政治文化的浓厚色彩。从总体上看,变法是在北宋传统政治文化的严重影响与制约下进行的,这就使得变法的结果不可避免地出现种种偏差与缺陷。新法在其长期实行中未能形成相应的新的政治文化,使得新法难以得到社会意识和社会政治心理上的广泛认同与支持。  相似文献   

14.
苏辙是参与北宋中叶变法活动的重要一员。他认为,“法变而任势,与之更新”,以立法为中心,变旧法,立新法,改革不合理的政策法令。苏辙针对时弊,提出了理财为先,丰财为急;“改革吏治,更立三法”;重武臣,择良将等具体方案和措施。他的这种变法思想和主张,既不象苏轼那样过于保守,又不象王安石那样过于偏激,尤其是他关于“立法”的思想,在某种程度上比苏轼、王安石等人更深刻、更合理。苏辙的变法思想和主张,是北宋社会政治的产物,也是他对社会现实的深刻观察和了解的结果,具有较多的合理成份,因而他在元时提出许多建设性变革意见,进行一些有益的尝试,获得最高统治者的肯定,维护社会稳定,一定程度促进了社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从历史背景和社会条件来看,北宋后期由蔡京所主持的“崇宁兴学”有其历史必然性。北宋长期以来的右文政策,唐宋之际中国传统社会结构的变迁,科举取士制度在北宋更趋完善,以学田制为核心的多种教育经费筹措方式的更加成熟,雕版印刷业和造纸业的兴盛以及北宋中期历次兴学已有的成就,特别是王安石变法时期在教育制度方面的一系列创新都为“崇宁兴学”提供了现实的可能性。宋徽宗、蔡京等人借北宋后期加强思想专制的趋势,大兴党禁、打击异己,不自觉地促成了这种可能性向必然性的转化。  相似文献   

16.
北宋的官学系统分为中央官学和地方官学。在庆历、熙宁、崇宁三次大规模的兴学运动中.地方官学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并且由于朝廷对其发展的重视,到北宋末年,地方官学已相当发达。北宋地方官学从教师选聘、学生管理、教学方法等都形成了自己的特点,为此后地方官学的发展奠定了深厚的基础,并对北宋社会的发展起到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7.
北宋时期的契丹归明人是指归附北宋的辽国人。北宋对契丹归明人的安置措施既受到归明人出身背景的影响,也受到北宋与辽国关系的影响。赐与田宅是安置契丹归明人最普遍的措施;北宋对契丹归明人的后代实行恩荫政策,归明人子孙在恩荫制度下可以继续享有录官、赐田等优惠政策,表明了北宋对契丹归明人政策的连续性。  相似文献   

18.
北宋时期,我国酿酒业获得了巨大发展,酿酒技术、规模、数量、质量和品种都大大超过前代。北宋酿酒业繁荣局面的产生,与北宋时期政治局势的稳定、社会经济的发展、酿酒工匠的探索以及北宋政府的鼓励政策密不可分。正是由于这些诸多因素,才使北宋酿酒业获得了空前发展,并成为北宋政府的经济收入的重要来源之一。  相似文献   

19.
王安石变法发生于北宋熙宁年间,是我国十一世纪中叶的一次著名政洽改革。它是北宋封建统治阶级对其社会统治实行自我调节的历史尝试,由于种种主客观原因而陷于失败。然而王安石变法的历史价值并没有因其失败而致湮没,它一直是历史学家热烈探讨的课题。“有为之时,莫急于今日”王安石变法时离北宋开国已经有一百零九年。当时,由于阶级矛盾、民族矛盾和统治阶级内部矛盾的发展,北宋社会出现了许多严重的社会问题,已经到了不改革不足以振兴自强的重要关头。王安石针对“因循苟且”的时  相似文献   

20.
崇文抑武政策对北宋的外交产生了双重影响:对辽金夏三国,由于军队问题,战争多败,北宋通过赠送岁币、边境开放榷场的方式实行求和的外交政策;由于海外国家不对北宋直接产生威胁,尚文的北宋王朝从心理上更愿意以一种大国心态,通过民间贸易、朝贡贸易、文化传播的方式,对海外国家实行开放交流的政策。崇文抑武政策是北宋外交政策变化的深层次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