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诗比别类文学较谨严、较纯粹、较精微",因此诗歌鉴赏是审美能力培养最重要的方式之一。在教学中,应当注意将现代诗歌与散文以及古典诗歌相区分,结合现代诗歌的特殊性进行教学设计,加强学生学习诗歌中的情感体验。在情感渗透的基础上结合文体特点,鉴赏现代诗歌传递情感的独特艺术手法。  相似文献   

2.
如何有效进行古代诗歌教学一直是一线教师想解决的一个问题。古代诗歌教学存在困难一是因为学生学习兴趣不高,解读诗歌的能力弱。二是教师跟着考试指挥棒走,重点放在个别关键诗句上,学生能够理解默写就完成任务;或者是“眉毛胡子一把抓”教师从作者介绍到翻译每一句诗歌。诗歌教学要么支离破碎要么笼而统之,学生没有真正的领悟诗歌内涵。细读就是破解这个困局的妙招。细读不是指逐句翻译,而是通过细读诗句的重要内容,细读诗句的表现形式等等对古代诗歌进行解读。  相似文献   

3.
古代诗歌是中国文化史上的璀璨明珠,在我们中学语文教材中,引入不少古代诗歌,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学习品味诗歌精美的语言,体会诗歌优美的意境,陶冶学生情操,引导学生去探究诗人所生活的社会状况,了解诗人的内心感受。  相似文献   

4.
唐峰 《作文》2022,(Z4):43-44
<正>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诗歌始终是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通过开设诗歌教学活动,让学生在品鉴赏析诗歌的过程中,体会我国古代文人的精神风貌,传承优秀民族文化,促进学生审美鉴赏以及形象思维能力的发展。但是当前我国高中语文诗歌教学存在着诸多问题,学生学习诗歌的兴趣较差,无法较好地融入诗歌情景当中,教师所使用的教学方式过于单一,营造的课堂氛围较为沉闷。所以在这一教学背景下,教师需要及时更新自身的教学观念,借助互联网技术,调动各种教学资源,将微课投入诗歌鉴赏教学活动之中,  相似文献   

5.
学习古代诗歌对于学生了解我国古代灿烂的文化、丰富文化底蕴、提高学习祖国语言文字的热情有着重要作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引导学生注重"体验",鼓励发散"想象",教会学生"吟诵",使学生体会到诗歌之美、学习诗歌之趣。  相似文献   

6.
在帮助学生形成语文素养时,高中语文古代诗歌教学是其中非常主要的一点。在古代诗歌教学过程中,高中语文教师培养高中生的鉴赏能力有助于提高他们的语言意识,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文化审美具有极为重要的价值。但是在我国当下古代诗歌教学中,大部分教师都是偏重引导学生背诵而轻视鉴赏教学。基于此,为了有效解决重重问题,需要教师改变古代诗歌阅读观念,不断完善教学步骤,打造多元化鉴赏教学途径,以此来更好地培养高中生的鉴赏能力。希望本篇文章可以为相关工作人员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7.
古诗歌教学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点,诗歌鉴赏又是高考必考题型。古诗歌教学对于提升学生鉴赏能力、陶冶学生的思想情愫、学习和继承文化传统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而常态的古诗歌教学并不能很好地从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和作者的真实意图出发,支离破碎地解读文本,指令性的提问意图不明确,造成学生对诗歌的解读错误百出,古诗歌的得分比较低。同时,在古诗歌教学上,教师最常犯的错误就是把古诗歌当作古汉语来教授,故而影响了学生鉴赏诗歌的兴趣。教师在古诗歌教学中应加强学生的诵读,以入其境;结合作者的写作背景,对诗歌进行具象解读,以析其情;教师辅以表演,让学生得其法,以此提高学生诗歌鉴赏水平。  相似文献   

8.
诗歌是古代文化的重要载体,相对小学生来讲,学习诗歌具有一定的困难。为提升诗歌教学有效性,激发学生诗歌学习兴趣,提升学生文化素养,教师有必要丰富教学手段,营造良好的教学情境。  相似文献   

9.
古代诗歌教学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但是目前中学古代诗歌教学割裂了诗歌所蕴涵的情思、韵味,抑制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以及难能可贵的想象力,导致学生学习兴趣的丧失和学习效率低下。我们应该充分利用诗歌和多媒体作品的同质性,采用多媒体教学辅助手段,恰当利用多媒体作品,以帮助学生感受和理解作品,进而提高古诗词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0.
<正>古代诗歌不同于文言文,其具有特殊的格式及韵律。对于许多学生来说,古代诗歌是学习的重难点。因此,语文教师们应增加学生们在古代诗歌部分的练习,同时可以采用"翻转课堂"模式进行教学,激发学生对于古代诗歌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传统文化的情感。一、使用"翻转课堂",提高课堂效率当下高中古代诗歌教学中还存在着一个非常严重  相似文献   

11.
中国古代诗歌是我国丰富文化遗产中的瑰丽奇葩,有着独特的审美风格和博大的精神力量。新编小学语文教材中古代诗歌作品篇目的增加,对高等师范专科学校语教专业的古代文学课程教学提出新的要求。如何改进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热爱中国文化、学习古代诗歌的兴趣,培养出有较高人文素质和文学修养的小学语文教师,我们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和实践。  相似文献   

12.
在我国的传统文化中,古代诗歌是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现阶段,我国教育业对古代诗歌的传扬主要表现在各阶段的语文教学中。高中语文是古代诗歌的重要宣传载体,高中学生通过学习古代诗歌可以提升自身的文化素养和传统知识,在学生的学习中体现了古代诗歌的价值。我国古代诗歌的数量众多,诗歌的题材和形式也多种多样。在众多的诗歌中,关于月亮的描写和引用一直是诗歌作者所钟情的意象,通过对月亮的描写,不仅能给学生渲染一种优美的情景,还能够借助月亮抒发出作者想表达的情感。月意象中表达女性象征的意义众多,本文通过对高中语文古代诗歌的分析,探究月意象的女性象征意义。  相似文献   

13.
古代诗歌的多义性解读教学,可以让学生形成多元化的理解思路,提高他们的诗歌鉴赏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文学素养。本文首先解析了我国古代诗歌多义性的原因,接着举例分析古代诗歌多义性解读的教学意义,最后提出了应用高中古代诗歌中多义性解读的教学的建议。  相似文献   

14.
古代诗歌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它对于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学生鉴赏古代诗歌的能力和让学生了解我国灿烂的古代文化具有重要作用。近几年来,我在教授古代诗歌时采用“一助一”比较阅读法,深受学生们的欢迎,取得了预想不到的效果,既加深了对诗歌的理解,又开阔了学生的阅读视野,还培养提高了  相似文献   

15.
樊明 《现代语文》2014,(7):65-66
学习目标:(一)知识与能力文艺随笔的阅读理解及比喻(二)过程与方法1.了解本文的行文特点和结构方法,理清课文的结构层次。2.通过对课文的一些主要内容和观点展开讨论,提高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激发学生对我国古代诗歌的热爱之情;2.明确古典诗歌的特征,提高对我国古典诗歌的审美能力。学习重点:1.了解文章的行文特点和结构方法,理清课文的结构层次。2.学习用比喻说理的论证方法。  相似文献   

16.
[单元概说]本单元所选的都是古代诗歌。这些诗歌是我国古代文学宝库中瑰丽的宝石,开创了我国诗歌创作的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优秀传统。指导学生学习这些诗歌,在诵读的基础上,着重领悟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从节奏的缓急,语调的变换之中,深刻体会诗人的情感、抱负等等。这一单元所选的古代诗歌,从《诗经》到《短歌行》,跨越了从西周到汉魏晋时期共一千六百多年的历史,时空之大,形式之异,内容之广,构成了本单元的特点。这些古代诗歌,有“饥者歌其  相似文献   

17.
我国古代诗歌历史悠久,成就辉煌,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宝贵遗产,具有篇幅短小,易读上口,内蕴深厚,语言含蓄、精练、意味隽永,意境优美等特点。可以说在诗歌中蕴涵着丰富的美的矿藏。学习古典诗歌本应是对学生进行美育,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有效途径,但中学语文诗歌教学的现状难以令人满意。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在诗歌教学中,  相似文献   

18.
我们必须面对中学古代诗歌教学的现状了:一方面新教材以对古代诗歌教学权重的加大来体现重视,另一方面,古代诗歌教学仍是就书教书限于书本;一方面大众文化蓬勃发展,经典教育出现“麦当劳”化趋势.另一方面古代诗歌的课堂教学仍处于高头讲章的解经状态;一方面古代诗歌的考试由客观选择而主观表达,要求越来越高,另一方面,中学生连古代诗歌的读懂入门关都没过。总之,当前的古代诗歌教学呈现一种曲高和寡,俯视众生的尴尬状态。古代诗歌教学到了必须平视学生的时候了,在教学实践中,我们着力以下几方耐,竭力使我们的古代诗歌教学能够平视学生,使教与学处于一种平视对流的状态。  相似文献   

19.
陈书斌 《现代语文》2011,(1):158-159
诗歌,特别是我国古代诗歌,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由于古代诗歌远离当代生活,时间久远,语言的跳跃性很大,意象比较模糊,加上当前学生对古代诗歌读得较少,鉴赏能力较弱,所以历来是广大学生学习的难题。解答古代诗歌鉴赏题,要注重平时积累,努力进行整体赏析。具体地说,应从以下几方面来进行:  相似文献   

20.
正诗歌原本是我国一种古老的感情表达形式,我国留下大量的古代诗歌,直到现在这些诗歌还脍炙人口。比如我们一提起思乡,大家都会背:"床头明月光、疑似地上霜",一提起相思,大家就会说:"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我们无论咏景、咏情、咏人都可以找到古典诗歌的范例。中国新诗即现代诗,现代诗是从国外引进的诗歌题材,现古代诗歌相比,现代诗歌不收平仄的约束、不受长短的约束、不受字数的约束,现代诗的表现形式可以比古诗更丰富。然而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新诗时,发现新诗在现代教学中处于一种非常尴尬的地位,学生通常不愿意学习新诗。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