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特纳·卡特利奇是一个成功的美国记者,出色的编辑。他曾为《纽约时报》这家著名报纸工作四十年,从普通记者干到副社长,曾经有过令人瞩目的成就。但在他的记者生涯中,也有过种种失误。下面是他犯过的几次错误:  相似文献   

2.
19世纪创刊的美国纽约时报,于20世纪世界局势风云变幻的时代背景下,在西方报界独领风骚.其成功背后的推动者和支撑者,是报社内部一批深受尊敬的报人.特纳·卡特利奇(Tumer Catledge),就是纽约时报的功臣之一.  相似文献   

3.
从1986年11月起,普利策奖获得者马克斯·弗兰克尔成为有影响的《纽约时报》总编辑。弗兰克尔在《纽约时报》度过了大半生。他最初与这份报纸发生联系是在五十年代初,当时他在哥伦比亚大学担任《纽约时报》的特约记者。后来他成为“时报”的全日制记者、驻外记者、首席华盛顿记者、星期日版编辑及社论版编辑。他的最新任命被宣布以后,受到“时报”750名记者编辑中绝大多数人的欢迎。  相似文献   

4.
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英文缩写CNN)的老板和创始人特德·特纳于今年年初,在美国著名新闻杂志《时代》周刊封面人物竞选中,特纳击败了美国总统乔治·布什、海湾战争盟军总司令诺曼·施瓦茨科普夫和俄罗斯总统鲍里斯·叶利钦等候选人,成为该杂志认可的1991年对世界历史产生重大影响的人物。《时代》周刊称特纳是一位“视野广阔”的传播界巨人,他领导的CNN去年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把新  相似文献   

5.
李翔 《传媒》2004,(2):40-41
在西方,人们相信,每一份报纸、杂志和我们每一个人一样,都有自己的风格和特色.特纳.特里奇在他的自传<我的一生与纽约时报>中描述:当卡特里奇知道他将在<纽约时报>获得一份工作的时候,他每天都会买一份<纽约时报>,模仿时报的行文风格写文章.那时候,他还在<芝加哥太阳报>作记者.此后,卡特里奇的职业生涯中,很大一部分时间都同纽约时报那种长长的不加标点的句子为主的行文方式联系在了一起.  相似文献   

6.
仲夏 《新闻天地》2006,(6):36-37
在上世纪70年代带领《纽约时报》走出困境,并将《纽约时报》变成美国报界“标尺”的传奇报人,《纽约时报》前总编辑亚伯拉罕·罗森塔尔于2006年5月10日因中风引起的并发症去世,终年84岁。在美国,很多报纸的总编辑每天早晨的第一件事就是翻看《纽约时报》,以检验自己报纸是否漏掉哪些重要新闻。而《纽约时报》在美国报业之所以能够取得这样的地位,主要归功于执掌《纽约时报》长达17年的罗森塔尔。罗森塔尔是世界报业的“殿堂级”人物,他一生都供职于《纽约时报》,他去世后,《纽约时报》专门撰文称,罗森塔尔凭借不懈的努力,最终从一个普通校园记者成为美国新闻业的传奇。  相似文献   

7.
1888年2月17日,一个男婴在立陶宛的一幢农舍里诞生了。这孩子长得又瘦又小,哭声有气无力,因此他的父母称他为“病猫”。也许是由于先天不足,“病猫”长大后,身材矮小,体质虚弱。然而,这没有妨碍他成为美国最著名的科学家,成为世界第一次原子爆炸试验时在现场采访的唯一的记者,成为美国空军用原子弹轰炸长崎时唯一的非军职见证人。出众的才华他就是《纽约时报》科技记者威廉·劳伦斯,即美国新闻界熟知的“原子比尔”(“比尔”是“威廉”的昵称)。1905年,他从立陶宛移居美国,根据波士顿一条大街的名称为自己取了“劳伦斯”这个姓。1921年,他在哈佛大学获得了法学博士学位,同年进入《纽约世界报》工作,开始了他的新闻生涯。1930年,他转入《纽约时报》科技部工作,很快就显  相似文献   

8.
发表在下面的《当死亡向我袭来的时候》一文原载1982年9月19日《纽约时报杂志》,曾获1983年普利策新闻专稿奖。在这篇专稿中,作者南·罗伯逊只是忠实、朴素地介绍了自己的一次亲身经历,这就是西方新闻学者所说的“个人经历报道”。“个人经历报道”并不始于今天。英国一代名相邱吉尔青年时代当记者时,就报道过他自己的一段不寻常的经历(见《西方新闻作品》一书中介绍的《我身体虚弱,但我却自由了》一文)。这里说一说为什么允许“记者写自己”。其实,道理不难明白:公众心目中的新闻,同新闻工作者理解的新闻并不完全一致。对于一般读者(听、观众)说来,记者笔下的任何足以引起他们兴  相似文献   

9.
记者这行职业在人们眼中地位还是挺高的,何谓“忍辱负重”呢?请看《长征——前所未闻的故事》一书的作者、《纽约时报》记者索尔兹伯里,在他大半生涯中就有过几次不平常的经历。一是1954年他从莫斯科(驻苏记者)调回国内,当时已是很有名的记者了,而报社某些头儿,对他抱有成见,却让他回编辑部坐了一阵冷板凳。后来,竟让他去报道纽约市的垃圾清理工作。这是一项例行的报道,通常由实习记者去完成,现派一位名记  相似文献   

10.
“技术编辑”是随着资讯产业兴起而产生的一种新兴行业。新闻媒体的技术编辑,既要懂得信息技术,又要熟悉新闻业务;他要把新闻业务的需求转化勾对技术的需求,并负责骗写成业务技术文件;他是编辑、记者与技术人员之闾不可或缺的联系纽带。《纽约时报》的高级技术编辑沃特’巴瑞格先生在交流会上作了《2008业界动态》的发言,会后我们又对他作了专访,请他谈谈《纽约时报》遇到的挑战和应对的措施。  相似文献   

11.
5月11日,美国最有声望的新闻媒体《纽约时报》刊出长达4个整版的“认错报道”,自爆该报黑人记者杰森·布莱尔(Jayson Blair)在4年多的记者生涯中编造众多假新闻,仅在过去10个月内见诸《纽约时报》的73篇报道中,就至少有36篇存在造假、抄袭等问题。很多所谓“现场采访”,是他在纽约布鲁克林区的住处编造的。这个事件成为目前美国新闻界的重大讨论话题,各大报纷纷加以报道和评论。5月12日,美国三大有线电视台以及公共电视台(PBS)邀请新闻界专家等发表评论。事件导致拥有152年历史的《纽约时报》处于几十年来的低点。  相似文献   

12.
从1986年11月起,在纽约时报度过了大半生的马克斯·弗兰克尔成为这家报纸的总编辑。这项任命,受到纽约时报760名记者编辑中大多数人的欢迎。弗兰克尔1930年4月3日生于德国,1940年随家到达美国。象许多德国犹太移民一样,他们定居在纽约城“华盛顿高地”区。10岁的弗兰克尔被送到小学一年级学习英语阅读和拼写的基本知识。他感到很难为情。弗兰克尔回忆说:“在那些小椅子中间,我活象‘格列佛’,我真受不了。”他下决心改掉他的德国口音,而且要把英语讲得“比任何其他人更美国味”。在哥伦比亚大学学新闻时,弗兰克尔就担任了哥伦比亚旁观者日报的总编辑及纽约时报的校园记者。实际上,他的所有业余时间都是在时报度过的,与时报的明星记者混得很熟,他通过仔细地分析他们的文  相似文献   

13.
《纽约时报》记者弗兰克尔在一九七二年五月的一次记者招待会上,向基辛格提问关于美苏高级首脑在莫斯科会谈的所谓“程序性问题”:“到时,你是打算点点滴滴地宣布呢?还是来个倾盆大雨,成批成批地发表协定呢?”基辛格答:“你看马克斯同他的报纸一样多么  相似文献   

14.
新书推荐     
《出版参考》2013,(22):40
《如果一切重来》[法]马克·李维定价:32.00元湖南文艺出版社2013年7月小说中,主人公《纽约时报》记者安德鲁在晨跑中遇刺,清醒后的他发现自己回到了两个月前。上天给了他第二次机会。他有两个月的时间调查一桩丑闻的真相,弥补对最爱的人犯下的罪孽,并找出杀害自己的凶手。从纽约到布宜诺斯艾利斯,安德鲁开始与时间赛跑。作者马克·李维表示,做记者是自己少年时期的梦想,而创作《如果一切重来》这部小说,用记者的思维去构思情节,就好像用另一种方式圆了自己多年的一个梦。  相似文献   

15.
刘世领 《传媒观察》2005,(12):32-33
美国《纽约时报》的一位管理者曾说:“纽约时报的力量所在,不在于它有多少高水平的新闻报道员,而在于每一个报道员都是他所从事的报道专项的专家。”作为美国的第一大报纸,《纽约时报》的编辑记者有1100多人,分工很细,有的专门报道交通,有的专门报道环境,有的专门报道股票,有的专门报道音乐。该报跑“政府线”的报道员人数多达40名,每个报道员负责报道政府的某一项职能。虽然他们的报道领域不广,但在他们从事的专门报道领域中,却都是业务精通的专家。一位在食品专栏负责罐头食品报道的记者,其办公桌上堆满了各种关于罐头的情报资料,基本上可以就每一种新上市的罐头都写出一篇有见地的评论和解释。  相似文献   

16.
罗建华 《新闻前哨》2013,(11):30-33
《长江日报》追问《纽约时报》一直以奉行新闻专业主义、坚守严肃大报风格著称的《纽约时报》,因翻译失误引发了“李娜被迫服禁药”的风波,两天后记者道歉,据称报纸随后刊发了更正,看起来一切应该不错。  相似文献   

17.
刘肖 《新闻爱好者》2003,(11):31-32
5月11日,美国《纽约时报》在其头版刊登了一篇题为“辞职的时报记者留下的一长串欺骗行为”的文章,揭露该报一记者在过去7个月里杜撰了36篇新闻报道。在接受《纽约观察家》独家采访时,杰森·布莱尔洋洋得意地说,他把一些“新闻界最优秀的人”都给骗倒了。27岁的黑人记者杰森·布莱尔靠一台手提电脑和一部手机迷惑了读者和报社同仁。布莱尔所用的手段是伪造当事人的评论、编造现场场景,并从其他的报纸和通讯社中摘抄材料。当他不在现场时,他还会从新闻照片中摘选细节,制造出了他到过那儿,见到过某人的假象。从华盛顿郊区恐怖的连环枪击事件到…  相似文献   

18.
南振中同志担任新华社记者以来,写了不少好的报道,积累了比较丰富的学习、采访和写作的经验。凡听到他讲课的人,都为他的勤奋读书、积累知识的精神和方法所折服。他认为:为什么人们把从事采访工作的专业人员叫做“记者”?顾名思义,大概跟“记”字含有“记录”、“记载”之意有关,新闻记者离不开“记”。许多记者都很重视笔记本,并把它看做是无价之宝,记者的笔记本主要记些什么东西呢?南振中例举了《纽约时报》专栏作家詹姆士·赖斯顿描  相似文献   

19.
怪杰者,奇异人才之谓也。新闻“怪杰”,意指其人不仅是新闻学专家,而且在众多的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领域成就斐然,战果赫赫。曾任美国《纽约时报》长达28年总编辑的范·安达,就是这样一个典型的“怪杰”。这位直到今天仍被美国新闻界尊为“美国最伟大的编辑”,凭着自己丰富的学识,指挥记者采写了诸如“泰坦尼克号”与冰山相撞沉没(在我国放映过的美国故事片《冰海沉船》,就是以这件事为蓝本拍摄的)等不少轰动世界的独家新闻,获得了“抓取新闻的能手”的美名。范·安达的学识是多方面的,而且一些方面似乎都达到了博大精深的地步。他是  相似文献   

20.
封面链接     
对美国报纸的编辑和记者来说,今年春天非常艰难。大大小小的职业道德丑闻把从东海岸到西海岸的编辑部弄得乌烟瘴气。《纽约时报》的杰森·布莱尔成为家喻户晓的人物,他引出的“记者门”(writergate)事件导致了该报两位顶层编辑的离去。其他的丑闻包括《盐湖城论坛报》的两名记者背着报社向《全国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