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郁达夫《故都的秋》是一篇写秋的绝妙好文,它妙就妙在作家对“秋味”的独到体会上。接秋季这个时令,的确美不胜收。秋风吹,秋雨滴,可谓秋有声;秋水清,秋草黄,可谓秋有色,秋野淡,秋山远,秋空高,秋雁南飞……可味秋有形,但从来还没有听谁说过秋有味。而郁达夫却慧心独钟那一片绵长不尽的秋味。他说自己所以爱北国的秋更胜于南国,原因也就在这点“味”。照他看来:“一个人夹在  相似文献   

2.
郁达夫的《故都的秋》用饱蘸情愫的柔毫,描画出一幅神韵清绝、典雅质朴、极具个性的北国秋色图。一切景语皆情语。郁达夫笔下故都之秋的独特色彩、音响、风姿……无一不是作者丰富细腻、富有个人特质的情感世界的折射。具体表现在以下列四个方面:一、独特的故都情结开篇,作者就述说“不远千里”上北平,只是“想饱尝一尝”“故都的秋味”。“饱尝”而不是浅尝辄止,可见作者对故都的秋情有独钟。为了表现这种深沉的向往、眷恋和赞美,作者运用了多种艺术手法。首先是对比烘托。“不逢北国之秋,已将近十余年了。在南方每年到了秋天,总要想起陶然…  相似文献   

3.
郁达夫的《故都的秋》是一篇抒情散文。独领30年代咏秋散文的风骚。古人多哀秋、怨秋;今人多喜秋颂秋。郁达夫是颂秋,这其中的“秋”味给我们带来了美的意境。  相似文献   

4.
刘丽萍 《教师》2012,(20):114-115
《故都的秋》全文1600多字,运用了42个秋字来润色北国之秋的“清”“静”和“悲凉”,也处处渗透着郁达夫消极与积极情绪在纠结在斗争的痕迹。本文通过评论《故都的秋》的美,来探讨分析郁达夫的精神世界。  相似文献   

5.
对《故都的秋》一文的解读,应在尊重多元视角的基础上,紧扣题目中的“故”与“秋”来进行。郁达夫写“秋”有自己独特的思路,他写的“秋”深深植根在“北国”这片土地上。故都之“故”是作者心境演绎的根基,所演绎出来的“秋”则代表着作者内心丰富的情感。作者将自己置入故都情境,让自己在“故”的回忆当中,感知并体验孤独与悲凉,并在其中看到孤独的自己,从而让自己及读者真正走进故都的秋境中。  相似文献   

6.
郁达夫的《故都的秋》,是现代散文史上的名篇,它集中笔墨赞美了北国的秋天,表达了深沉的爱国情怀。现从几个方面分析一下它所蕴含的美:一、整体建构的对称美《故都的秋》涉笔记述游踪、写江南之秋、颂北国之秋三方面的内容。从层次安排上看,  相似文献   

7.
郁达夫的《故都的秋》,是现代散文史上的名篇,它集中笔墨赞美了北国的秋天,表达了深沉的爱国情怀。现从几个方面分析一下它所蕴含的美:一、整体建构的对称美《故都的秋》涉笔记述游踪、写江南之秋、颂北国之秋三方面的内容。从层次安排上看,  相似文献   

8.
曹津源 《学语文》2003,(6):14-14
郁达夫的《故都的秋》用饱蘸情愫的柔毫 ,描画出一幅神韵清绝、典雅质朴、极具个性的北国秋色图。一切景语皆情语。郁达夫笔下故都之秋的独特色彩、音响、风姿…… ,无一不是作者丰富细腻、富有个人特质的情感世界的折射。吟诵这篇脍炙人口的写景抒情散文 ,我们必须通过鉴赏故都纷繁多姿的清秋景象 ,捕捉、感悟社会风云、个人遭际在作者心灵的投影 ,进入作者精心敷设的情景交融的意境。具体地说 ,这样的心灵投影表现在下列四个方面 :一、独特的故都情结。开篇 ,作者就述说“不远千里”上北平 ,只是“想饱尝一尝”“故都的秋味”。“饱尝”而…  相似文献   

9.
秋天,以其特有的魅力,吸引着一代又一代骚人墨客。从古至今,关于“秋”的诗文,可谓汗牛充栋。然而郁达夫却以其散文精品《故都的秋》,独领30年代咏秋散文的风骚。文贵创新,要有自己独特的视角和个性。郁达夫正是以自己个性鲜明的思想,选择独特的角度,运用与众不同的手法,使《故都的秋》有新意、有特色,为咏秋佳作增添了新篇章。  相似文献   

10.
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三册第三单元选了郁达夫先生的散文名篇《故都的秋》,文章写的真是美,不仅使人感受到北国之秋的独特意蕴,也使人深刻体味到这位沉醉于故都之秋的作家率真而感伤之情怀。  相似文献   

11.
李军 《学语文》2012,(1):24-25
一位老师教郁达夫的散文《故都的秋》后,学生居然认为朱自清和郁达夫是一对孪生兄弟。学生的理由是:《荷塘月色》有文眼“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照应全篇,《故都的秋》也有文眼“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统领全文:两篇文章结构上都是首尾照应,写景都是调动视觉、听觉、触觉、嗅觉等多种感觉来表达,写法上都是情景交融、借景抒情,修辞上都善用精彩的比喻……  相似文献   

12.
《故都的秋》是现代散文家、诗人郁达夫的名篇,写于一九三四年八月.对于这篇文章的主题到底是"悲秋"还是"颂秋",教学者一直争论不已.本文从郁达夫的个性气质的角度来探究郁达夫融注于秋境中的情感,辨析他的"悲秋"和"颂秋"中的个性化立场和态度.  相似文献   

13.
郁达夫的经典之作《故都的秋》是现代散文史上的名篇。作者以一个平民化的文人姿态,怀着忧郁、优美的情怀观察、体验故都之秋,将北国故都的民宅内外、胡同两旁、槐树前后的秋姿秋态秋声秋色流于笔下,展现了故都秋天的独特神韵——清、静、悲凉。整篇散文感情浓厚、意味隽永、文  相似文献   

14.
郁达夫的经典之作《故都的秋》是现代散史上的名篇。作以一个平民化的人姿态,怀着忧郁、优美的情怀观察、体验故都之秋,将北国故都的民宅内外、胡同两旁、槐树前后的秋姿秋态秋声秋色流于笔下,展现了故都秋天的独特神韵——清、静、悲凉。整篇散感情浓厚、意味隽永、辞优美。  相似文献   

15.
余秋雨说过,文学作品大多是“半透明的双层结构”。一层是显性的文本信息,一层是隐性的文本内蕴。郁达夫的散文《故都的秋》,描写了故都北平清秋的风物景致,“抒发了向往、眷恋故都之秋的真情,流露出深远的落寞和悲凉感”。这也许是文本层面上的理解。欣赏文学作品,需要“知人论世”,去解读文本信息背后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在文章的结尾作者写到,“秋天,这北国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话,我愿意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裴多芬有“若为自由故”,生命、爱情皆可抛的境界。而郁达夫可谓“若为秋之故”,二者皆可抛了。应…  相似文献   

16.
一条线索贯穿文章始终文章不论是描绘北平秋色,还是赞美自然风物,抑或是表达对故都的向往眷恋,始终都贯穿着一条感情线索,那就是:“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这不但是北国之秋突出的特点,而且是作者对北国之秋深切的感受,也是全文的感情基调。郁达夫幼年丧父,生活的艰辛造就了他忧郁、沉闷的个性;后东渡扶桑,受尽异族歧视,更让其苦闷和消沉。何况作家“不远千里”,从杭州经青岛而至北平,正是“九一八”之后,此情此景,故都的秋,令这位本已伤感的文人品尝到的个中滋味,除了“清”、“静”、“悲凉”,还能是什么?抓住了这条…  相似文献   

17.
<正>“味道”很难言说,郁达夫却在《故都的秋》中呈现了他“饱尝”的故都秋味——“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的清,来的静,来的悲凉”。开篇伊始,一股浓浓的悲秋情绪扑面而来,作者不仅通过文字诉说秋味,还“以画入文”,取象、造境,借助绘画的要素,营构画境画韵,展现故都“秋味”。笔者借鉴吴企明的“诗画融通”相关理论,发现本文创作和“诗画融通”有诸多相通之处,因此,有必要换一种眼光解读《故都的秋》,以期获得新的发现。  相似文献   

18.
《故都的秋》的秋味品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写秋,现当代作家不乏名作,而郁达夫的<故都的秋>的确可独推为上乘之精品.所以然何?就因为他的写秋,不只重在描状秋景秋物,而是刻意传染秋色秋味,摹写秋的深邃意境,尤其是笔墨里融进了太多只属于他个人的独特的审美感受.故都的秋,与其说是故都北平所独有,不如说是专属于郁达夫,只是郁达夫的秋.因此,我们当尽可能从中读出一个现代名士式的"秋士",领略一番他是如何品出秋的独特的意境和趣味.  相似文献   

19.
郁达夫对北平的秋总是情有独钟,这故都的秋到底有多大的魅力让他一生都牵挂呢?今天,让我们一同走进郁达夫的《故都的秋》!对此,本文再现了《故都的秋》一课的教学设计  相似文献   

20.
<正>在《故都的秋》一文中,郁达夫开篇即言:“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并加一笔特别强调道:“我的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上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来的理由,也不过想饱尝一尝这‘秋’,这故都的秋味。”[1]也就是说,“清、净、悲凉”的“秋味”是郁达夫所喜爱乃至推崇的;而“饱尝”这种“秋味”正是郁达夫此行的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