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4 毫秒
1.
五 作为丛书的主编,茅盾的《茅盾选集》也是具有示范性的。书中收有《春蚕》《林家铺子》《赵先生想不通》《微波》《夏夜一点钟》《第一个半天的工作》《官舱里》《儿子开会去了》《列那与吉地》和《脱险杂记》等十篇作品。茅盾在《自序》中,  相似文献   

2.
编者按: 本刊2006年第7期发表了倪墨炎先生的《破解鲁迅茅盾"电贺"红军之谜》一文.在文中,倪先生提出了《鲁迅全集》中收录的"联名电贺"一信并非鲁迅和茅盾所写,而有可能是红军内部人士撰写等观点.  相似文献   

3.
2008年10月28日,第七届茅盾文学奖评委会正式对外发布,作家贾平凹的《秦腔》、迟子建的《额尔古纳河右岸》、周大新的《湖光山色》、麦家的《暗算》四部长篇小说荣获本届茅盾文学奖殊荣。11月2日颁奖典礼在茅盾家乡浙江桐乡举行。  相似文献   

4.
《新闻与写作》2008,(12):53-53
1933年7月1日,《文学》月刊在上海创刊。该刊为16开,由上海文学社编辑.上海生活书店发行。 《文学》月刊系郑振铎主编。傅东华、郑振铎、郁达夫、茅盾、胡愈之等担任编辑的文学刊物。后改为王统照主编,上海文学社发行。鲁迅、茅盾跻身于十人编委会行列。在《文学》月刊创刊号上.鲁迅一改以往只署化名的做法.以“鲁迅”的笔名发表了两篇文章。  相似文献   

5.
有茅盾先生的《白杨礼赞》在前,孰敢再写《白杨风采》。我要写的白杨.他不是风姿绰约的白杨树,也不是一位叫白杨的窈窕淑女.而是一位叫白杨的纯朴的男人——虎林市电视台的记者,我的一位同行。说来有趣,他本名白君,谐音“白军”,读小学时经常被同学中的“红军”袭击。后来学了《白杨礼赞》,自己改名“白杨”。这一改,便使自己的人生有了个参照物,他真活出个样来了。  相似文献   

6.
茅盾主编《笔谈》的若干史实考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鸿祥 《出版史料》2006,(2):100-104
八年抗战,茅盾参与创办和主编过多种文艺期刊。其中,在香港编辑出版的《笔谈》(半月刊),32开,每期48页,虽薄薄一本,却是“对于鼓舞斗志、激发全体中华民族坚持抗战曾经起过不可低估作用”的刊物之一。(参见《国家图书馆馆藏抗战文献特别展》“展品介绍”,《旧书信息报》2005年8月15日)对于近现代期刊史、文学史以至中共党史研究,亦有不可忽视的价值。这里,仅就该刊的性质、作者及作品等,参酌茅盾晚年回忆录《我走过的路》及其他相关文献,作若干史实性考辨。一、关于《笔谈》的性质已故香港学者司马长风论述“战时文坛”,曾将茅盾作为抗战中…  相似文献   

7.
电影《林家铺子》拍摄于1959年,它由茅盾的同名中篇小说改编而成。影片较好地还原了原著中水乡小镇充满诗意的生活氛围,以及"一·二八"事变后江南市镇经济凋敝、民不聊生的社会状况。残酷的社会现实与诗意化的水乡风物之间构成一种看似不和谐而又内在统一的声画对位。而这正是茅盾作为一位伟大的文学家的天赋之所在。他对他的国家、人民、桑梓之地永远抱着一种悲天悯人的近乎圣徒之于宗教的情怀,这构成了茅盾小说客观还原现实背后的诗意化表达。  相似文献   

8.
梁启超说,报刊是“国家之耳目也、喉舌也、人群之镜也,文坛之王也,将来之灯也,现在之粮也”。我国报刊从产生到现在,经历了近200年的历史。这个起源和演进过程中,从内容到装帧一直在演变和发展着。从梁启超的《时务报》到孙中山的《民报》,从陈独秀的《新青年》到早期共产党人和鲁迅、茅盾、邹韬奋等先驱的办刊活动等等,  相似文献   

9.
李琳 《编辑之友》1997,(5):58-61
1949年10月25日,《人民文学》创刊,茅盾出任主编,自此直至1953年6月,共主编《人民文学》44期。新中国成立初期,主编《人民文学》是茅盾众多重要社会工作中的一部分。《人民文学》是新中国第一本全国性大型文学期刊,为中国当代文学的创立、发展建立了卓越功勋,考察其第一任主编的办刊编辑思想,有助于丰富对茅盾编辑思想的研究,有助于加深对《人民文学》在我国当代期刊史上及文学史上重要地位的认识,对于找们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坚守精神文明建设阵地,促进当代期刊业的健康发展,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某些民俗在时间的流逝下再难以现实化,而民俗学与文学创作相融合也许可以为那些可能流逝的民俗实现文学化生存提供启迪。茅盾的《春蚕》将蚕事的整套程序与故事的情节进展高度结合、将蚕事仪式和禁忌中的凝重与故事的氛围高度结合,并且运用方言俚语还原蚕事原生态状貌,向我们提供了民俗的文学展示技巧和可能。但是,茅盾《春蚕》中的民俗展示所带来的情感体验仅是现代读者面向民俗时的多元情感需求中的若干元。  相似文献   

11.
李频 《出版科学》1999,(3):48-50
在中国期刊发展史上.因期刊改刊而深刻影响社会化进程,同时招致读热烈赞誉和极力诋毁的,恐怕莫过于茅盾改革《小说月报》了。  相似文献   

12.
本刊讯《儿童文学》杂志是在金近先生与茅盾、叶圣陶,冰心等老一辈作家的关怀和参与下,于1963年由共青团中央与中国作家协会联合创办的。四十多年来,《儿童文学》以纯正的文学品质,发表了大量优秀作品,培养了一批批优秀作家,哺育了几代少年儿童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13.
本刊讯《儿童文学》杂志是在金近先生与茅盾、叶圣陶,冰心等老一辈作家的关怀和参与下,于1963年由共青团中央与中国作家协会联合创办的。四十多年来,《儿童文学》以纯正的文学品质,发表了大量优秀作品,培养了一批批优秀作家,哺育了几代少年儿童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14.
早在上个世纪20年代初,文学作品就已占据了报纸副刊的主要版面。翻阅那时的报纸,我们会看到鲁迅、胡适、郭沫若、茅盾、巴金、朱自清、徐志摩等文坛大家的许多作品,都是发表在报纸副刊版面上的。如鲁迅的《阿Q正传》、郭沫若的《女神》、徐志摩的《再别康桥》等名篇,均是先在报纸副刊上发表后,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才结集出版的。  相似文献   

15.
世界文学名著《安徒生童话》传人我国已经八十多年了。早在1919年,周作人就在《新青年》杂志当年1月号上,译载了安徒生著名的童话《卖火柴的小女孩》;1942年,北京新潮社出版了林兰、张近芬合译的《旅伴》;在这之后,也先后出版过茅盾、郑振铎、赵景深、顾均正、陈敬容等多人翻译的安徒生童话中的不同篇目。不过,上述这些  相似文献   

16.
1 为什么要修《四库全书》 盛世修书,这是中国的传统。宋太宗命令大臣学士修《太平广记》500卷、《太平御览》1000卷、《文苑英华》1000卷。宋真宗进一步继承这个传统,修《册府元龟》1000卷。称为宋代四大书。明代永乐皇帝诏修《永乐大典》,成为中华民族文化遗产中非常值得骄傲的一部大书。清代康熙皇帝诏修《全唐诗》。《佩文韵府》、《康熙字典》等。康熙皇帝的第三个儿子成亲王胤祉让他的门客陈梦雷修了一部10000卷的大书《古今图书集成》,雍正四年用铜活字排印5020册。  相似文献   

17.
因为研究茅盾的关系,与茅盾相关作家出版的书也有搜购的喜好,一本新中国成立前永祥印书馆刊印的小说集《昨日》就进了我的书柜。这部署名司徒宗的《昨日》,是茅盾内弟孔令杰的作品集。  相似文献   

18.
茅盾的编辑思想对中国现代编辑学的影响极为深远,他的编辑思想在主编《小说月报》期间就颇具雏形。他所坚持的编创结合,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译介西方文学,注重作者队伍建设,突出的读者意识等编辑思想,为现代期刊编辑活动和编辑学的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9.
明代陶承学、毛曾改编的韵书《字学集要》中出现了41条"雅音"、"中原雅音"引文。经与《韵学集成》引文对比考证,证明《字学集要》这些引文为韵书《中原雅音》的材料。其中一条为《字学集要》特有引文。  相似文献   

20.
正茅盾研究发轫于20世纪20年代,即茅盾发表《幻灭》《动摇》《追求》三部曲之后,至今已走过八十多年的历程。其间,经历了20世纪30年代《子夜》的出版,《林家铺子》及《春蚕》《秋收》《残冬》等农村三部曲的问世,一千四百多万字的作品,奠定了茅盾在现代文学史上的崇高地位。茅盾1981年3月27日去世后,其巨大的文学贡献和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