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28 毫秒
1.
师生关系是教师远程培训实践活动中最基本的人际关系,是影响培训实效的一个最主要因素。文章认为:传统关系理论囿于认识论的哲学基础,始终无法真正体现师生的主体性,而教育主体间性理论下的师生关系具有主体间的民主平等、对话交往、互惠发展等内涵特征,符合现代教育民主化、人本化发展趋势,顺应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均衡发展的形势要求,能够彻底摆脱中小学教师远程培训师生关系的主体性危机。当前中小学教师远程培训必须尊重主体间的交互主体性,通过组建多类型的学习共同体、保持多层面的教学交互、规范全过程的组织管理来实现培训主体间和谐共生的师生关系,以保证远程培训的质量和效果。  相似文献   

2.
我国基础教育中人的主体性的缺失与重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的主体是指人作为活动主体的能动性、自主性和自为性。是否能建构一种尊重人的主体发展性和主体生成性的教育,是当前基础教育很值得反思,并在实践层面亟待解决的问题。以人的主体性的理论视野反思当下的基础教育,我们看到,教育过程中学生主体性正在走失,学生处于“无自我的主体”状态。要在教育实践中坚持主体性原则,实际就是重视教师和学生在教育过程和学习活动中的自主性、自为性和创造性。要建立多元智能观,尊重学生主体的差异;要打破教育的工业化生产模式,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要尊重学生的自由思想的权力与话语权力;要建立双主体的教育理念,从学生的主体需求出发构建新的课程体系:要转变学习方式,倡导自主性学习。  相似文献   

3.
主体性美学与主体间性美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启蒙时代产生了主体性美学,包括中国思想解放的新时期产生的实践美学。主体性美学是对古代客体性美学的超越,有其合理性。同时,也存在着历史的局限和理论的缺陷。主体性美学认为审美是主体对客体的把握和征服,是人的本质的对象化。在主客对立的格局内,主体性不能解决自由何以可能、认识何以可能也就是审美何以可能的问题。审美是人与世界的主体间性关系,只有变主体性为主体间性,才能解决审美的本质问题。  相似文献   

4.
人的主体是指人作为活动主体的能动性、自主性和自为性。是否能建构一种尊重人的主体发展性和主体生成性的教育,是当前基础教育很值得反思,并在实践层面亟待解决的问题。以人的主体性的理论视野反思当下的基础教育,我们看到,教育过程中学生主体性正在走失,学习处于“无自我的主体”状态,要在教育实践中坚持主体性原则,实际就是重视教师和学生在教育过程和学习活动中的自主性。自为性和创造性。要建立多元智能观,尊重学生主体的差异;要打破教育的工业化生产模式,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要尊重学生的自由思想的权力与话语权力;要建立双主体的教育理念,从学生的主体需求出发构建新的课程体系;要转变学习方式,倡导自主性学习。  相似文献   

5.
张庆梅 《学周刊C版》2011,(1):123-123
当前,素质教育已深入人心。素质教育是一种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各方面素质的教育,其目标是促进人的主体性发展。所以,主体性教育是素质教育的一种思想。它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体人格,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能动性、自主性和创造性,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和社会化,使学生成为社会发展的后继力量,实现对人类文明的传递和创造。小学教育是教育的基础阶段,基础教育要为小学生素质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6.
论新主体教育视野中的教学原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主体教育理论在个体意义上和主体——客体的二元对立框架中界定主体性,致使它在理论与实践中都陷入了无法逾越的困境,也不能有效克服教学原则的异化。新的主体哲学从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的有机联系中规定主体,确认主体性应当是主体间性,从而赋予主体教育理论新的合理内涵。以此为基础,有效教学应当遵循交往、实践、体验、综合等原则。  相似文献   

7.
德育视域中主体间性的研究是我国主体性德育研究的新视角,它不仅深受哲学主体性思想的影响,也是当前德育研究的前沿与热点问题。本文简要分析了主体间性德育观的理论支撑、德育走向主体间性的必然性以及德育走向主体间性的基本途径等三个方面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本文在充分肯定主体间性理论提出的历史必然性及其优越于主体性理论的进步性的同时,也看到了主体间性理论自身的缺陷,并指出了当前中国美学界、文学界对主体间性理论运用的几大误区。最后,在对“主体间性”这一哲学术语作充分的解释的前提下,探讨了主体间性的出路问题,以及应该如何辩证地看待主体性和主体间性之间的关系,得出了“审美活动的本质特性不在于主体性与主体间性的分裂,而在于主体性与主体间性的内在统一”的结论。  相似文献   

9.
德育视域中主体间性的研究是我国主体性德育研究的新视角,它不仅深受哲学主体性思想的影响,也是当前德育研究的前沿与热点问题。本文简要分析了主体间性德育观的理论支撑、德育走向主体间性的必然性以及德育走向主体间性的基本途径等三个方面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主体性教学是一种教学思想。教师与学生是教学过程的两个主体。当前情况下, 主体性教学的关键是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课堂教学是发展学生主体意识的主渠道, 在课堂教学中, 让学生主动参与、合作学习、体验成功、尊重学生的差异是教师实现主体性教学的基本策略  相似文献   

11.
创新教育是时代发展提出的迫切要求 ,师范教育担负着为基础教育培养师资的重任 ,作为专业课的教育学在教学中 ,创新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伴随着我国中小学学生闲暇时间增多,闲暇教育成为基础教育工作非常紧迫的任务,本从对闲暇教育的历史考察,闲暇教育与不生创新力的培养,与素质教育的关系及当前基础教育存在的问题等方面,提出闲暇教育是当今基础教育不可忽视的重要课题,应该引起教育工作足够的重视,本还提出了在中小学进行闲暇教育时,须注意的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13.
基于证据的测量文化在教育理论和实践领域均备受追捧,测量数据被看作“客观”与“科学”的代名词。但通过专注于结果“有效”的标准化测验,教育质量真的能获得提升吗?通过比斯塔的教育测量理论发现,标准化测验在推动教育改进和绩效问责的同时,遗失了教师专业判断的价值、无法被测量数据所衡量的事物、教育本身弱点所保存的开放性与可能性、关涉主体存在的教育目的等方面,而后者正是好教育区别于普通测验训练的根基所在。由此得到,标准化测验无法确保带来好教育;好教育也应包含着主体以成熟的方式来到与他者共存之世界的理想;在所谓的测量时代里,警惕一味追求安全稳定的技术性测量对好教育的扼杀是非常紧迫的事。我们应追求工具性与人文性融合的好教育衡量方式。  相似文献   

14.
随着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迅速发展,建立具有高职教育教学特色的质量管理体系已成为高职教育教学管理的重要课题。结合高职教育特点,正确认识和分析高职院校教育教学的特点和过程,按照I SO9000族标准建立质量管理体系,是高职院校实施教育教学管理的一个行之有效的办法。  相似文献   

15.
灌输理论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灌输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灌输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原则,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教育,是实际的理论指导,是无产阶级的自我教育。新形势下,坚持灌输理论是十分必要和迫切的。要解决灌输理论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实效问题,必须努力提高灌输主体的综合素质,丰富灌输的内容,创新灌输的方法。  相似文献   

16.
在国际贸易的历史发展中,各种理论流派纷呈,既激烈交锋又相互借鉴。由于国际贸易理论是一国制定对外贸易政策的理论依据,因此在这门课程教学中应从总体上把握其发展脉络并从中找出演进规律,以切实提高对国际贸易的理性认识和学会正确选择外贸政策。  相似文献   

17.
基础教育的紧迫任务就是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这一转变对教师而言,无论从理论还是从实践上都带来了挑战,并提出了新的要求。为此,教师应把适应素质教育新的教育观念、教育思想、教学方法、教学模式、教学原则等体现在教学过程中,并努力提高自身素质,树立终身教育的思想,以推动素质教育的实施。  相似文献   

18.
要促进区域基础教育质量的科学发展,需要构建符合不同区域教育发展实际、不同教育主体多元化质量诉求的区域基础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包括确立基本观念、基本架构和运行模式,并形成多元融合的区域基础教育质量保障机制。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紧迫任务。  相似文献   

19.
目前,地方基础教育规划课题管理与研究存在一些新问题。在新的形势下,应转变规划观念,使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研究实行区域转移、主体转移、重心下移、重点转移、方式转移,实践与理论兼顾,以应用研究为主,以适应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需求。  相似文献   

20.
微格教学是一种以现代教育理论为基础,以师范生或在职教师为培训对象,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来集中解决某一特定教学问题的教学方法。文章从教师专业发展的角度,深入分析高校师范生微格教学实践的重要性及其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解决对策:重视微格教学的课程设置,提高教学系统的利用率;重视现代科技的发展,提高微格教学的科技含量;重视微格教学理论的学习,提高师范生对微格教学理论的认识水平;重视微格教学的师资队伍建设,加快专业资料的编纂进程;重视师范生的素质能力和训练的方式方法,提高微格教学的实践效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