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现当代陶艺进入拍卖场提起瓷器收藏,人们对古名窑作品及皇家御品情有独钟,其投资价值不断攀高。那么,现当代陶瓷作品投资如何?中国现当代陶瓷按年代可分3个时期,1950~1965年,称解放初期;1966~1976年,为“文革”时期;1977年至今,为当代陶瓷。  相似文献   

2.
《中外文化交流》2008,(10):91-91
在英文中,China既指中国,亦指瓷器。此意义的交叠,足以说明中国在世界陶瓷史上的优先地位及陶瓷在中国艺术文化上的代表性。姑且不论商代中期近似瓷器的器物制作,自东汉发明青瓷以来,瓷器历经白瓷、唐三彩的发明和各朝名窑的推衍,迄今至少已1800年历史。在这个漫长的物换星移的长河中,瓷器在形体、釉色、装饰技巧、纹样、烧制程序上的繁异表现,自使其成为美学议论无法泛泛言之的场地。  相似文献   

3.
永昌瓷庄     
《寻根》2016,(1)
正永昌瓷庄展览馆是一座以收藏明清瓷器为主的专业展览馆,落成于2012年10月。明清瓷是华夏民族将美和智慧发挥到极致的代表,也是人类文明的精华。永昌瓷庄馆藏文物由高古陶器、明清瓷器、古董杂项三大系列构成,形成一部完整而生动的华夏瓷文明史。  相似文献   

4.
《中外文化交流》2008,(4):92-92
中国嘉德2008春季拍卖会的3个专场预展《珍宝归途——清代瓷器精粹》、《现当代陶瓷艺术》和《现当代雕刻艺术》3月13~15日在北京国际饭店亮相,其中《现当代陶瓷艺术》与《现当代雕刻艺术》专场均为中国嘉德首次推出,各汇集中国60余位有突出成就的陶瓷艺术家的80件作品,均为业界专家论证认可的上乘之作。包括景德镇、宜兴、龙泉、石湾、德化的精美瓷器。也出现其中。  相似文献   

5.
几个天真烂漫的少女,相约来到生机盎然、充满灵性的森林,她们祈愿跳舞,尽情嬉戏……,甚至赤身裸体,用最本质的方式宣泄情感,赞美勃发的生命。少女的放浪形骸被居心叵测的人看见,说他们中了妖魔邪祟。一时间,谣言四起,人心惶惶。压抑人性的清规戒律和来自人心深处的恐惧,使得人们为求自保,相互诬陷;新隙旧怨,使得人们彼此仇视;借机报复,真伪难辨,最后竟导致400人被抓、20多人被绞的惨剧。这就是发生在200多年前美国马萨诸塞州一个叫萨勒姆的小镇上的真实故事。美国著名剧作家阿瑟·米勒据此创作了《萨勒姆女巫》。剧作家通过…  相似文献   

6.
进入巴黎文化中心专设的瓷器展厅,一个名为《燃烧的辉煌——中国景德镇12—18世纪陶瓷杰作展》将一股沉蕴苍厚的古貌淳风扑面送来。其中的瓷器珍品按宋、元、明、清各年代顺序排列。北宋时期的“青白刻花斗笠碗”置于正门口.其色泽晶莹如玉,花纹洗练。宋代“陶瓷刻划花”技艺是当时普遍的陶瓷装饰艺术,在新石器时代的彩陶文化中,便可找到最原始的刻划花艺术的雏形,至宋代“刻划花”达到炉火纯青地步,形成独  相似文献   

7.
正青花瓷又称白地青花瓷,常简称青花,是一种以含氧化钴的钴矿作为原料的釉下彩装饰瓷。青花瓷器历史悠久,早在唐代中晚期就在河南省巩县窑烧制成功。历经宋、元、明、清,直至当代,青花瓷久盛不衰,具有青白相间、水乳交融、白中泛青、青翠欲滴及呈色稳定等特点,故享有"国瓷"美誉。景德镇陶瓷艺人自元代开始,博采众长,生产出青肌玉骨、千姿百态的青花瓷器,闻名遐迩。发展到明代,青花成为瓷器的主流,青花瓷亦进入昌盛时  相似文献   

8.
绝妙陶瓷动四方——陶瓷于文化传承及文化交流的贡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陶器出现于史前人类,瓷器源于陶器却精于陶器。史料证实,瓷器是中国古代先民的伟大创造。陶瓷的发明,是人类文明进化的产物,是生产技术和文化艺术的结晶。文化,是民族安身立命之本,陶瓷作为文化传承和交流的重要载体与历史见证,拥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史学价值。  相似文献   

9.
16世纪后期,葡萄牙海船历经千难万险终于闯入中国,成为第一个与中国进行贸易的国家,并由此揭开了海上陶瓷贸易战的序幕,葡萄牙商人从中国大量购买的各类商品中,有很大的一部分是瓷器,由于路途遥远和当时航海技术尚不发达,葡萄牙人不能直接运输瓷器至欧洲,便在亚洲各国间转卖,充当起一个亚洲贸易中间人的角色,而不断地将赚取的金银财富运回国内,  相似文献   

10.
1991年9月,在四川省遂宁市金鱼村,发现了大量烧制器物。经遂宁市博物馆专业人员现场发掘调查,认定为罕见的宋代瓷器窖藏。出土瓷器985件、青铜器18件、石器2件共计1005件,是迄今为止国内发现的最大一处宋代瓷器窖藏,引起了文物考古界有关人士的极大重视。瓷器中包括13世纪中叶南宋时代的江西景德镇窑青白瓷(影青瓷)600件;浙江省龙泉窑青瓷350件;此外还有少量的定窑、耀州窑、磁峰窑、广元窑的烧制产品。1998年至且1999年,经中国文物交流中心、四川省文化厅、四川省文物局批准,由日本朝日新闻社、中国遂宁市博物馆共同主办的《南宋窖藏瓷器展》,先后在日本小田急美术馆。山口县立获美术馆、浦上纪念馆、京都文化博物馆、爱知县陶瓷资料馆等地巡回展出,引起日本学术界的重视。现将日本学者弓场纪知对遂宁金鱼村南宋瓷器窖藏现场考察后撰写的研究论文译出供大家参考。  相似文献   

11.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瓷器制作技术的国家。中华民族的先民们在原始社会便发明了制陶技术,在汉代发明了制瓷技术。在中国陶瓷发展史上,官窑陶瓷未出现之前,所有的陶瓷都是民间生产的。在官窑陶瓷产生之后,民间陶瓷仍然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它植根于民间,在全国各地发展...  相似文献   

12.
庚寅虎年春节期间,《古风·新韵——景德镇民国陶瓷艺术珍品展》在天津博物馆开展,共展出民国时期瓷器精品116件(套),该展无论规模,还是品质、品种、数量,均属国内同类展览的首创。由此引发民国瓷器艺术市场的走向及前景的讨论。  相似文献   

13.
正英国是欧洲的陶瓷王国。从古罗马时代到中世纪,由于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以及国民普遍爱好陶瓷的风气,英国孕育出泥浆陶器、白色炻器、半透明骨灰瓷器等具有独特风格的陶瓷器。尤其是18世纪中叶工业革命后,英国首先推行全面工业化,跃升为全欧最大的陶瓷生产国。  相似文献   

14.
福建古陶瓷     
福建负山面海,是中国东南地区陶瓷窑场较为密集的省份,晚唐五代时期,福建陶瓷业就十分发达,据已发现的考古资料证实,日本福冈市古代大宰府鸿昨馆遗址出土的青釉碗、施化妆土的釉下褐彩水注、青瓷盘口壶,其生产地来源于福州怀安窑。宋元时期,依窑业体系划分,陶瓷大体分为以下几类:一是以建阳窑为代表的黑釉瓷器。二是以德化窑为代表的青白瓷器。三是以晋江磁灶窑为代表的釉下彩和绿釉器。四是以同安窑为代表的青瓷。到了明代,福建的窑业形成了晋江、九龙江流域密集分布的格局。誉为瓷都的德化县,利用瓷土资源可塑性能强优的特点,…  相似文献   

15.
瓷器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发明创造之一,被西方视为中国文化的一种艺术独创,与丝绸一样被誉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美好象征。中国与拉丁美洲虽然远隔万水平山,但仍不能阻止由国瓷器文化的传播。15世纪,新航路的开辟使海洋贸易发展了起来,沟通了世界各地的联系,逐渐把世界纳入了一个整体的市场。由于海洋贸易便于瓷器的大量运输,使在新航路开辟前仅有西方王公贵族才能享有的中国瓷器成为殖民地拉美各地民众较为普遍的生活用品。哥伦布发现美洲后,拉美各地先后沦为葡萄牙、西班牙的殖民地,中国瓷器也随着欧洲殖民者一起传播到了拉美,最初是葡…  相似文献   

16.
在中国瓷器漫长的历史演变中,聪慧睿智的匠师将同样是国粹的中国画引入其中,极大地增加了瓷器的美感。恽南田、八大山人等古代国画大家的作品,均为绘瓷样式而被大量复制模仿,使瓷器身价陡增。在现代绘画中,被古代文人视为“匠者所为”的瓷器,与剪纸、皮影、年画等均受到画家重视并被吸收借鉴。  相似文献   

17.
美国佬的来历关于“美国佬”来历的传说有二十种。但行家们讲只有两种说法可信。不少人认为这个词来自苏格兰,意思是精明聪慧。然而多数行家一致认为“美国佬”一词源于荷兰。很久以前,做奶酪的荷兰人被德国人称为“北方佬”(Jankes)。这些人的一部分于十七世纪...  相似文献   

18.
漫话纹章瓷     
明清两代,景德镇的陶瓷艺术家不仅善于仿制外商订购的器型,也能根据不同的要求描绘西洋纹样的图案。早在16世纪末至17世纪初,他们已为葡萄牙商人设计所需纹样。1680年,巴达维亚的一些商人订购了多套盘和碟,其中少数绘有纹章饰样。此后,商人开始尝试其他纹饰。18世纪以后,各式西方设计绘画纹样的瓷器纷纷涌现,成为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一个特征。17世纪以来,广州洋行的中国商贾为适应欧洲和美国商人对瓷器装饰的一些特殊需要,便从景德镇运来大量白胎或装饰极少、中间留有较大空白的瓷器,在广州根据外国商人的需要,直接描绘在瓷器上,然后再次进行…  相似文献   

19.
正中国瓷器,承载了各个时期政治、经济、文化发展史,甚至在很多藏家眼中与人的生命等值。"中国"在英语中之所以被称为"China"即瓷器,无疑是因为中国瓷器文化在世界产生了既广且深的巨大影响,并得到了举世公认的缘故。近年来,明清瓷器,尤其是官窑精品瓷器不断刷新瓷器成交纪录。这主要是因为此时期的瓷器不仅具有造型艺术,还具有绘画艺术和历史文物价值,而且在制造工艺上也更为繁复考究,一直是藏家追捧的热点。我们先来盘点  相似文献   

20.
元代青花瓷     
李德敏  陈敏 《寻根》2002,(4):86-87
在中国历史献和中国陶瓷史上,元代陶瓷长期以来不为人们重视,甚至一度被误认为“元瓷粗糙”。实际上元代是我国陶瓷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起了承前启后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