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选编了王安石脍炙人口的作品《泊船瓜洲》。《泊船瓜洲》被千古传诵,其中的“绿”字功不可没。 据传,王安石在作《泊船瓜洲》时,先写的是“春风又到江南岸”,后来觉得“到”字不好,就改为“过”,接着又改为“入”“满”等字。经过十多次修改,都不大满意。最后他从“春风何时至,又绿湖上出”这句诗受到启发,才决定改用“绿”字。“绿”字成了锤词炼句的典范,也被称为全诗的“诗眼”。  相似文献   

2.
《陋室铭》“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这是一个工整的对偶句。“绿”和“青”原来都是形容词,但这里有动词意味,意思是晖映绿色、呈现青葱。修辞学称这种现象为“兼性”。又如王安石的名句“春风又绿江南岸”,“绿”字精妙也在于具有“兼性”。“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这二句是指南阳诸葛孔明的茅庐。西蜀扬  相似文献   

3.
王安石《泊船瓜洲》中“春风又绿江南岸”一句名满天下。“绿”字成为后人津津乐道的炼字的典范。据南宋洪迈《容斋续笔》记载,“绿”字是改了十几次才选定的。但选定“绿”字时,王安石自己得意吗?  相似文献   

4.
宋代大文学家王安石,为表达他对钟山的怀念之情,曾写了一首《泊船瓜州》的绝句。诗中的第三句“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本来是形容词,这里用作动词,是“使之变绿”之意。一个“绿”字,就把春风带来的景象非常形象地表达出来了。“绿”字之妙,不言而喻。而据记载,王安石开始并不是用的“绿”字,而是先用“到”字,又用“过”字,再经过几十次的改动,最后从王维的“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等诗句中得到启发,才用了这个“绿”字。这首诗流传至今,不能不说和“绿”字的锤炼运用有极大的关系。以上的故事告诉我们,大凡不朽的名作,都做到了…  相似文献   

5.
离愁别怨压莺莺诗有诗眼,文有文眼。戏则有戏眼。王安石的《泊船瓜洲》一诗,“春风又绿江南岸”句中的“绿”字是诗眼;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一文,“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是文眼;《长亭送别》一折,“别怨”二字则是戏眼。  相似文献   

6.
王安石“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的妙用一直被人们当做修辞学上的典范。从“吹”字修改至“到”字,到“过”字,到“入”字,到“满”字,凡如是十余次,始定为“绿”字。这个“绿”字,把看不见的春风转化为醒目的视觉形象,传达出  相似文献   

7.
同义手段是中国现代修辞学中的一个重要的范畴。上个世纪80年代对同义手段曾进行过热烈地争论。2009年出版的《广义同义修辞学》的学术价值就是:在中国修辞学中最终确立了同义手段范畴的学术地位。只有联系同义手段学说的发展史,才能够真正把握聂焱教授的这一著作的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8.
修辞活动同话语信息量有什么关系?还是从一则修辞老例谈起吧。王安石的名句:“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中的“绿”字,向为世人所称道。据洪迈《容斋续笔》透露,用“绿”字之前,曾先后用过“到、过、入、满”等十几个字,最后才选定“绿”。足见诗人炼字的匠心!后来各家讲到词语锤炼,几乎都要援用此例。有人认为,这儿的“绿”同“到、过、入、满”虽不是同义词,但却构成了同义关系  相似文献   

9.
“文章不厌百回改”这是写文章的传统经验。宋代大诗人王安石曾将《泊船瓜洲》一诗中的“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字先后改为“到”、“过”、“入”、“满”……等十几个字,最后定为“绿”字,被传为修  相似文献   

10.
《泊船瓜洲》这首诗,作者王安石因“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曾几易其字,而传为美谈。教学时,我想试试学生是否能体会到“绿”字用得巧妙。师:在这首诗中,你认为哪个字或哪个词用得最巧妙?为什么?生:我认为“钟山只隔数重山”中的“只”用得好。从京口到钟山隔了几座大山,路  相似文献   

11.
查清人厉鹗《宋诗纪事》卷15录王安石《泊船瓜洲》诗:“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并引宋人洪迈《容斋续笔》卷8“诗词改字”条下所录王安石《泊船瓜洲》诗的改字情况:“吴中士人家藏其草。初云‘又到江南岸’,圈去‘到’字,注曰‘不好’。改为‘过’,复圈去而改为‘入’。旋改为‘满’。凡如是十许字,始定为‘绿’。”自古以来,这条笔记成为王安石作诗精于炼字的范例。然而,人们似乎忽略了一点,即“春风又绿江南岸”之“又”字,最早应为“自”。  相似文献   

12.
陈望道先生说,“谐音析字”乃是谐合字音的“析字”,细分有三式:(1) 借音,(2) 切脚,(3) 双反(详见《修辞学发凡》1979年版150页)。对于其中的“切脚式”、“双反式”,修辞学界看法比较一致,几乎没有什么异议;而“借音”,即“借音析字”这一辞格能否成立,则至今尚有争议,前不久有篇题为《“谐音析字”辨析》(以下简称为《辨析》)的文章说:“借音的客观基础是两个字的声音相同或相近,不存在声音分析的问题。它的语言特殊格式是A(音)=B(音)。显然,把借音作为析字来认识是不够妥当的。”(《修辞学研究》第二辑342页)按照这种看法,“借  相似文献   

13.
阅读下面这篇文章,回答文后的问题。也谈“春风又绿江南岸”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这是王安石的《船泊瓜洲》诗。①其中第三句屡屡被历代文学评论家所称引,直到现在许多修辞学的论著还用来作为“炼字  相似文献   

14.
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作为谴词炼字的典型范例,已广为人知了。近读《宋诗选注》,方知“绿”字的这种用法,并非王安石所首创。钱钟书先生在选注时指出:“绿”字这种用法,在唐诗中早就出现过,如丘为的“东风何时至,已绿湖上山”;李白的“东风已绿瀛洲草”;常建的“主  相似文献   

15.
北宋王安石《泊船瓜洲》一诗中,有一名句“春风又绿江南岸”,多少年来皆被视为神来之笔,脍炙人口,称作“炼字”的楷模,极富独创性的佳作。最早记录王安石这一炼字故事的是洪迈,他在《容斋随笔》卷八《诗词改字》内说:“吴中士人家藏其草(家里藏有作者的原稿),初云‘又到江南岸’。圈去‘到’字,注曰:‘不好’。改为‘过’,复圈去  相似文献   

16.
历代论诗,讲到“诗眼”、“炼字”,几乎都要例举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以为句中的“绿”字用得极好,堪称妙绝。宋人洪迈在他的《容斋续笔》卷八中说:此句初云“又到江南岸”,圈去“到”字,注曰“不好”,改为“过”;复圈去而改为“入”,旋改为“满”;凡如是十许字,始定为“绿”。今人周振甫在他的《诗词例论》专著中也引用了洪迈的评说,且称道不已,说“又绿”比其他的字“色彩鲜明”,能“唤起我们的联想”。一般语文教师也认为句中的“绿”字是王安  相似文献   

17.
由不同的词根构成的双音复合词,是现代汉语中最能产的构词方式。其中有一种由两个同义或近义的词根构成的同义复合词(有的书叫“同义连文”),它们的词根起着互相诠释,说明的作用,即所谓“互训”。掌握这种同义复合词的特性,会给古汉语的词汇教学带来意想不到的方便;有时,甚至在《辞源》、《辞海》等工具书缺乏的情况  相似文献   

18.
《泊船瓜洲》是王安石的诗歌名篇。其中有两句话尤为后人称道:“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此处的“绿”字由形容词活用为动词,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其实,“绿”字的这种用法并非王安石首创。在他之前的李白就曾用过:“东风已绿瀛洲草,紫殿红楼觉春好。”王安石巧借他人所创之词,移花接木,为自己的诗作锦上添花。该诗中的“绿”字,一方面抓住春天的特点,形象地写出了春回大地时的勃勃生机;另一方面,与“明月何时照我还”的伤感心理形成对比,生动地表现了他变法失败后的矛盾心理。  相似文献   

19.
师:《泊船瓜洲》诗中有这样一句:“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请同学们读读这句诗。古人写诗讲究炼字,因为一个字选得是否恰当往往会影响整首诗的成功与否。据说“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北宋诗人王安石在作诗过程中曾经改过多次,最后定稿时才用了“绿”字,请想象一下,诗人可能用过哪些字?  相似文献   

20.
《泊船瓜洲》是王安石的诗歌名篇。其中有两句话尤为后人称道:“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此处的“绿”字由形容词活用为动词,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其实,“绿”字的这种用法并非王安石首创。在他之前的李白就曾用过:“东风已绿瀛洲草,紫殿红楼觉春好。”王安石巧借他人所创之词,移花接木,为自己的诗作锦上添花。该诗中的“绿”字,一方面抓住春天的特点,形象地写出了春回大地时的勃勃生机;另一方面,与“明月何时照我还”的伤感心理形成对比,生动地表现了他变法失败后的矛盾心理。移花接木是一种常见的写作方法。在谈到写作经验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