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王田田 《军事记者》2002,(11):45-47
一、媒体炒作的冷与热每年的高考,都是全国考生、家长的头等大事。往往还未进入7月,考生和家长便如临大敌,而大大小小的媒体却如过节一般,早早搭起戏台,唱起了名目繁多的“高考经济”大戏,什么保健品、高考房、高考套餐、高考状员出高招、考前预测、考后分析,你方唱罢我登场。不知怎的,今年媒体格外沉得住气,进了7月,也没见擦出多少火药味来。实在令人心里纳闷,媒体都忙着炒什么去啦?一日到网上溜达,见到一则消息,才恍然大悟。上面说,教育部新闻发言人已呼吁各媒体“决不炒作高考”,因为“高考是中国一年一度的教育工作,为…  相似文献   

2.
中考、高考,紧张、焦虑,这个夏天注定如此烦躁。不仅考生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家长也在心里替孩子捏着一把汗。甚至于说,在这个人生的关口,家长比自己的孩子更加焦虑。这是一位武汉中考考生的家长的心声。在高考升学压力逐步减轻的今天,残酷拼杀的阵地已前移到了中考。要想上一所好的大学,必须上一所好的高中。可以说,中考已经变为了"新高考"。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成绩自然重要,而家长的"实力"也不可忽视。每个父母都拼尽全力想将自己的孩子送入理想的高中。我们发现,家长的焦虑一点也不比学生少。  相似文献   

3.
闫学 《新闻世界》2007,(6):10-10
人们常说,孩子是祖国的花朵,家庭的未来。在中国的每一个家庭,子女的教育总是被放在重中之重的位置。对于绝大多数家庭而言,从孩子出生的那一天起,他们就成为了家庭运转的轴心。如何能让子女从"花朵"顺利成长为"栋梁之材",是每一位家长都在苦苦探求的问题。本刊特选编几则和传统教育模式稍显"另类"的故事,希望能对读者在探求子女成长的方法上有所启迪。  相似文献   

4.
人们常说,孩子是祖国的花朵,家庭的未来。在中国的每一个家庭,子女的教育总是被放在重中之重的位置。对于绝大多数家庭而言,从孩子出生的那一天起,他们就成为了家庭运转的轴心。如何能让子女从"花朵"顺利成长为"栋梁之材",是每一位家长都在苦苦探求的问题。本刊特选编几则和传统教育模式稍显"另类"的故事,希望能对读者在探求子女成长的方法上有所启迪。  相似文献   

5.
人们常说,孩子是祖国的花朵,家庭的未来。在中国的每一个家庭,子女的教育总是被放在重中之重的位置。对于绝大多数家庭而言,从孩子出生的那一天起,他们就成为了家庭运转的轴心。如何能让子女从"花朵"顺利成长为"栋梁之材",是每一位家长都在苦苦探求的问题。本刊特选编几则和传统教育模式稍显"另类"的故事,希望能对读者在探求子女成长的方法上有所启迪。  相似文献   

6.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每一位家长都寄予孩子各种各样的希望,每一位老师也渴望把自己的教学成果在他们身上得到充分体现。一个普通的孩子要经历从小学、中学、大学的各个阶段,在校时间长达十五六年,如果继续深造则要到三十多岁才真正走上社会。这一阶段对学生的评价,仅凭分数是不全面的。在呼唤素质教育的今天,建立青少年成长档案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7.
正别再强制性地让孩子去做什么或改变什么,因为这会让孩子产生逆反心理。我们应该用讲故事或让孩子自己看故事的方式来引导孩子,让他们在幸福和希望中长大。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阅读是不可缺少的。通过阅读带来的启发,能解决孩子视野和品格的问题。世界各地,家长不约而同地把阅读作为对孩子教育的一种重要方式,从而少儿阅读也成为一种世界潮流。在林林总总的童书中,有真正的儿童教育理念,能真正给家长和孩子带来实用价值的精神食粮才  相似文献   

8.
因为不满既有的学校教育,因为憧憬童年该有的快乐。因为期待全新的未来……越来越多的家长在承载人类文明的经典著作中规划自己孩子的成长路径  相似文献   

9.
赵国敏 《大观周刊》2012,(27):177-178
新的一代是祖国的未来是民族的希望,同时也是一个家庭希望的寄托。随着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每个家庭里大多只有一个孩子,因此对孩子的呵护和关爱已经达到了溺爱的程度,儿童在家里为我独尊,自私自利,或多或少存在着一些问题。聋哑儿童亦是如此,有的因为家长觉的他们更需要人的照顾和呵护,而倍加宠爱,致使他们十分任性,不听管教;有的因为家长的忽视,冷落而产生自卑自闭心理。这些都是不利于儿童健康成长的。因此种种问题的出现,对现代教育来说是一大挑战。  相似文献   

10.
近年的高考改革,已经显出一个趋势:高考在越来越向着分散化、地方化、多样化的方向前进——让学校和学生享受到越来越多的选择的自由 未来的大学,应该是每个想上大学的人都有权选择的去处.当然,他也要接受学校的挑选;而那时的每所大学,在被学生选择的同时,也享有自己独立自主的权利  相似文献   

11.
2003年的高考刚刚过去。在中国恢复高考25午后,今年的高考非常独特:它正赶上中国经历一场前所未有的SARS之灾。考期也比以往提前了一个月。 历史上,和这届高考一样特殊的,大约只有1977、1978年的高考。有趣的是,如今时光流转,当年的考生已经做了家长,他们的孩子却是今年的考生。  相似文献   

12.
<正> 化学情报教育是每一个化学系学生教育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今天,在哪些地方进行大学情报教育,在过去的50年里,关于情报教学的经验是什么,大学的化学教学是否适合工业的需求,在支持情报教学方面,美国化学会可以起到什么作用,化学系当前开展情报教学面临什么问题,本文将从历史和现状两个方面对这些问题进行考察,并且对未来进行展望。情报教学活动的调查  相似文献   

13.
在美国、英国等许多国家,学生选择报考大学及专业都是先看大学排行榜。昨天,武汉大学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和中国科教评价网(www.nseac.com)公布了《2011年中国研究生教育及学科专业评价报告》,为正在填报志愿的高考学生和家长提供了一种有益的参考。这是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连续第7年推出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也是目前国内最详细、排行榜最多的研究生教育评价报告,其特色十分明显。一是对象创新:充分考虑到了全日制专业硕士学位的  相似文献   

14.
透支上大学,无奈的选择 对于很多农村孩子来说,考上大学在城市里找一份工作是"跳出农门"的唯一出路。很多长年从事高考招生工作的人都不得不承认这样一个现象:越是贫困地区的孩子,考上大学的比例越大,人数也越多。而陕西省合阳县的现象更是说明了这一点。  相似文献   

15.
林波 《兰台内外》2006,(4):60-61
一个曾让老师头疼的“问题孩子”,最后却成了2005年成都市高考理科状元。这缘于只有初中化的父亲那套与众不同的教子法。许多家长都习惯给孩子用“加法教育”——这次你考了第二,下次你就要争取考第一,你能考上二流大学,那么你就要冲击一流大学。毛庆劳却在给儿子做“减法教育”——“你能考100分,考99分就足够了”。毛庆劳用自己独创的“减法教育”,育出了一位优秀的青年学子。  相似文献   

16.
美国的天赋教育主张创造一种适当的环境,让孩子的才能自然流露,自长自成,而不是中国那种加压负重式的开发智力的教育。它的宗旨是:每一个孩子都应有权利得到适合自己能力的教育,就像为伤  相似文献   

17.
在中国,每三人中就有一个是孩子;在全世界的孩子中,每四人就有一人是中国的。如何造就一代新人尤其是跨世纪的优秀人才,便成为中国极为重要的现实课题。随之而来的,我国出版工作者也都面临着一个重大现实的问题,那就是“给孩子们看什么书?” 在少儿图书繁荣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一些问题,例如少儿图书内容成人化,消费高档化问题;严重缺乏能流传于世的优秀儿童文学作员及鲜活的文学形象问题;日本卡通漫画图书充斥于中国市场问题;少儿读物偏重于趣味性、知识性而缺少生动活泼的德育教育和实用技能教育的问题;少儿连环画在“中外著名童话”、“中国历史典故白话”等狭窄的道路上拥挤不堪,缺少新思路的问题等等这类问题的存在,不能不令人担忧,如果解决不好,难免影响一代人的成长。  相似文献   

18.
一座公厕的门牌号居然落了24个人的户口,别以为这是说大话。那是什么让这么多的人“觅香”而来呢?全因为公厕建盖在一座优质小学的旁边。为了让孩子上到好的学校,家长们是抓破了脑袋。这是昆明市副市长梁晓谷讲的一个案例.而这个案例就发生在昆明。  相似文献   

19.
走出考场,考生的大学梦就落到了报考志愿上。选报高考志愿,对每个高中生和家长都是一种煎熬。焦灼、失望、希望、亢奋……所有的感觉纷至沓来。重视选择,并不意味着懂得如何选择。长久以来,习惯于接受分数筛选的家长和考生们,心中多少都会存在这样一个误区:分数决定一切。这种"分数决定论"在学生家长、老师和学生心目中一直占据着至上的地位:考上高分就可以报名牌大学的名牌专业,就会有好的未来。可是事实又是  相似文献   

20.
名刊要览     
不要养育过度 美国的家长中,过度的培养教育案例屡见不鲜。如今一股新的革命潮流正在兴起,其目的便是要扭转家长们对孩子的过度保护和投资。“养育孩子要简单”“给孩子自由”,虽然这场革命的名字很多,但传递的信息都是一样的:过度关注孩子有害无益,真想要孩子未来能成功,那就要学会什么时候放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