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旨在通过对辛亥革命前孙中山土地思想的形成及其内涵的发展演变进行分析,探讨“平均地权”思想的实质,并就“平均地权”与“耕者有其田”两种思想的基本内涵及相互关系做了新的探索。文章认为,辛亥前孙中山“平均地权”思想已经形成正式纲领。“平均地权”思想并非简单借用亨利·乔治单一地价税思想,而是企图以单一地价税的土地国有政策,实现“耕者有其田”,解放农民,消灭地主。“耕者有其田”是“平均地权”的主旨和核心。“平均地权”并不单指城市土地,也包括了农村土地,广大农村的土地问题才是它要解决的中心问题。  相似文献   

2.
平均地权纲领和耕者有其田思想,是孙中山思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搞清它们之间的关系,对于科学地把握孙中山的思想体系,具有重要的意义。平均地权纲领,是否包含着耕者有其田思想?史学界对这一问题的回答,存在着不少分歧。有人认为,对“孙中山来说,‘平均地权’和‘耕者有其田’是一回事,是同时提出的”。有人认为,在20世纪初年,孙中山所宣传的平均地权,“实际上仅仅限于解决城市的土地问题,而没有提到解决广大农民的土地问题。”还有人认为:“孙中山在旧民主主义革命阶段的土地纲领中没有‘耕者有其田’的内容,在他的前期著作中也找不到解决农民土地问题的具体  相似文献   

3.
孙中山“平均地权”与“耕者有其田”新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旧三民主义的“平均地权”里是否包含有解决农民土地问题的思想?一直是孙中山土地思想研究中分歧较大的问题。本文通过讨论过去在这一问题上的一些代表性看法,论证了“耕者有其田”作为一种解决农民土地问题的思想一直存在于“平均地权”思想之中的观点;在论证中对孙中山主张的土地国有是“法律上”的土地国有,还是“事实上”的土地国有,“事实上”的土地国有同实现“耕者有其田”的关系,旧民主主义时期平均地权思想的缺陷等问题提出了一些新的看法和解释。  相似文献   

4.
1947年中国共产党制定的《中国土地法大纲》,废除了封建土地剥削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它是我党在民主革命时期所制定的一个比较彻底、比较完备的土地革命纲领,对发动群众、巩固后方、解放全中国,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土地问题是太平天国革命的中心问题,正确地理解太平天国的土地制度对太平天国革命的性质与其历史作用的理解都有极大意义,大有展开讨论的必要。关于太平天国后期的土地制度,由于后期关于允许地主收租的史料很多,得出科学的结论还是比较容易的。惟太平天国前期的土地制度因记载较少,许多同志对其是否允许收租还存在许多疑问,尤其是主张太平天国曾经实行过“耕者有其田”制度的同志们又往往因为前期关于地主收租记载较少,而影响了他们对后期土地制度的看法。如罗尔纲先生在“天朝田亩制度的实施问题”一文里说:“耕者有其田的政策乃是太平天国原来的土地政策,允许地  相似文献   

6.
在1921-1937年这长达17年的时间里,作为一个新成立的无产阶级政党,中国共产党在废除封建土地制度、解决农民土地问题方面,历经种种曲折,取得了很大的成果。中国共产党充分调动了根据地的广大农民群众积极性,使他们得到了其参加革命的唯一热盼——"耕者有其田"。  相似文献   

7.
中国国民党临时行动委员会继承了孙中山先生“耕者有其田”思想,围绕着“平民政权”理论形成了自己的土地政策。前期主张暂缓实行土地国有,后期积极投入“计口授田”活动。虽然这一政策在实践中失败了,但这个组织的主要代表人物在探索解决中国农民土地问题上进行不屈斗争的精神及其理论成果,在今天依然具有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中国共产党七大确定在抗战胜利后要以适当方式解决农村的土地问题,实现耕者有其田。《五四指示》为了适应战后复杂的政治形势,开始探索解决土地问题的新方式。1946年7月,中国共产党提出了发行土地公债,征购地主土地的政策。但这一政策没有在解放区普遍推行就于1947年5月被废止。在解放战争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中国共产党最终放弃这一政策,有其历史的必然性和合理性,但不应否定当时实施有偿赎买地主土地政策的合理内涵。  相似文献   

9.
新中国成立之初,农村实行土地改革,废除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实现耕者有其田;其后,中国的农村不断完善土地经营制度,实现耕者有其权;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农村进入崭新发展阶段,终结了2600年种粮纳税的历史,实现耕者有其利.  相似文献   

10.
本文所要论述的问题是 ,民国时期中国农村土地所有权的变革。全文侧重分析了国民党南京政府在执政期间 ,为解决土地问题虽提出过若干法规与条例 ,但为何在实践中未能付诸实施 ,而跑到台湾后 ,又为什么能够在那里实现了“耕者有其田”的政策。中共在苏区和解放区 ,通过轰轰烈烈的群众运动 ,先后实现了孙中山先生的“耕者有其田”的主张 ,但为何在苏区土地分配后 ,曾一度实行土地国有 (公有 ) ,反对农民私有。在农村推行土地变革时 ,大陆与台湾采取的是不同的方式 ,研究者们在对比中提出了各自的见解 ;作者认为应视当时的历史条件 ,依据客观环境的可行性而定 ,不能固定为某一种模式 ,作简单化的例比  相似文献   

11.
当代中国农村土地合作化运动,是在改革农村封建主义土地所有制之后开始的。新中国成立后,随着土改的深入,中国农民实现了“耕者有其田”的愿望。尽管以后在经过农业生产初级社到高级社到人  相似文献   

12.
(一) ‘耕者有其田’,是中山先生對於農民问题的最終目的。孫先生對於土地,主張共將來而不共現在的公道辦法,‘和歐美所謂收歸国有,把人民已有了的产业,都搶去政府里頭,是大不相同。’(民生主義第二講)對於實行‘要耕者有其田’的辦法,孫先生也說過,用‘农民可以  相似文献   

13.
南京国民政府于1927年成立后,为了标榜继承孙中山先生的遗志,实现中山先生民生主义中“平均地权”和“耕者有其田”的思想,在一些省份首先推行减租减息,接着制定了《土地法》和进行土地改革。但是,由于国民党所代表的阶级利益决定了南京政府不可能进行彻底的土地改革;也由于南京政府从未真正地统一中国,国民党新军阀割据纷争和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内乱外患,使南京政府所进行的土地改革尚未认真开展即告失败。本文试图对南京政府在1927—1937年期间的土地政策、土地改革及其失败的原因作一评析。  相似文献   

14.
孙中山在对20世纪初欧美资本主义制度的弊端进行揭露和批判的基础上,以自己独特的社会历史观作为理论依据,提出了以“平均地权”、“耕者有其田”和“节制资本”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经济纲领,这一经济纲领是一种主观社会主义思想,反映了孙中山对社会主义的误解,但是,这一思想中“反对封建土地制度”和“发展资本主义”的“合理内核”是应该肯定的。  相似文献   

15.
关于孙中山新三民主义耕者有其田的实现方法,研究者们有的强调其革命性,有的强调其改良性。本文对此进行了具体的辨正与分析,得出了“新三民主义的耕者有其田基本上是一个改良主义方案,但带有某种革命色彩”的结论。  相似文献   

16.
邓演达的农民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国民党左派著名人物,邓演达非常重视农民问题。他认为土地问题是农民问题的关键,井提出了实行“耕者有其田”的解决方案。为此他支持农民运动,主张开展农民教育,以促进农村发展。邓演达关于农民问题的理论今天仍有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17.
孙中山一生不仅致力于反封建、反军阀的政治斗争,而且十分重视经济问题。他早年提出的“振农桑”和“地能尽其利”的重农思想,一方面为其以后解决以土地问题为中心内容的民生主义奠定了坚固的基础,另一方面为其晚年将“平均地权”升华为“耕者有其田”的思想,以及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实行了"耕者有其田"的土地政策,但这一政策经历了"温和—激进—纠偏"反复调整的过程。学术界普遍认为这种反复是共产党的"政治谋略"或为了适应"革命形势"采取的。实际上土地改革反复的原因是比较复杂的:土地所有制和租佃关系分布的不平衡,是土改政策反复的客观因素;中央与地方所处地区环境的不同及考虑问题的出发点不同,是土改政策反复的主观因素;统一战线与放手发动群众之间的矛盾,是共产党土改政策反复的直接原因。  相似文献   

19.
福建人民政府成立后,为了达到“耕者有其田”的目的,颁布了《闽西计口授田办法》和《授田细则》。通过分析福建人民政府的土地政策的内容和效果等,认为其土地政策具有历史进步性,但是由于改革不够彻底,政策得不到有力执行等原因,所以没有解决福建人民政府的财政和军事补充上的困难,成为福建事变失败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20.
新民主主义时期党废除了封建土地所有制,实现了耕者有其田,解决了农民的土地问题,在此时期积累了许多经验,对于解决当今农民问题仍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