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西汉王朝在对羌族管理上创立和实行了若干行政管理制度,包括设置羌吏即护羌校尉,初置金城属国,建立郡县,以加强对羌族的管理。王莽时期西海郡的设置把汉代西部疆域和郡县制扩大到青海湖地区。东汉王朝也实行了一系列管理羌族的措施,包括复置护羌校尉和金城郡,在河湟地区广置屯田和增置西平郡,设置汉安都护等,这些措施进一步加强了对羌族的管理。  相似文献   

2.
汉王朝时期是中原王朝政治版图扩大的第一个高潮期。西汉王朝每次对河湟羌作战胜利后,都试图尽可能地把中原王朝的政治经济举措推行到河湟地区。在其政治举措中,每每推行郡县制,都曾引起羌人的反抗。汉宣帝时,仿武帝置五属国之策略,允许投降的羌人人居金城,设立金城属国。同时,还设立具有羁縻性质的护羌校尉。关于护羌校尉设置的年代,它与金城属国的属国都尉的关系,护羌校尉的职责等问题,至今存在较多的分歧,本文旨在探讨以上问题。  相似文献   

3.
羌作为一个古老的民族,对于中华各民族的交流、发展、融合以及西北边疆地区的拓展起到了积极作用。秦统一前后,羌人分布在陇西塞外的黄河与湟水流域,世代生息。西汉建国初,边疆威胁主要来自匈奴,羌人各部势力弱小相继臣服于匈奴。文景之世,军事战略以防御匈奴为主,对于羌人各部,无暇顾及。武帝时期,国力强盛,匈奴渐衰,西汉势力进入羌区,笔者从如何对羌人治理的角度论速了西汉王朝创立和实行的若干有别于内地的行政管理制度。  相似文献   

4.
本文综合文献和简牍材料,对西汉护羌校尉的设置时间和其属官作了探讨,认为西汉护羌校尉有一个由临时设置到常设官职的转变过程;其属官有司马、从事等。此外,西汉时期还有护羌使者、主羌史、主羌使者、护羌都吏等其它羌吏,年代跨度从宣帝一直到西汉末。西汉王朝最晚从宣帝开始,就在西北边疆羌族地区建立了包括护羌校尉以及护羌使者、主羌史、主羌使者、护羌都吏等在内的比较完备的护羌、治羌的边疆民族管理体制。  相似文献   

5.
从西汉属国的设置看汉对匈奴的外交策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西汉属国是为了安置归降的少数民族而设立的,其中大部分是针对归降匈奴的,这也反映出匈奴问题在西汉外交中的重要地位.本文主要从西汉属国的设置、管理方式以及属国设置的背景、目的和作用方面论述了汉对匈奴恩威并重的外交策略.  相似文献   

6.
汉简《讨羌檄》中虽存错谬,然大致恢复其原貌后,亦可为探讨东汉西北地区统治机制的问题来源。通过分析《讨羌檄》中的诸问题,可以发现:东汉一朝西北地区存在六种统治机制,分别为:督率、监军(以上两种皆暂时之制)、属国、别领、郡县、特殊别领(原郡侨置,属国领郡之旧土)。因北地郡人口稀少,郡县统治的根基不牢,故上郡属国与安定郡之三水、安定属国与上郡之龟兹出现了介于“别领”与属国之间的特殊关系——特殊“别领”。  相似文献   

7.
两汉的护羌校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护羌校尉是两汉时期设置于金城郡境内主管羌人事务的重要军事职官。东汉时期,随着中原王朝势力重返河湟和西羌部落大规模内徙的双向运动,处理羌族事务上升为关乎国家兴衰治乱的头等大事,护羌校尉的作用日趋突出,其历史活动也因此而引人注目,甘肃古代史上理应有它的一席之地。一、护羌校尉设置的缘起护羌校尉的设置是秦汉以来中原王朝不断向西开拓疆域的必然结果。据史书记载,春秋时期秦穆公(?)“霸西戎”, 继秦君相沿奉为国策,西进不已。至秦始皇兼并六国统一天下后,又使蒙恬将兵略地,西逐诸戎,筑长城以隔众羌,秦势力“西到临洮,羌中”(《史记·秦本纪》)。临沸在今甘肃岷县,羌中泛指河湟洮岷流域羌人活动的地区,考古资料也表明秦时已在枹罕(今甘肃临夏市)筑城戍守了,与史料记载相吻合。秦政权与羌部落在羌中地区犬牙交镨、东西为邻,双方必然发生一定的政治经济关系,只是史书缺略,详情不得而知。  相似文献   

8.
车师是西域北道的重要国家,在维护西域稳定方面具有重要作用。西汉武帝与宣帝时期,汉与匈奴五争车师,宣帝神爵年间匈奴日逐王先贤掸归降,车师随之内属,元帝时西汉在车师设立戊己校尉,保证了汉对车师的监护。此后的半个多世纪里,汉与车师保持了密切的往来关系。20世纪出土的西北汉简中有一些关于西汉与车师交往的简文,反映出西汉与车师交往的广泛与深刻。  相似文献   

9.
关于西域都护的建置时间,在古代史籍中记载不一,各级教科书的说法也不一致,有的取神爵三年(前59年),有的取神爵二年,《汉书》中又有地节二年(前68年)之说.那么,西域都护究竟建置于何年呢?《汉书·百官公师表上》:"西域都护加官,宣帝地节二年初置,以骑都尉、谏大夫使护西域三十六国."《汉书·郑吉传》则说:"自元狩之际,张骞始通西域,至于地节,郑吉建都护之号."以上所载,西域都护始建于地节二年,即汉遣郑吉为使者校尉出屯渠犁的时候.使者校尉是汉边郡的屯田校尉.徐天麟在《西汉会要·职官二·屯田校尉》下注说:"《西域传》云:武帝通西域,而轮台、渠犁皆有田卒数百人,置使者校尉领护,以给外国者.至宣帝置都护,匈奴益弱,不得近西域,于是徙屯田于北胥鞬、莎车地.屯田校尉,始属都护."汉置使者校尉在西域屯田,固然主要为屯田积谷,供应汉驻西域军队及商使;另一方面,因屯田区地近匈奴,而西域诸国与汉之关系也时近时离,尚不稳固,使者校尉一般又兼有军事性质,它是一种具有特殊性质的农官.而西域都护是西北地区地方最高行政长官(本职为职都尉谏大夫,都护是其加衔),主掌管西域的军政事务及督率屯田  相似文献   

10.
<正> 西汉初期,全国政治斗争重心在西北地区。匈奴“暴虐中国,中国被受其害”匈奴劲骑威胁西汉北边安定,汉武帝在承鉴前代对外战事成败的基础上确定了“西伐大宛,并三十六国结乌孙,起敦煌、酒泉、张掖”,“张国臂掖,以通西域,隔绝匈奴南羌”,  相似文献   

11.
敦煌悬泉汉简中保存的近百枚关于羌人活动和羌汉关系的资料大多为传世献所未载,较为全面地反映了西汉中后期中央和地方所置专门管理羌人事务的官吏的状况,神奇年间羌人叛乱及西汉政府所采取的镇压措施;西汉政府对降羌的管理;西汉政府官吏对降羌的压迫与奴役等情况.两汉时期羌乱是一个重要的边疆问题,敦煌悬泉汉简的出土对于认识研究西汉中后期羌乱问题提供了重要材料。  相似文献   

12.
分布在大渡河流域的丹巴羌族,于清乾隆年间由岷江流域迁入。在清代,他们是为清政府“驻守关卡、把守降番”的屯兵,藏族称之为“嘉卡布”,汉族称之为“屯兵娃”。现代丹巴的羌文化已不完整,更多的是融入了嘉绒文化的要素。  相似文献   

13.
本文对《汉绥民校尉熊君碑》进行了较全面的考释,推断出熊尚籍贯当为零陵郡,复原了熊氏南迁历史及其家族变迁,认为汉末零陵熊氏当属士大夫豪族阶层.汉末政局扩大地方县级长官的军事权力,导致了荆南地方豪族军事权力的合法化,这或可视为南朝时期南方地方豪族势力崛起的先声。  相似文献   

14.
西域都护府是汉朝中央政府在西域行使国家权力的最高机构。它的建立,标志着西域正式隶属于汉朝版图,成为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其意义重大。因而,我国学者纷纷撰写论著加以研究。文章综述20世纪以来的研究成果,并在此基础上,加以评论。  相似文献   

15.
明代的乌江流域,土家等少数民族人口占主体地位,各民族都有自己相对独立的语言,生产力水平低,加上交通条件差,远离中原及江浙等经济文化发达地区,是全国典型的落后地区。但乌江流域的公办教育事业,却在明代起步并得到了较快发展,从而使土家族地区迈开了追赶中原地区的步伐,为乌江流域的社会经济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一是乌江航道开发,为密切乌江流域土家族群众与外界交流提供了便利条件;二是明代中央政府对教育的重视,从制度上保障了教育在乌江流域的推广;三是贵州建省和开科乡试,使乌江流域教育发展得到提速。  相似文献   

16.
我国古代中央政府跟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特别是西部藏区进行的茶马贸易对当时西部边疆的政治、经济、文化都产生了巨大影响。明代是中国历史上茶马贸易最为繁荣的时期,而河州又是明代茶马贸易最为兴盛的地区。明代河州的茶马贸易繁荣为何能够繁荣起来?论文从河州特殊的地理位置,藏区对茶叶的需求,明廷抵御北元、羁縻西番的政策三个方面对此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17.
汉族渊源于史前主息于黄河长江流域农耕氏族部落的大融合,在秦汉时代基本形成,在魂晋至明清几次大的民族融合中发展壮大,在近代爱国救亡运动中觉醒,并与中国少数民族融为不可分割的统一体,从而形成中华民族,现代的民族平等政策使汉族和少数民族共同兴旺繁荣。  相似文献   

18.
颜建华 《毕节学院学报》2010,28(12):109-112
汉代,地处西南夷的贵州已经受到汉王朝的重视。汉武帝两次开发西南夷均在贵州设立郡县,犍为郡治"鄨"即今贵州黔西,牂柯郡治"且兰"即在今安顺一带。作为控制西南夷的南部都尉,其治所"汉阳"即在今贵州赫章。从大量的出土汉墓文物,可以看到,由于汉帝国的开发,今贵州地域在社会体制、农业生产、人口增长、民族融合等方面,都出现新的变化。汉武帝以后,两汉帝王进一步加强巩固在贵州所设立的郡县体制,因而加速了贵州封建化的步伐。  相似文献   

19.
吴兴武康沈氏是南朝最为活跃的南方土家族,而在刘宋一朝尤为突出。沈氏与刘宋政治发生联系始于沈林子兄弟。时值刘裕重构皇权政治,沈氏人物参预了刘宋建国这一重大活动,并与刘裕建立了特殊的君臣关系,由此而奠定其家族在南朝政治中的特殊地位。  相似文献   

20.
汉武帝平定南越后,龙眼和荔枝成为交州贡物。东汉和帝时桂阳郡临武令唐羌上书天子,称交趾七郡贡送龙眼和荔枝劳苦人民,请求罢除,和帝同意废止。两汉都城均位于中原,产于南方的龙眼和荔枝果实通过驿传系统运送至京师,成为宫廷珍品,并用以赏赐外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