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DV纪录片和电视纪录片的比较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长期以来,纪录片多以电视,电视为创作环境和传播载体,随着数码、互联网技术的提高和普及,人们经济生活水平的提高,艺术创作的主体大跨度地泛化,DV纪录片就是在当前的经济水平,技术发展和创作欲望的情境中催生的。显而易见,互联网的高速发展将DV纪录片带入生活之中,DV纪录片的内容和思想将一定程度地影响着人们的思考方  相似文献   

2.
冷冶夫 《声屏世界》2004,(10):23-24
中国纪录片第一次高喊“打倒解说加画面,走出纪录片创作误区”的年代,是20世纪90年代初。当时纪录片创作者们觉得,“以词为主,音乐打底”的制片方式.再也不能真实地反映我们这个时代,再也不能真实地表现人们的现实生活了。于是“以画面语言为主体.代之以同期声”的一大批纪录片问世了。十年过去了,中国纪录片的创作之路是不是—马平川呢?2004年6月,由中国广播电视学会纪录片委员会主办的“中国纪录片大奖”评选活动拉下了帷幕,可以说,这次评选活动是对中国纪录片新人新作的检阅,其中出现的一些问题为研究者提供了研究的范本,纪录片创作者在思考,电视人在思考,整个电视界都在思考。  相似文献   

3.
“人类学纪录片”,顾名思义显然包括两个方面——人类学和纪录片,两者密不可分。但它既不等于人类学的传统文字表达方式,也不等同于人们日常熟悉的纪录片。就内容而言,人类学纪录片是人类学的、理性的,属学术成果。在这个意义上,与人类学书面著作等同,而与一般纪录片有异。从表述形式来看,人类学纪录片则又是鲜活的、形象的,与人类学书面著作的表述方式完全不同,而与一般纪录片相同。  相似文献   

4.
电视纪录片的叙事节奏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节奏在电视纪录片中可以分为内部节奏和外部节奏,内部节奏是外部节奏变化的根据,外部节奏则是内部节奏的进一步表现。在电视纪录片的叙事过程中,赋予电视纪录片内容及形式以节奏,可以提高电视纪录片的美学价值,对实现纪录片的可视性和有效收视具有极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孟旭舒 《传媒》2016,(12):41-43
现实题材纪录片以真实反映社会现状、记录时代发展、见证历史变迁为使命,是纪录片最初也是最重要的一种题材类型,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互联网时代,用户至上、体验为王、多元异质的媒体互动传播等特点无时无刻不在改变着媒介生态环境,也引领着当代纪录片创作与传播的转型与升级,使得现实题材纪录片在选材方法、叙事策略和传播渠道上呈现出了一系列的发展新趋势.  相似文献   

6.
“艺术创作研究”栏目刊载了三篇关于电视纪录片地文章。谢勤亮的文章《纪录片的重新定位》认为,中国纪录片只要以市场准星重新进行定位,就有望成为电视业新一轮的经济增长点。中国西部丰厚的自然资源和人文景观是纪录片创作的一个富矿,有内容和形式上,西部纪录片正进行着多样化的创作实践。高力的文章《从西部文化资源看西部纪录片的未来空间》对此进行了分析与评论。蔡凯如的文章《兽的“人化”与人的“兽化”──试析电视纪录片〈英与白〉的伦理价值观》则是对荣获2001年四川国际艺术节“金熊猫奖”长纪录片、导演、创意和音效四项大奖的纪录片《英与白》进行了视角独特的个案分析。  相似文献   

7.
自从《望长城》问世之后,加上一批以少数民族为题材的纪录片又先后在国际上获奖,中国曾经一度掀起了一股纪录片热,不少频道设了纪录片栏目,不少台设了纪录片工作室,但纪录片发展到今天又使不少人有了些困惑。在娱乐节目继续保持较高的收视率,电视剧不断有长篇巨作出现,谈话类节目近年来又异军突起的情况下,纪录片的收视率为什么迟迟难以提高?本仅以纪录片的创作方面谈谈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8.
中国纪录片路在何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嘉  海燕 《传媒》2005,(1):34-35
纪录片在中国人的心中并不陌生,它以其纪实本性所固有的穿透力、震撼力,日渐赢得越来越多观众的心.然而,随着上个世纪<丝绸之路>、<话说长江>、<龙脊>等一批优秀纪录片创下的收视狂潮,随着中国越来越多纪录片栏目的昙花一现和前仆后继,中国的纪录片成长之路也越来越迷茫.在中国纪录片不断普及不断获奖的时候,中国电视纪录片收视率的低下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事实.本文就以探讨中国纪录片的发展之路为线索,结合中国市场化实际对中国纪录片走出困境、走向市场、走向世界做以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9.
刘震  余索 《新闻界》2013,(11):37-40
数字技术的发展极大地改变了纪录片创作的生态环境。除了传统的胶片及摄像机拍摄外,照相机等设备被越来越多地使用于纪录片制作之中。纪录片进入易拍、易编、易传的时代,但我们必须理性思考当下中国纪录片的发展现状以及逐步探索纪录片未来的发展道路。本文认为拍摄媒介的易获得性、大众参与的多元化以及传播渠道的多样化是纪录片实现易拍的重要条件,未来中国纪录片与新媒体的结合将更加紧密,纪录片的市场机制也将会逐步建成。  相似文献   

10.
崔予缨 《视听纵横》2005,(5):99-102
纪录片拍摄和制作在西方国家已经有超过一百年的历史。作为影象艺术的一个类型,它是随着电影的诞生而发展起来的。在漫长的艺术探索过程中,纪录片工作者们以探求真实,关注社会为基本创作原则,经过几代人的努力,逐步形成了多种多样的创作风格和模式,为纪录片创作的长盛不衰和进一步繁荣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1.
随着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纪录片中逐渐应用了航拍技术,随着人们对纪录片以及航拍技术理解的不断加强,拍摄手法也越来越多,形成了纪实形态,使得纪录片的拍摄质量得到一定的提高。本文以法国著名纪录片《家园》为例,对拍摄纪录片中应用航拍技术进行分析,将其中存在的特点与优势解读出来,以期为我国纪录片中应用航拍技术提供有利的依据,促进纪录片拍摄行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唐婷 《现代传播》2017,(11):167-168
通过互联网进行传播的纪录片分为两类:在互联网上播放的传统纪录片和专为互联网而创作的新形式的纪录片。微纪录片属于后者,它是一种凝缩型的互联网纪录片,是刻有互联网媒介符号的完整的叙事文本。纪录片作者将传统纪录片的美学元素压缩并凝练为简短精粹的微纪录片,以适应互联网用户的观影习惯。近几年微纪录片成为了互联网上传播的最为重要的纪录片类型之一。本研究将微纪录片定义为时长在10分钟以内的纪录片。  相似文献   

13.
早期的纪录片主要是以新闻纪录的形式出现在荧屏上,后来又从民族文化到民间生活的平民化纪录,目前纪录片已经有了完整的风格群体,同时逐渐回归社会、步入市场,多元化的特点越来越明显。通过对早期纪录片和当今纪录片状态的分析,深入研究纪录片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4.
纪实性纪录片虽然以记录客观现实为主要职责,以最大限度还原客观真实为主要目的,但它无法拒绝创作者在创作过程的主观介入。本文从纪实性纪录片的创作理念入手,论证了主观性在纪实性纪录片中不可避免性,并初步探讨主观性对纪实性纪录片创作进程的影响与作用:契合主观审美情趣是纪录片选题的首要标准;主观取舍的是纪录片创作顺利进行的基本保证;只有主观介入才能最终完成纪录片的审美功能。  相似文献   

15.
被定位于科教类的自然类纪录片的科教性主要包含有两方面的内容:一是普及自然生物和生态环境的基本知识;二是教育人们树立生态环境的保护意识。从第一个方面的"真"的介绍到实现第二个方面的"善",自然类纪录片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美"来完成的。本文认为自然类纪录片的科教传播经过了三个层次的审美化的包装与处理,并对这三个层次进行了初步的解读。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电视纪录片不仅被人们重提,而且“炒”得近乎火热。应该说,这与我国电视纪录片的创作繁荣有着密切的关系。当一系列电视纪录片在国际电视节上获奖、在观众中产生轰动效应时,创作者们理所当然地对这种电视形态产生兴趣。于是,人们开始注意电视纪录片的创作,开始注意对电视纪录片创作的研究了。特别是对电视纪录片特性的认识和研究,成为人们关注的重点。电视纪录片的本质特征,是新闻性与艺术性相结合的人类生活的表现。电视纪录片既是一种节目形态,又是一种创作形态。由此,它派生出一系列相互关联的附属内容。构成了以下基本…  相似文献   

17.
军队纪录片创作群体以中央电视台军事部和后来成立的解放军电视宣传中心为核心,以各大军区记站为中坚,涌现了一批优秀纪录片创作,连年创作了一批很有影响的纪录片《望长城》,《毛泽东》,《中华之门》,《中华之剑》,《邓小平》,《孙中山》,  相似文献   

18.
影视纪录片为已经流逝的20世纪存储了巨量珍贵的影像文献,从传播人类文明的意义上说,纪录片功莫大焉!欣逢世纪交替,我们有必要对中国纪录片创作与传播的演变轨迹作一番梳理,在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以前瞻的姿态跨入21世纪。 演变之一:传播途径的变迁 与故事片相比,纪录片先天具有非商业性、公益性的特点。就传播途径而言,纪录片享受的便利远较故事片逊色,一般在商业院线作为“加片”插映,才有机会与观众见面。这里既有放映商牟利的考虑,也有观众欣赏习惯的因素。然而,自20世纪中叶开始,随着电视媒介在全球的兴起,纪录…  相似文献   

19.
真实性是纪录片的本质属性,对于纪录片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以纪录片《幼儿园》为例,从长镜头的运用、自然光及同期声等方面浅析纪录片创作过程中对真实性这一特性的运用,并做了总结和体会。  相似文献   

20.
张兴动  陈宇翔 《传媒》2018,(5):82-84
互联网、手机、数字电视等新媒体为纪录片提供了更为广阔的传播平台,而传播方式的变革,必然会引起纪录片创作方式的变革,"微纪录片"这一新的样态应运而生.同时,创作方式的变化也对高校微纪录片的创作与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本文以"微纪录片"这一新的纪录片类型为研究主体,从微纪录片的创作特点以及高校微纪录片的创作优势与引导等方面进行探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